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奠基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精神遗产。其中,黄炎培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建树。 本书为四卷本,收录了黄炎培主要教育论著,大致涵盖了黄炎培一生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全面反映了他主要的教育观点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脉络,体现了他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使得 中国向何处去 一时成为时代主题。在 中体西用 思想的指导下,西学大量引进,新式教育破冰而行。而新式教育*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教科书,取决于能否提供新式教科书。一批先进学人,作为引领社会方向、担当思想启蒙、创造新社会的代表者,投身到新式教科书的编创行列。中国传统的知识系统被西方以近代学科为分类标准建构起来的新知识系统所冲击,近代中国的伟大启蒙拉开了序幕,中国现代教科书事业也走上了一条可圈可点之路。一系列保存着民族教育记忆的重要教科书系统地留下了民国时期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在这些小小的教科书文本后面,跃动着一代又一代知识人的愿望和探求、选择和困惑、理想与实践
共和国教育70年》以客观的审视,力求真实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70年的历史,表现其兴废过程,展示其成败得失,揭示其经验教训。全书按历史编年为序,分为四卷。其中*卷取名为 筚路蓝缕 ,主要是展现 1949 1966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 文化大革命 前共 17 年的教育实践。第二卷取名为 山重水复 ,主要是展现 1966 1976 年的共和国教育历史。第三卷取名为 柳暗花明 ,主要展现 1976 1992年的中国教育景象,重点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界空前活跃的政治经济背景。第四卷取名为 乘风破浪 ,主要是展现 1992 2019 年的中国教育实践,重点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共和国在努力建成现代教育强国之路上的种种改革及探索。
如何才能比较真实地再现民国高校教师的生活活动?可能*好的材料莫过于当年教师们的日记、书信、文集以及亲友、学生们的回忆录等。通过梳理这些材料来勾勒民国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图景,将当年高校教师的生活置回鲜活的土壤,让他们的声音直接呈现,使我们能在当年的生活世界领悟民国高校教师共同体发展的力量。这就是本书所要著力的地方。 如何打通个人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桥梁,将民国高校教师的生活放入特定的历史脉络中,将民国高校教师的日常生活与高校发展结合起来,将民国高校教师日常生活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产生更具有穿透力的问题意识,这是本研究所要致力的目标。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民国高校教师生活研究的历史定位;2. 民国高校教师的学校生活;3. 民国高校教师的交往生活;4. 民国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等。
在民国短短几十年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社团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是教育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之间空白的填充者,上至学制改革,下至课程调整,处处可见它们活跃的身影,而其独有的「民间」属性,更令他们在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如鱼得水。本书从研究民国教育社团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入手,结合整体叙事与个案研究,较为清晰、全面地还原和展现了民国教育社团的本来面貌,更为了解和研究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提供了独到的角度和全新的视野。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属于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核心专业素质能力,呈现多重结构。现阶段,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度性因素尤其是教师管理制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学术导向、学术考量倾向明显,缺乏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明确指向与规范举措,其供给与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需求不一致,总体处于非均衡状态。办学资源的短缺、复杂利益关系的羁绊、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以及转型发展交易成本的增加,是造成应用型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的主要原因。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应统筹考虑宏观层面上制度环境创设、中观层面上条件保障优化及微观层面上制度安排与教师行为同构之间的联系,遵从国家、地方、院校等多重制度
。。。
李弘祺编著的《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上下)》这本著作论述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对于私人讲学、考试选才、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建立、书院的兴盛,以及大众教育,都巨细靡遗。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论及儒家经学在教育上的深远影响,是权威人格与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强调道学思想摆脱威权和科举,培养自我的重视。同时也论及佛教与儒家教育的互动。在教育的实际运作方面,论述识字、家庭教育、技术教育、平民教育、课程的演变,以至学生的生活和运动等等。这些课题,都超越了过去关于教育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及评估。这本书特别值得探讨有关问题的学者深思,也对研究历史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好的助益。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庆祝冯其庸先生大寿,召开了“国学前沿问题暨庆祝冯其庸先生执教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国学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冯其庸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六十周年庆贺学术文集)(精)》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编,为本次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结集,全书围绕冯其庸先生的主要学术领域与贡献,共分“红学研究新视野”、“近现代国学的回顾与国学学科建设”、“历代集部辑论与文学建构”、“西域敦煌出土文献研究”四大部分。
本书以不同发展阶段为时间节点,从乡村教育制度和乡村教育思想两个方面探索了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历程的详细内容。一方面,以乡村教育制度为纵,从民国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民国乡村基础教育的嬗变、民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变迁、民国乡村职业教育的推进及民国乡村民众(社会)教育的变革几个维度,尝试性地充分展现出民国乡村教育制度变革的全貌。另一方面,以乡村教育思想为横,尽可能地全面总结提炼出以余家菊、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黄质夫、俞庆棠、金海观和王拱璧为代表的民国乡村教育思想体系,纵横交错,史论结合,在时代背景的现实考量下,以期全面说明和概述民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全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上编:中国近代文献中的教育资源概览。主要收集、整理并挖掘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历史文献中的教育资源、素材及内容,旨在从近代文献史料学的类别、时段及问题等层面进行构建与呈现。 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历史时期的文献。分别就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宪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后期教育的发展变革为依据,就其主要的教育制度、事件、人物、思想、活动等方面以历史文献的素材、资源、内容、体裁及文本方式加以展现与刻画。下编:中国近代教育转型与变革的重要专题文献。本编依照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涉及的专题内容,系统全面地加以整理与呈现教育政策与教育宗旨、学堂与科举、教师与学生、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日本教育与中国教育、课程与教科书
