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 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中国人本来活在天然的自明与自然中,却日渐被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消费生活割裂得一塌糊涂,甚至异化,充满刺激,却虚无一片。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问题就是主体迷失。现在,处于传统跟现代的分水岭上,关键的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的 中 中庸、觉知能不能复活?除了反省、批判,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为重要。 本书是作者十四次讲座的结集,从文化传统、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周易》、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比较中西文化;分析社会变迁、现代化、人格发展、礼乐生活、读书方法等至高至平、至小至大的问题;援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研究生命的成长过程;并对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议:如何传延中国文化,如何由艺入道,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出中道、活出生命的光泽,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完成 本书旨在以主
本书分内篇与外篇。内篇从议题构思、学术成果述评、问题意识之培养、理想选题之确定,到论文写作大纲拟定、结构思路确认、研究方法选取、征引文献、解读原典、诠释论证,再到绪论、结论、摘要、关键词、文献、注释等论文的各结构成分,皆详细指点解析。外篇从理想选题、视野开拓等方面,借鉴《春秋》《左传》等传统经典中的 叙述学 ,融通笔削、比事、属辞、编纂、考据、叙事、名实、义法的理路与脉络,例证演绎,现身说法,转化为 立意、谋篇、安章、布局 的写作技能。这也是本书特色之一。绎解文章撰写的逻辑脉络和理念方法,演示学术创作的心路步骤与准则规范。本书既有写作方法的集成性,又具历史深度的理论性,可作论文写作的攻略性参考,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指引。
本辑包含10篇中国文论相关的高水平论文。这些论文是主编蔡宗齐先生主持的 中国文论关键术语范畴译介 计划中的文章。分别对中国文论中的文道、文德、情景、意境、兴趣、神韵、讽喻、虚实、义法、文气等问题,展开既深入又生动的述论,将向来难以清晰论说的文论术语,用清通简要、晓畅明晰的文字,梳理了其内涵演变、意义生成、范畴界定等关键问题。而且在讲明问题的前提下,力求不作繁琐引证,行文上对于中西方读者颇为友好。如刘宁研究员《 文道观 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演变》认为: 文道观 关注文学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价值;先秦时期荀子提倡 宗经明道 ,推重儒家经典对明道的重要意义;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提出的 文原于道 强化了 文道观 的本体论建构;唐宋古文家及其后继者提倡 文以明道 ,追求 文道并重 文道合一 ,在强调创作者主
本书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既从理论层面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特质、突出特性、文化演进、精神标识、承载方式,又从实践层面深刻剖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法宝、根本遵循、方向路径,具有较强的原创性、理论性、学术性、指导性。全书体例严谨、观点鲜明、表达生动、文风活泼,有力彰显了 两个结合 的重大意义,科学论证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是一部主题宏大、作者权威、内容全面、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的通俗理论作品,为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宣传阐释提供了重要读本。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国风清。本书用故事形态讲述传统家风,用体系模型解构内在逻辑,让家风文化变得通俗易懂,让优良家风走进千家万户。 本书以儒家 五常 为理论遵循,以天人物我为内在逻辑,从于人、于己两条线路出发构建传统家风研究范式,即 1-11-33-99 范式 。此范式以1 个 仁 为圆心,以忠、孝、悌、节、养、恕、勇、俭、让、慎、省等11 个字为要义,结合时代发展,又将这11 个字向外析出33 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析出若干个点位,共析出99 个节点。传统家风所有的元素以及古往今来千家万户的家训、家规,都可在这11 字要义、33 个维度、99 个节点中找到对应的点位。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传统家风的生活化传承,本书借助百余个耳熟能详的人和事,故事化述说传统家风,成风化人,将抽象的道德取向融入小故事, 让家风可感知、有人懂、日常用
本书对汤寿潜一生的经世思想进行分析论述,揭示其思想的特点与内涵,梳理其形成的过程、演变的脉络以及影响因素。本书首先介绍经世思想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然后结合汤寿潜成长、求学的环境分析其经世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其次,以解读汤寿潜前期著述为主,并与同时代其他思想者进行比较,分析其早期经世思想的特点。再次,以汤寿潜后期的经世实践为主,分为教育、经济、政治三个专题,结合其在各类事件中的思考和作为,梳理其经世思想演变的脉络,分析变化的趋向和影响因素。最后,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视野下总结与评价汤寿潜经世思想的主要内容、时代特点以及局限性。
本书共七章十六节,从 学在思维 课堂的内涵、特征、关键要素、实施策略、操作模式、意义价值等方面做全面介绍,并从问题、作业、技术支撑等关键要素入手,提出加强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做法,提炼实践思维课堂的集中模式。力求实现课堂从 知识立意 向 素养立意 的转型,以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未来。
本书全面梳理海派文化的形成、延续、传承、流变的脉络,对各个文化门类逐一梳理和研究,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海派文化知识体系,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海派文化提供扎实准确的史实基础。在全面辨析史料文献和历次文化论争的基础上,理清海派文化的准确内涵和合理外延,深入挖掘海派文化精髓与当代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的内在契合之处,为新时代的上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动力。本书适合相关研究人员阅读,也可用作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本书是由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讲述,马来西亚籍博士生余历雄记录整理的文学录,既有导师循循善诱,传授治学经验心得,评述研究成果、研究现状等教的内容。也有学生结合自身学 术背景、研究能力等,确立主攻方向、提炼研究课题、收集整理材料、形成学术观点、撰写修改论文、参加论文答辩等学的内容。全书围绕唐宋文学研究这个中心。广泛涉及文学史、 文化史、近代学术史、即当代研究现状。且对当前学术研究中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多有评论,观点鲜明,颇多借鉴。凤凰出版社曾于2004年和2011年出版过两版,其间版权输出 到马来西亚,现收入新版的《周勋初文集》。
