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 以意去取 ,并删去其中 十分有三 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
《孟子译注评》是先秦儒家经典《孟子》一书的评注本。本书以清康熙三年(1664)用唐《开成石经》字样补刻《孟子》为底本,参考赵岐《孟子注疏》、朱熹《孟子集注》注文,以《故训汇纂》和杨伯峻《孟子译注》补正,详尽地对《孟子》一书全文七卷十四章进行翻译、评述,对部分生僻字、容易引起歧义和晦涩难解的字加以注释,并在古注基础上对书中的名物词、历史人物以及成语、俗语加以阐释,力求简明准确,透辟通达。同时,本书比一般的评注本在内容上更丰富,不仅有典籍文本的注译、评述和阐释,还有历史典故、社会风物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孟子》一书有关的先秦时代的人物关系梳理和介绍等。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鬼谷子》一书产生于战国中期,在世事变化无常、人际关系极其复杂的战国时期,它记载了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道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鬼谷子》流传至今,并无真迹,都是其弟子整理、编著流传于世。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本书通过对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分析,论述了礼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对礼的丰富内涵的揭示,展现了荀子礼的价值诉求;通过剖析礼与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原则;通过分析礼与乐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美善统一的伦理思想;全书又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荀子礼的修养和教化思想,并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展示了荀子及其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最后,本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为荀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礼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依仗,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据。它以道德的脉脉温情安抚和收捡人心,也以法的指令调整和规制秩序。以扬弃的态度梳理和分析荀子礼学思想,挖掘其有益于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子,扫除其封建性的历史灰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对话,是我们对待包括荀子礼学思想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而家训便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见诸文字的家训,较早而集中地出现在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原因,一如明代张一桂所述:“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阙,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纳于邪也,始丁宁饬诫,而家训所由作矣。”④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家训类文字,有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魏晋之际嵇康的《家诫》、西晋杜预的《家诫》、晋宋之际陶渊明的《责子》、南朝宋齐之际王僧虔的《诫子书》等等。但是这些作品或者未能流传,或者篇幅短小、内容简略,因而对后世的影响,均无法与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所撰的《颜氏家训》相提并论②。《颜氏家训》一书问世以后,历代士大夫推崇备至。宋代晁公武称是书“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
当前各地兴起的“国学热”“书院热”,无不说明以国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华传统文化无疑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本套丛书定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庄子》又名《南华经》 ,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等。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b九流,括囊百氏”
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本册的核心命题是智,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儒家崇尚的一种道德品质和思维境界。智在儒家思想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做“知”解,即知德、知礼、知道;一是指聪明、睿智。中国古代的智实质上是一种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人有智慧而不失其德,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正途,正是当今需要极力倡导的。其中: 言论解析:选录儒学创立者孔子、孟子、荀子、陆贾、贾谊、刘
本书通过对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分析,论述了礼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据对礼的丰富内涵的揭示,展现了荀子礼的价值诉求;通过剖析礼与法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国家治理原则;通过分析礼与乐的相互关系,论述了荀子美善统一的伦理思想;全书又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荀子礼的修养和教化思想,并从政治和文化两个层面展示了荀子及其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最后,本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作为荀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礼即是个人安身立命的依仗,也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据。它以道德的脉脉温情安抚和收捡人心,也以法的指令调整和规制秩序。以扬弃的态度梳理和分析荀子礼学思想,挖掘其有益于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因子,扫除其封建性的历史灰尘,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对话,是我们对待包括荀子礼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