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傅云龙 编撰的 游历图经 系列中的一 本。据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 )石印本影印。 光绪 十三年 ( 1887 ) , 傅云龙 奉命出游日本、美国、秘鲁、巴西、加拿大、古巴诸国。于途中诹事译文、历地摹图,归后整理成列国图经六部,是书即其中之一。 四卷。 由旅途所见从 天文、 地理、 国系、风俗、食货、考工、兵制、外交、政事、文学、叙例 等方面详细介绍了 秘鲁 国情况,并勘察绘制了 时差表、国图表、代系表、国系表、铁道表、领事表、分疆表、大事编年表等 表格 及地图 , 据以编 制 图经。 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地理沿革等介绍颇全面。
晚清刘学询著,据清光绪二十五年 ( 1899)石印本影印,分上下两卷,前有《谕旨》,刘学询《自序》。1899年, 刘学询以二品衔道员身份赴日本考察,他大量考察了日本的金融、司法、军工、矿业等,是书收录了作者游历日本考查商务期间所写的日记。在其《自序》中也有说明: 今年四月,会同日本上海总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往考商务,以六月一日由上海起程八月二日还抵上海,往返六十一日,谨将逐日闻见所及汇为日记,缮写正本呈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代为奏上,而以副草付之石印。
《訄书》是章炳麟的*部自选的学术论文集,初刻本共收论文五十篇,曾多次重订,影响很大。《訄书》集中体现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訄书》公开从正面批评了孔子和孔学,进而对于封建中国的 天道 观、 天命 论做出了有力的批判, 熔铸新理 、 推迹古近 ,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日本杂事诗》是 黄遵宪 任驻日本使馆参赞期问的诗作,与他的日本史专著《日本国志》相辅相成,自注部分的文字亦极富价值。原本一百五十四首,诗稿冢即在日本友人大河内辉声家茔地,立有诗碑。自从刊印流行,深得海内外人士赞誉。 l890年重又改定,上卷删二首,增八首,下卷删七首,增四十七首,共有诗二百首,是为定本。
《乘槎笔记》是清朝斌椿著于 1866 年前后,本书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刊本。 1866 年春,请政府出于了解外国时政民意之目的,派出了时任山西襄陵县知县的斌椿出使欧洲,参观了欧洲十数国家的一些领先世界的产业和技术。斌春回国后,将所见著书,即为《乘搓笔记》;《出洋琐记》为蔡钧所作,全书详细记载了他先后在美国与西班牙担任外交官并环球旅行的记录,是有关 1882-1884 年间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几乎*的中文记载,而且可能也是整个晚清时期中国人有关西班牙*详细的见闻记录,对研究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及晚清中外关系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清邵作舟撰。二卷。邵氏久寓北洋幕,熟悉洋务,留心时政。书凡二十余篇,首冠总论,次列三纲:学校、理财、用人,内容涉及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极言变法,指陈当道之窳败, 书中对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之批判入木三分。
罗振玉撰集。据一九一六年上虞罗氏影印本影印。全书分三卷附补遗,卷首有罗振玉《古镜图录序》,卷末附《古镜图录补遗》。卷上上启 汉之元兴,下迄明之洪武,得三十余品,其无年月者可据此参证而得其时代与其变化之迹;中卷以后则选文字刻镂精好者。 共收铜镜拓片 百余幅, 所收铜镜亦不止罗氏一家,还有徐乃昌等收藏家的收藏。
《马叙伦全集:石屋余渖 书屋续渖》收入两种著作,即《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两书为掌故类笔记,记载了马叙伦先生耳闻目睹的晚清民国掌故,颇具史料价值。两书收入民国丛书,后又有上海书店单行本。此次排印,根据上海书店单行本整理,并参校民国丛书本。
日记集,清末单士厘撰, 清光绪三十年( 1904)刊本。 是书起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二月十七日,迄四月三十日,单士厘跟随丈夫从日本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至欧俄80天旅行日记。是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记从日本东京出发,经大坂观博览会,归中国,再经日本、朝鲜而到海参崴。中卷记自海参崴至哈尔滨,再循铁路干路而至满洲里。下卷记从满洲里渡贝加尔湖,经西伯利亚之长铁道,越乌拉领,驻莫斯科而至俄都森堡。
