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名为“交子”的纸币在四川出现。当时四川通用铁钱,因铁钱笨重,进行大宗交易时不便携带,商人们便使用一种有出票人印记、有密码划押、临时填写金额的纸帖替代铁钱进行支付,称为“交子”,可视为最早的钱票。后北宋政府接手“交子”的发行,称“官交子”。到清代,钱票已遍及全国各地,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以研究钱票,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货币史、银行史、钱币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最大。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新编全本季木藏陶》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这是一部对民间票帖进行实物剖析和理论探讨的学术著作,是钱币学研究和货币史研究有机结合的一个硕果。《中国山西民间票帖》首先是钱币学研究 的成果,因为它的基础 是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来看,其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都是大大超越前人的。 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此外,本书还就票帖制作的社会文化内涵作了有益的探讨,使钱币学研究的视野又有新的开拓。
《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四:中国钱票》着重对有关钱票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和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钱票发展的历程,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的关系,钱票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些特殊的钱票种类等。下编详细地介绍了各省市县钱票发行的商号、数量、面额等。他的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钱票的产生、发生、繁荣、消亡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各历史时期钱票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