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写作手法为正史传记及叙事散文所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左传》进行全文注释与白文翻译,在每卷开头做有题解,对该卷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简介主要事件。注释以简洁清晰为主要特色,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注释较为详细,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流畅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zui高、影响zui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 《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所以刘向把这本书命名为《战国策》。
《魏书》,北齐魏收撰。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记述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包括东魏)王朝兴亡的历史。本书资料较丰富,尤以叙述拓跋部及各族人民的活动、北方门阀制度为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书中《官氏志》除详记官制、阶品外,还列举拓跋部和所属部落的姓氏及孝文帝所改汉姓,是研究姓氏的重要资料。《释老志》叙述了佛教和道教在北方流传及寺院经济的情况,是宗教史的重要资料。此两志为魏收所独创。又如《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均田制度及北方经济情况,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金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 之一。元至正间,诏修宋辽金三史,以脱脱为都总裁,具体参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金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金史》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好的一部,历代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后汉书》基本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体例,并在有的篇目上扩充了不少内容。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东汉王朝约二百年的历史。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事详明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散文、语言学等影响巨大。本书于原文之下,加以注释和白话全译,文字精审而流畅。 李梦生译注的《左传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因为有今译,所以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译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精)》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命编撰的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 之一。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钱大昕认为《元史》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错误百出,清代汪辉祖的《元史本证》则指出《元史》中3700余项错误。但相对而言,《元史》叙述文体简洁,并非陋劣,作为研究元代之原始史料之价值,其价值仍然是不能忽视的。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精)》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全书共十三部,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现依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影印出版,精装大32开,分装1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