全书以中华民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社会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国家、知识分子、地方社会的互动、妥协,以及基层民众、地方社会的反应展开,展现了各历史分期中社会教育事实变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家群体进行了分析,对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学科化建设进行了探讨,力图呈现出一个历史主干清晰而又动态纷呈的民国社会教育图景。
为全面立体地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事实性史料为主,大事记的收录信息主要包括如下六大类:*,政策文件类,涉及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文件,各省份发布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大政策;第二,重要事件类,涉及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重大活动、重大项目、重要改革经验等;第三,地方经验类,涉及具有典型性、影响力较大的地方发展与改革经验;第四,学校案例类,涉及典型学校的经验;第五,社会组织报告类,涉及社会组织的重要研究和调研报告;第六,专家学者观点类,涉及专家学者在研究层面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见解等。
本书分中国教育史学70年、外国教育史学70年两册, 每册又分教育史学研究总论、古代教育史研究、近现代教育史研究、当代教育史研究四个专题。从中国教育史与外国教育史两个学科角度, 全面回顾新中国70年以来我国教育史学工作者对历史上不同时期重要教育人物、重要教育制度、重要教育思想、重要教育实践等内容的研究。
丛书简介: 这套老北大讲义一共九册,收集了傅斯年、鲁迅、孟森、马衡、吴梅、张星烺、姚永朴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经典著作,甚至是开山之作,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术和思想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现代学术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单册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 是中国*部小说史专著,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就连胡适先生也给了它很高评价,说它 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 (胡适《白话文学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将《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 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认为二者所从事的,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
教育学术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及其治学之道,以教育学术演进历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总结教育学术发中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等。本书以时间为经,以问题为纬,叙述和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学术界围绕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教育问题所进行的学术探讨、争论及其结果,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回顾和反思民国教育学术史的变迁过程,梳理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探寻影响或制约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的基本因素,总结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探索的 成败得失 ,为中国教育学术界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是一部民国时期义务教育专题研究学术著作。它展现了民国时期在救亡图存、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的背景下推行义务教育的大智大勇,救国救民,富国强兵,振衰起微,复兴中华担当。该书除对义务教育兴起及其特质和分期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外,对民国义务教育推行的历程、行政管理与督导、义务教育年限和实施机构、课程和教学、师资的职前与职后教育、私塾的利用与改造、女子义务教育的实施及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等八大专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这些专题或者首度列为研究对象,或者大部或局部有创新,或者与其他同类研究有互补的贡献,或者在文献资料上有新发掘与发现。
本书的研究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两位作者提出了一体化框架,用以解读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如何影响了20世纪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并描绘了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本书对美国教育水平和工资结构在20世纪的协同演化过程进行了严谨的历史性分析。作者认为,20世纪不仅是美国的世纪,同时也是人力资本的世纪。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系统是其能成为世界上很富有的国家的根本原因。美国的教育系统一直要比多数欧洲国家更大众化,它在19世纪普及小学教育的举措成效显著,到了1900年以后更是开始推广中学教育。 本书认为,技术变革、教育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好比一场竞赛。在20世纪很初的80年中,受过教育的工人供给量的增长超过了对他们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大多数人的收入并缩小了贫富差距。然而,大约自1980年起,情况出现了逆
李弘祺编著的《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上下)》这本著作论述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对于私人讲学、考试选才、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建立、书院的兴盛,以及大众教育,都巨细靡遗。在教育思想方面,李教授一方面论及儒家经学在教育上的深远影响,是权威人格与保守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强调道学思想摆脱威权和科举,培养自我的重视。同时也论及佛教与儒家教育的互动。在教育的实际运作方面,论述识字、家庭教育、技术教育、平民教育、课程的演变,以至学生的生活和运动等等。这些课题,都超越了过去关于教育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及评估。这本书特别值得探讨有关问题的学者深思,也对研究历史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好的助益。
《继续教育发展研究(海峡两岸暨港澳高校继续教育论文集上中下)》为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十五周年论文精选集,汇编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多所高校科研和管理工作者有关继续教育的论文。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分别是 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继续教育办学探索与实践 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主要目的是交流海峡两岸暨港澳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海峡两岸暨港澳高校继续教育合作的模式及途径,研究继续教育的理论,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