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汉医与中医一脉相承,在我们继承和发掘中医前辈们的学术经验时,日本的前贤同样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榜样。他们确实在中医学术上有着踏踏实实的学问,他们的很多著作至今仍然对中医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些著作的作者在国内的知名度相当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比如丹波元简、丹波元坚、丹波元胤、山田宗俊、吉益为则、长尾藻城等。《皇汉医学丛书》不仅给我们提供一条了解日本汉医学的途径,也为我们学好中医、运用好中医理法方药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海外中医参考文献。
本书是作者结合他对《周易》《道德经》的理解,以及对《黄帝内经》的熟谂,对中医进行详尽解读。全书语言平实,逻辑严谨,完整地讲述了传统中医的思维模式,以及辨症施治的实践经验,不禁让人感叹:“中医原来如此!”作者立愿弘医,将多年心血集成之医论,及久经试验之良方公诸于世。书中一方一论都是万金不易。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极有助益。
《黄元御内难解》由黄元御著,孙洽熙主编,为《素灵微蕴》与《难经悬解》之合编本。《素灵微蕴》是黄氏研究《内经》的心得,阐述《素问》、《灵枢》之精蕴,附以内伤杂病医案十余例。《难经悬解》是黄氏诠释《难经》之作,对八十一难订正编次,逐一诠释,探微挟奥,且多有创见及发挥。清代医家冯承熙赞叹:“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套丛书主要以“973”项目课题“现代中医学术创新的理论分析与总结”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的工作为基础,以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主体,对60余年来现代中医理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中医学概念问题研究、中医哲学思维方法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中医经络理论研究、中医治则治法理论研究、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天人关系理论与中医学研究等专题,系统阐述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研究前景,并提炼其中具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的中医理论新概念、新学说,深入考察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及源流,确认其原创性及理论价值,揭示科学内涵,规范理论表述。
《伤寒杂病论》原书已佚,经王叔和、林亿等人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此举割裂了《伤寒杂病论》之理论体系结构,缩小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范围。虽然贯以六经,但读之有拘挛补衲之感。 现将两书地结合在一起,力图恢复《伤寒杂病论》原貌,将原文重新梳理,分为“古经篇”、“表里篇”、“逐日施方篇”、“病论篇”、“之为病篇”、“病家篇”、“杂病篇”、“伤寒论篇”等十六篇。并加以解读后,发现书中存在除六经辨证以外的多种辨证方法;并发现类似《汤液经》和《汤液经法》的内容,进而认为本书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1657条,原文9万字左右,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上半叶(220~259年)。该书是我国现存靠前部脉学专著,在世界医学目前有重要影响。隋唐以后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中国、日本、朝鲜都曾以政府诏令或律令的形式规定,将《脉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作为医师考试的推荐阅读之书和必考科目。因此,《脉经》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典籍,是中医诊断学(尤其是脉学)的经典之作。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
皇汉医学系列丛书是日本古方派的代表性著作,涉及72个作品,计划优选部分作品作为第一批书目,分为16个分册出版。内容以实用为主,包括临床各科,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证治,以及药学、脉学、医案、医话等内容。《伤寒广要》共12卷,分为14个部分进行介绍,分别为纲领、诊察、辨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兼变诸证、余证、别证、杂载等。本书旁征博引,莫不赅载。伤寒真义,无复余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