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药文库 典籍系列:岭南卫生方》集宋元以前岭南地区多发之瘴疟研究之大成,其内容是对《黄帝内经》关于 因地治宜 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书中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等方面,提出瘴疠与伤寒、温病的区别,早于吴又可的《温疫论》三百余年,在对岭南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和诊治上有很大的进步,也给宋元之后甘温补元、扶正治瘴以启示。
《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伤寒论近言》是岭南地区较早的专门论述《伤寒论》的医著,在伤寒方面,何氏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同样感寒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型。六经次第是从其行于躯壳之浅深划分。传经次序,只是大概而已,不可拘泥。治疗时,亦当遵循此原则,但见某经脉证,即治某经。伤寒六经,包括足经和手经。六经皆有经病和腑病。治疗大法以驱邪为要。否认喻昌的“三纲鼎力”说。反对“伏气温病说”。怀疑经典。认为《内经》未必出于岐黄,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为。根据天津医药技术情报站藏清乾隆六十年乐只堂刻本影印。
《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佚,经王叔和、林亿等人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此举割裂了《伤寒杂病论》之理论体系结构,缩小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范围。虽然贯以六经,但读之有拘挛补衲之感。 现将两书地结合在一起,力图恢复《伤寒杂病论》原貌,将原文重新梳理,分为“古经篇”、“表里篇”、“逐日施方篇”、“病论篇”、“之为病篇”、“病家篇”、“杂病篇”、“伤寒论篇”等十六篇。并加以解读后,发现书中存在除六经辨证以外的多种辨证方法;并发现类似《汤液经》和《汤液经法》的内容,进而认为本书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皇汉医学系列丛书是日本古方派的代表性著作,涉及72个作品,计划优选部分作品作为第一批书目,分为16个分册出版。内容以实用为主,包括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证治,以及药学、脉学、医案、医话等内容。《伤寒广要》共12卷,分为14个部分进行介绍,分别为纲领、诊察、辨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兼变诸证、余证、别证、杂载等。本书旁征博引,莫不赅载。伤寒真义,无复余蕴也。
张巡,唐代中期名将。自幼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唐玄宗开元末年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河北清河县令、真源县令(今河南鹿邑)。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岌岌可危,张巡自命于危难之际,转战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睢阳(今河南商丘)抗击叛军。 张巡和许远等六千余将士,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十月而不破,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斩敌将三百余人,歼灭叛军十二余万人,加上此前的雍丘之战,共持续二十一个月之久,歼灭叛军不计其数。他指挥若定,临敌应变,出奇制胜,未曾一败,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后因粮草耗尽,食尽而救不至,则烹妾飨军,鼓舞士气,创下了战争奇迹,最终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以身殉国,殁年四十九岁。 张巡比起出师表的诸葛亮,更胜一筹,让‘功高一代而不过,权倾
《温病之研究》共上、下两卷,由日本汉医学家源元凯所著。本书主要评论、辨讹、纠偏吴又可《瘟疫论》,并阐发自己的观点。本书创立了瘟疫“上盈下虚”之说,并介绍了自己治疗瘟疫的用药经验,如邪入于胃宜大黄以取下,邪传于肾宜附子以温通。《瘟疫论》是论瘟疫之常法,《温病之研究》则为瘟疫之变法,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足羽翼又可氏矣。 《温病之研究》详因辨治,审证录验,实用性强,为学习、研究温病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 《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瘟疫)的中医学图书,作者为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又可)。 日本学者云庵秋吉质文卿,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对瘟疫的治疗也颇有独特的见解,为了让后人更好地掌握治疗瘟疫的方法,少走弯路,所以对《瘟疫论》一书进行了详细点评,并于1849年编
汉医与中医一脉相承,在我们继承和发掘中医前辈们的学术经验时,日本的前贤同样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榜样。他们确实在中医学术上有着踏踏实实的学问,他们的很多著作至今仍然对中医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些著作的作者在国内的知名度相当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比如丹波元简、丹波元坚、丹波元胤、山田宗俊、吉益为则、长尾藻城等。《皇汉医学丛书》不仅给我们提供一条了解日本汉医学的途径,也为我们学好中医、运用好中医理法方药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海外中医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