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进程
本书是陈寅恪先生经典文集套装,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全五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柳如是别传》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分析论证。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有著述中影响*的一部。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公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所著的《韩非子》,不仅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而且汲取了先秦各种思想成果,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与复杂诡谲的社会道德,是我国古代无与伦比的政治学巨著。本书以嘉庆二十三年(1818)吴鼒所刊《乾道本韩非子廿卷》为底本,以他本校勘核定,简注通俗易懂,译文流畅准确,每篇之前有精彩提要,每一小节有深刻评析,有利于读者领会原文的内涵。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巨制,也是中国部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历经三十多年时间,对中国地质地貌、人文、植物等进行系统考察,撰写了这一 千古奇书 ,它既是一部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文学巨作,具有多方面科学价值。本书内容生动、准确、详实,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在对原文精良校对的基础上,又对历史背景、地理名称、人物生平等做了周详的注释,译文力求通俗易懂,让现代读者与几百年前的古人在山山水水中重逢。
《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通行本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 道 开头,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 德 开头,称《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本书原典以通行本为底本,并进行注释和译文,同时收录道教代表黄元吉的《道德经讲义》和玄学代表王弼《道德经注》两部著作
《寒柳堂集》:所收十余篇论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学、中外文化交流史诸方面。其中《论再生缘》是篇重要论著。《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及其补文是其晚年的自传性遗文,对研究近代中国政治及作者本人生平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分别收作者生前手定重要论文、序跋数十篇,涉及中古政治、经济、典制、文化、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撰写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前书系统论述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与流变,提出著名的隋唐制度 三源流说 ,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后书讨论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 《元白诗笺证稿》:对唐
《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诗人 凡二千二百余人 ,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本书从曾国藩授翰林院检讨(1840)到去世前一年(1871)所写1000多封家书中精选506封,分为《禀祖父母》《禀父母》《禀叔父母》《致诸弟》和《与二子书》五部分,展示了曾国藩在修身、处世、齐家、治学、交友、教子、识人、用人等方方面面的实战经验与心得体会,可谓 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 , 出之有本,言必由衷,如揭肺腑以相告语 ,是现代人教育子女、建设家风、读书治学、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绝佳指南。 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世界书局印行的仿古字版《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对有据可查的疏漏错误进行了校勘订正,对不可考据的疑问则遵照原文收录,原书中的夹注、旁注也予以保留,并采用中国传统的 子注合本 方式,注文以小字形式紧随原文,这样既方便阅读,又不至于打断文气。此外,从方便读者角度出发,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典
《张居正全集》共收张居正著述6种,附录署名为张居正的疑著2种,并附录张居正资料选编。本次出版进行了新式标点和校勘,并按经史子集分类,首次实现对张居正现存几乎全部文字的整理结集,于张居正本人和明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皆有重大价值。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与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向称 体大思精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译注本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为底本,并参考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等各家校勘。在此基础上,注评者郝永以深厚的龙学研究学术功底,对《文心雕龙》五十篇进行了逐篇的注解、白话翻译和思想内涵评析,堪称《文心雕龙》的译注佳作。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体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 。《论语》教导人的学习、修身、处世、为政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品行风骨、道德智慧等。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与《论语》《大学》《中庸》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言》《道德真经》,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经典。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人两千五百多年的哲学观。 《庄子》又名《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