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诂训传二十卷,(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宋刻巾箱本。本书是现存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典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时,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进一步疏解《毛诗》《郑笺》,作《毛诗正义》,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陆德明博采汉魏六朝诸家训诂资料,成《经典释文》。约从南宋起,《经典释文》中的各部分被分别辑入各部经传的注疏中,今本《毛诗正义》中辑有陆德明的《音义》。此书钤 汪士钟 阆源真赏 铁琴铜剑楼 祁阳陈澄中藏书记 等印,今藏国家图书馆。
學,爲雜家之始祖,是研究周秦思想文化的寶藏。。《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众宾客纂集而成,吕不韦是召集人,也是组织者。《吕氏春秋》成書後,漢代多人爲之作注,現存早的注本是漢代高誘《吕氏春秋訓解》,早的刻本是元代至正六年(一三四六)嘉興路儒學刻本,簡稱元刻本或元本。本书据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本影印出版,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研究和阅读《吕氏春秋》提供了一套优秀的古籍。
《穀梁传》成书于汉代,自汉宣帝倡导迄于魏晋,注讲者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阐、徐仙民、徐乾、刘兆、胡讷、段肃等十余家,范宁有感于其注讲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不可观,又引《左传》《公羊传》以解此经,文义违反,颇不利于后世,遂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采诸儒同异之说,又参与二三学士及诸子弟各记所识,并言其意,而成《春秋穀梁传集解》,是今存*早的《穀梁传》注解。唐太宗时,杨士勋辅助孔颖达等撰修《左传正义》,乃以一人之力为范注作义疏,分肌擘理,刊削繁复,文清义约,对《穀梁传》作了第二次系统整理与研究,终成《春秋穀梁传注疏》一书。范注与杨疏为穀梁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穀梁学的学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古以前《穀梁传》一经的研究水平。今据
《史通》是中国*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共20卷,分为内篇10卷36篇,外篇10卷13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尤其强调史家须兼具 史才、史学、史识 ,是对唐以前中国史学的*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史通》的宋刻本已不可见,留存至今的*早的版本是明刻本。此次影印的底本,乃明张之象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迭经名家收藏。今按原书扫描,影印为平装本,以飨广大读者。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书为现存*早的刻本即元大德刻本,原书印刷优美,流传清晰,数易藏主,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从香港购回,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梦溪笔谈》共分26卷,内容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浩歌堂诗抄》,上下两册,共十卷,另有《巢南五十寿言》一卷。南社创立者之一陈去病诗集。扉页题字为张继。卷一为《东江集》,汪兆铭题名;卷二为《壮游集》,于右任题名;卷三为《黟山集》,胡汉民题名;卷四为《袖椎集》,廖仲恺题名;卷五为《岭南集》,韫玉题名;卷六为《呻吟集》,陶遗题名;卷七为《光华集》,柳诒徵题名;卷八为《湖上集》,吴梅题名;卷九为《护宪、近游合集》,胡渊题名;卷十为《南雍、从征合集》,附一卷《巢南五十寿言》。前有汪兆铭、柳亚子的序言。陈去病本名陈庆林,后更名 去病 ,是汉代名将霍去病的粉丝。他和柳亚子同为南社的创立者,这位柳先生是辛弃疾的粉丝,别名 柳弃疾 ,一个要去病,一个要弃疾,意在为时代疗疴耳。
《 校邠庐抗议》 是一部政论集,也是近代思想家冯桂芬的代表作。 校邠庐 是作者居住处, 抗议 二字语出《后汉书 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朝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此书共收政论47篇,大部分作于亡命上海期间,少数为旧作。
《 三余札记 》由刘文典编写而成,其书以庄子、韩非、淮南子为主要线索,并发表了作者的观点,是一本作者对历史文人的随笔。 本书内容 通俗易懂,是一本价值极高的古典哲学文集,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
秋瑾之女王灿芝编。据一九三四年中華書局刊本影印。文前有邵元冲《邵序》、沈芝瑛《沈序》,辑录秋瑾遗稿计传记四首、诗百余首、词三十余首、歌二首、杂文八首、译著一首,此外还有补遗、秋侠遗诗和秋侠遗文各一。后有《附小侠诗文草》,包含王灿芝小传及其诗词杂文。
清邓承修撰,据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安雅书局刊本影印。六卷,卷末有《跋》。上起清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二日,下迄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初四。奏稿包含 论闱姓赌捐和吏治、考场积弊,弹劾李瀚章、崇勋等内容。
笔记小说,王韬著。是书出自《清代笔记丛刊》,八卷,为作者居香港时,搜罗新奇可传之事而成,写于光绪年间。卷首有同治十二年( 1873)林昌彝《序》、光绪元年(1875)缕馨仙史《序》。卷末有光绪元年钱征谨《跋》,全书共收一百一十三篇。内容较为驳杂,包括晚清中国和外国的奇闻轶事。
近代曲学论著。共四章,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章详细论述宫调、音韵、南曲作法、北曲作法。第二章论述作剧法(传奇杂剧)、清曲作法。第三章论述唱曲的规律。第四者杂论历代戏曲作家作品及其成就。
本书为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全两卷,收录了薛福成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年间上书皇帝的部分奏折。清光绪十五年,薛福成 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 ,在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在本书中,他提出保护海外侨胞、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馆的方案;叙述了他 进行滇缅边境界务和商务的谈判 ,保护中国的领土权益的经历;建议引进炼铁织布机器以发展实业经济;认识到当时中国强邻环伺,提出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议。
