。。。
本书分中国教育史学70年、外国教育史学70年两册, 每册又分教育史学研究总论、古代教育史研究、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当代教育史研究四个专题。从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两个学科角度, 全面回顾新中国70年以来我国教育史学工作者对历史上不同时期重要教育人物、重要教育制度、重要教育思想、重要教育实践等内容的研究。
本书的研究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体化框架,用以解读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影响了20世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并描绘了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本书对美国教育水平和工资结构在20世纪的协同演化过程进行了严谨的历史性分析。作者认为,20世纪不仅是美国的世纪,同时也是人力资本的世纪。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其能成为世界上很富有的国家的根本原因。美国的教育系统一直要比多数欧洲国家更大众化,它在19世纪普及小学教育的举措成效显著,到了1900年以后更是开始推广中学教育。 本书认为,技术变革、教育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好比一场竞赛。在20世纪很初的80年中,受过教育的工人供给量的增长超过了对他们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大多数人的收入并缩小了贫富差距。然而,大约自1980年起,情况出现了逆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社会转型下的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为背景,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需要为考察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来解析社区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和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二者的联系中寻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在基层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中,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精神和思想导向作用。当下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后政治动员型时期,遭遇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社区精神是社区共同体的核心要素。社区精神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当前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重要障碍,重塑社区精神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完善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当前化、高科技的时代中,劳动力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学生富有多样性,管理部门不断缩小……学校的管理和组织亟需变革。《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将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和实践中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对学校变革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提供了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启发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以帮助教育改革者创建更多的学校。 《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与路径(第二版)》在国外教育领域极受欢迎,对中国的学校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变革、发展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适合所有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关心教育发展的读者阅读。
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灯塔。西方教育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皆遥遥领先于东方。本书的作者精研西方教育著作的结晶,从公元前六世纪时“辩士”的教育思想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的当代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作者都一一深入剖析,并各级党组织统整理与评价,使读者真正领会西方历史上重要教育思想家的教育学说,对西方教育思想的演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有助于教师、家长及社会大众有意识地改善教育方法,造就真正的人才。本书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实现个人终身发展所的、共通的关键品格与能力。本书依托核心素养的内涵要素,以核心素养的培养统领学校德育,从学校德育培养学生“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增进学生“个人修养”“身心健康”的领域出发,建构了学校育德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具体学校的做法作为案例,就学校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育德目标导向,学校内部门、年段、学科之间,学区不同学段之间,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多元协同,促进学生品格与身心发展的理性思考、实践路径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为方便比较借鉴,书中还介绍了国外有关教育协同方面的研究与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恢复与发展、加强与改进、全面加强与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本书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总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0年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具体来说,本书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从总体上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党的理论创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高校学生党建、高校共青团建设、班集体建设、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15个专题,并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涉及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描述分析。
《被选中的》是迄今为止经典性的社会与文化史扛鼎之作,它清晰地阐述了美国大学三巨头——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生动地揭示了过去一个世纪美国权力与精英特权的变迁。书中描绘了各色人物(包括伍德罗 威尔逊、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詹姆斯 布莱恩特 科南特和金曼 布鲁斯特等),解释了围绕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招生竞争如何塑造了美国精英,并且形成了今日美国所拥有的奇特的大学入学制度。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精英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些大学的取舍标准。本书详细讲述了名校不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入学标准的变迁史,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美国精英观念一百多年来的演化,是美国社会文化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40多位民国时期的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撰写的回忆小学生活的文章,涉及过去小学的课堂授课、学习方式、教师风格、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内容,对民国时期的小学教育进行了全景式追溯。书中文章朴实感人,真挚可亲,既是认识民国小学的窗口,也是反思当前小学教育的镜鉴。
《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是为美术教育者所作,书中所指的美术教育者,包括教美术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幼儿园教师以及一般人——只要他们愿意从美的角度来欣赏儿童的作品,更有心进一步地想要了解儿童创造活动的渊源。换而言之,《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是为那些想了解儿童心智和情感之发展的人所写的。 《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试图说明儿童的一般心智发展与其创作活动息息相关。创造的表现就跟个人一样,各不相同。只有在了解创造和成长之间非刻意的相互影响后,才可能了解儿童在心智和情感成长中个别阶段的创造表现。 《创造与心智成长(修订版)》系作者历经二十余年研究数千件作品的结果。作者试图帮助美术教师以及所有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了解和认识儿童作品所需要的心理学,亦试图阐明各年龄层中基于创
中山大学初成立时称国立广东大学,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6年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传统大学多以书院体制构筑其体,中国现代大学建制,仿自西方。前者多强调和讲究修身养性与人格培养,后者更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熏陶。中西文化传统虽然有着存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在这种中西文化交汇中创建和成长起来的中山大学因此也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风韵。 当前,中山大学的发展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术导向,着眼人才培养,倡导和谐合作,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其发展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海外,服务地方,辐射全国,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居于一流大学前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的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谢长法编著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以“职业教育的近代化”为主线,从职业教育的渊源——实业教育的引入着笔,在对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引介、实业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实业学堂发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勾勒了职业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和嬗变:包括实业教育及其制度的改革,职业教育及其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国民政府时期的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以及职业指导在中国的滥觞、兴起及理论发展等。《中国职业教育史》材料丰赡,考订翔实,叙述详尽,分析深入,是一部研究中国职业教育史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