2023年5月28日起,新华社开设 人文经济学观察 专栏,播发系列精品报道,深刻阐释人文经济的中国特色、时代内涵,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为便于广大读者理解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人文经济新实践,我们以新华社上述系列稿件为基础,开篇收录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并随文配设新华社公开播发的图片数十幅,编辑出版了《新时代中国奇迹的人文经济学观察》一书。该书正文部分收录了3个直辖市、16个其他城市,以及长江经济带、江苏等特色区域的人文经济学观察稿件。其中16个城市按照所属省份、自治区的行政区划顺序编排。
电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红色经典电影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利器。本书秉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理念,运用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全面、客观、深入剖析反映近现代中国和百年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历程与伟大成就的红色经典电影,借助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红色艺术感染力,帮助当代青年人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从而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路径和政策研究》(22ATY004)和一般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18BTY064)的核心成果。基于“区域协同发展带动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战略思维,以协同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当今应承担的国家使命与实践运行困境存在的矛盾为逻辑起点,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空间布局和社会网络现状、协同发展的路径体系和政策保障等四大关键问题。
《郭论》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 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 与 义 。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郭论》,带你领略更大的江湖。 《捡史》 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 郭德纲 说起来谁都不信,我其实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 郭德纲在 郭论 系列的《捡史》中说, *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着,读读书,看看戏,就觉得很快乐。 他喜欢读史,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说 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就是这个意思。 《捡史》是百万畅销经典 郭论 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纲通过剖析历史人物,复盘一场场暗流汹涌的权力游戏,剖析君臣博弈法则,发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处。
《中医药历史与文化》是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传承中医药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彰显中医药人文底蕴,打造进一步探源中医药历史脉络、发掘中医药文化价值、探索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人文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本刊倡导跨学科、多学科交融的研究范式,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与哲学、文学、历史、考古、图像、叙事医学等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的中医药人文特色。 本刊第四辑共收录学术论文19篇, 名医 名家访谈 栏目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在清宫医案与老年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栏目既有法律制度、保护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层面的讨论,又有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等具体个案的剖析,还有从国外法律分析、国际立法借鉴
本书《文化产业:创意经济与中国阐释》属于 城市文化创新研究读本 丛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文丛、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蕞新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的编撰工作主要由文化产业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负责,其中,助理研究员杜梁博士负责了全书的策划和具体落实、联系作者版权授予、篇目拟定,与出版社联系及编辑小组成员工作的协调等事宜。花建研究员、刘春副研究员、陈亚亚助理研究员、刘轶研究员参与了本书策划、篇目拟定、联系作者的版权授予等工作,助理研究员戴伊璇博士撰写了综述及有关内容的翻译,并参与相关编辑工作。本书的编选基于包括王进、许蔚在内的中国文学研究室同事在城市文学研究与文献整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前期积累。全球前沿研究部分由李汇川博士进行编译和综述,他在广泛阅览的基础上选择
本刊第三辑共收录学术论文19篇, 名医 名家访谈 栏目介绍国医大师王烈教授从事中医儿科科研与教学工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典籍与文化 栏目聚焦《黄帝内经》,阐释了其中的中医发展规律、道家文化及气论; 中医药文化与古典文学 栏目既有对古典文学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关系的宏观论述,对先秦两汉医疗文学研究的整体评述与方向思考,又有对《庄子》、唐宋诗词、宋代谣谚及明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个案剖析,深入探讨了自先秦至明清的中医药文化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融通关系; 学术动态 栏目评介了出土医学文献中的数术文化、新近出版的重要文献《天回医简》和学术新著《明清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