《 筹洋刍议 》是反映薛福成洋务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反映整个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约二万字,分《约章》《边防》《邻交》《利器》《敌情》《藩邦》《商政》《船政》《矿政》《利权》和《变法》等十四篇(其中《利权》共 4篇)。《筹洋刍议》与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陈虬的《庸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一起,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成果。
周作人著。据一九三四年人文书店刊本影印。周作人应沈兼士之邀,于辅仁大学作了数次关于新文学问题的讲演,邓恭三做了详细记录,后经讲演者校阅,公开出版。本书共有五讲,附录二篇。*讲为文学诸问题,如什么是文学及其范围、研究对象、起源、作用等。第二讲为中国文学的变迁,追溯了明末的文学运动、公安派、竟陵派等文学主张。第三四讲为清代文学的反动。以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为主,总体概述了清代文学的面貌。第五讲为文学革命的运动。清末政治的变动给予文学革命运动很大的助力。
梁启超著,收录于《饮冰室专集》之二十三,全书分八个部分,是书为作者 1920年从欧洲游历回国后,整理自己的观感而写成的。记述游欧途中各国社会概况及风土人情,描述了*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造成的灾难及世界影响, 全面反映了梁启超对战后欧洲的观察,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中西两种文化的观点, 为其后来倡导 东方精神文明 的代表作。
诗文集 , 龚自闳撰, 卷首有戴锡章《序》, 后有勘误表 。包含 谥 册文、祭文、诰命文、碑文、传、论、跋、序、墓志铭、赋、图记、联等多种体裁。
《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 切问而近思 ,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绪论、先秦创史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该书是*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著作,阐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 二十八 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道德学说。
本书选录了自唐至清初的59家有名词人的代表作100调,每调一词。调式都较为通用,涵盖小令、中调、长调各类。同治、光绪年间谢朝徵对所选各词加以笺注,删去词调,成《白香词谱笺》四卷,从而使其同时成为一部简明词选。
鲁迅辑。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史料集,全书内容均采自宋元明清笔记。据一九二六年北新书局刊本影印。 作者 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裒集而成。共三十九篇, 前三十五篇是关于 原书的有关片段,间有考证,以按语形式呈现, 涉及作家生平、作品内容和题材渊源等各个方面 。 后四篇是关于小说源流、评刻、禁黜 、杂说 等方面的 专辑。
本书为民国十七年中华书局印本,全书共四篇六十四章,民瘼篇十章、贤隐篇十五章、变通篇三十七章、基础篇二章,卷首为平阳县志本传及俞樾所作叙,卷尾有附录与黄群所作跋。书中提出了广立学会、广译外文书籍、广设图书馆、鼓励著书、主张学校、议会、报馆并重以及解放妇女等建议。在本书中,他提出了造切音文字的主张, 提出 " 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 " ,主张仿效日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 。全书 抨击程朱理学,主张托古改制,是作者早期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唐文治撰,据一九三四年刊本影印。 《十三经提纲》 是唐文治为大型丛书 《十三经读本》 所作的提纲,位于《十三经读本》的首册。全书按《十三经》分为十三卷, 对《周易》 《尚书》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十三经 分卷疏通各经义理,阐明重点思想与内容,授受源流,并指点文法,指导读经,启发后学。 民国间 曾 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 ,是一部 提供给初学者的十三经入门读本 指南。
陈三立著,据一九三一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一卷。 陈三立工于诗歌, 造辞精妙 ,多为与友人唱和之作。 为诗初学韩愈,后师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艰涩, 避俗避熟,力求生涩 以生硬晦涩的遣词造句表达诗意 ,诗歌流露出对现实无望的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