书信集,清王韬撰,作者与亲友往来书札的汇编 ,据清光绪十五年( 1889)刊本影印,共六卷。是书收光绪六年后书信共计百余札,书信体现了他关于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改革思想与识见,大体可谓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代表了先驱者的眼光,至今仍有取鉴意义。作为书札文献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宣传政治思想观点,在传播改良思想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黑奴吁天录》即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译此书时,正值光绪辛丑年( 1901年, 辛丑条约 签订之年),译者 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 ,所作序及跋也是有感而发,以期以《黑奴吁天录》一书,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黑奴吁天录》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是呼唤中国人民警醒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
《沈翊清东游日记》,据清光绪二十六福州刊本影印,一卷,扉页有陈宝琛题签,卷首有谢章铤《谢赌棋师赐札》,戴鸿慈《序》,孙诒让《序》。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沈翊清东渡日本,深度考察了日本近代化建设成就,主要涉及军事教育建设,或参观学校,或考察军队,或参观兵工厂, 实地参观了几十所军校和普通学校 ,此外还还考察了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的建设。 《周肇祥东游日记》, 1926年周肇祥东游日本所作。此行是为在日本筹备举行 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 (即中日第四次联合绘画展)。日记记录时间上启1926年6月3日从北京登车启程,下迄7月26日回到北京,共计53天的东游之旅。周肇祥除了记录参与布展外,闲暇时间以游玩会客为主。对日本的民风,井然的秩序触动很大。
英国学者甄克思于 1900 年出版的《政治史》( A History of Politics ),严复首次把 totem 一词译成 图腾 ,从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此书讲的是政治进化史。甄克思和严复都认为,在宗法社会和国家社会(即军国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 拂特之制 ( feudelism ,今译封建制度)的时期。甄克思在这本书中,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在军国社会里,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会中,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并受到祖法的约束,没有自由。受到甄克思这种进化史观的影响,严复认为当时的中国终于进入军国社会阶段,属于七分宗法、三分军国性质的国家。
全书从教育萌芽论述始,到清末中国教育,对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学校办学体制的演变,以及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评述。
本书据一九一八年刊本影印,周作人著。一九一七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教授,讲述欧洲文学史,讲义通过整理成刊,出版《欧洲文学史》。全书共分三卷:卷一为希腊,卷二为罗马,卷三分中古与文艺复兴、十七十八世纪两部分,本书通过独特的年代视角介绍了欧洲千年文学的进程,并且表达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成为了中国*早系统的欧洲文学史,被视为 代表着当时 欧洲 学术研究的*水平 。
据一九一三年刊本影印。凡十二卷。收录在《岭云海日楼诗钞》中的诗,都是 1895 -1911 年间所作,约 800 余题, 1700 余首,充满着 蓄其孤愤而形之于咏歌 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激情的作品,爱国主义的强音,构成了这部诗集的基调和主旋律。
严复( 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 先进的中国人 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穆勒名学》、《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重要启蒙译著。
甲骨文研究专著,罗振玉撰。 罗振玉考释甲骨文字*重要的三部著 作之一, 据永慕园印本影印。前有 沈曾植 、 柯勋忞题诗 ,罗振玉《序》,末有王国维《跋》。全书八篇:一都邑、二帝王、三人名、四地名、五文字、六卜辞、七礼制、八卜法。考释理路: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穷其蕃变,渐得指归。
清缪荃孙著。 1903年缪荃孙受张之洞派遣赴日进行教育考察,归国后写成记述考察日本教育的著作《日游汇编》。前有缪荃孙《序》 ,后 包括高校讲义、诸校沿革表、考察学务游记、访书记等内容。 《日游汇编 序 》:东游时,南皮师嘱之曰 考学校者固当考其规制之所存,尤当观其精神之所寄,精神有不贯,规制亦徒存耳。 日本的教育精神即价值观教育,企图考察日本价值观教育对日本崛起及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梁启超著,据一九二二年商务印书馆刊本影印。 1921 年秋冬,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授 中国文学史 时的讲稿经过修改,于 1922 年由商务印书馆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名出版。书中介绍梁启超史学理论的具体思想: 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史之改造 说史料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史迹之论次 ,对史料的重视和强调是这部书的*主要特征。
诗文集 , 龚自闳撰, 卷首有戴锡章《序》, 后有勘误表 。包含 谥 册文、祭文、诰命文、碑文、传、论、跋、序、墓志铭、赋、图记、联等多种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