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 容忍与自由 ,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倦勤斋:乾隆皇帝的视觉幻象》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倦勤斋。倦勤斋,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建筑装修、器物等都极尽精美,是乾隆时期物质文明峰的体现。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力,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他听戏消遣的场所。作者祝勇通过对倦勤斋的描写,揭示了在乾隆盛世景象背后,潜伏的巨大危机。
蒙学 又称 蒙馆 ,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为便于今天的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我们精选了六种加以注释。它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格言联璧》,合称《蒙学六种》。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容忍与自由》是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首次阐明了自然国学的七大特点,首次总结了自然国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首次提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四阶段说,首次提出晚明六大科技著作是中国乃至人类古典时期的高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自然国学)》由孙关龙、宋正梅所著。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术大师,他一生都在读书治学。所幸,季羡林先生也写了大量的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将他所知道的读书治学经验分享给读者。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治学以及他介绍学术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对于广大学生和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诗歌就应该晦涩难懂吗? 你能把电脑做到多小? 怎样组织一场社会革命? 我们能让宜家的经理人代替政治家管理国家吗? ……………………………… 这些奇特的问题就是全球*学府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入学面试题,它们前沿、*奇、*胆,略显古怪刁钻,而又生动有趣。 本书作者从这两所*学府历年的面试题中精选了 37 个经典的问题,囊括了文学、艺术、管理、法律和社会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并给出了智慧幽默且富有启发性的答案。书中包括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如何进行一场社会革命?女性怎样才算强大?公平贸易香蕉真的公平吗?等等。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探究,*不是那些在牛津、剑桥占有一席之地的幸运儿的特殊领地。它们能激发思考,挑战我们的先入之见,丰富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思考问
本丛书邀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老师担任丛书主编,在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中挑选出一批较具开放性的文本,邀请教育界一线名师参与撰写。以 批判性思维 理念为基础,结合各位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通过篇首导读、文内点评、每章节的启发性问题等多种形式的辅助文字,为读者进入思辨阅读提供手把手的引导。《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之一,讲述苏格兰将军麦克白从三个女巫那里得到预言,说他会称王。出于野心和妻子的怂恿,麦克白暗杀了国王邓肯,自立为王。在自责与幻想的折磨下,他很快堕落成为一名暴君,夫妻二人*终双双灭亡。
我国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酒学。本书阐述了中国酒的历史和特色,特别是工艺技术上的特点和古人认知概略,说明酒的科学属性;陈述中国从古至今的酒政史,即对酒类的生产管理的演变及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等诸社会要素的关系和影响,申明酒的社会属性;描绘酒从神坛祭祖的仪式中走下来,逐渐溶入许多民俗、民风中的基本情况,展现酒的生活属性;分析酒与诸多文化存在形式,如文学戏剧、舞蹈体育、珍闻传说等的联系和互动,揭示酒的特殊文化属性。同时,介绍好酒的鉴识和饮酒的常识。
《中国人的精神》是系统反映辜鸿铭思想的一部作品,1915年发表于北京,用英文写成,旨在对外展示中国文明的价值,呼吁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1915年,欧洲正深陷一战的泥潭,仿佛大厦将倾,西方人几百年来第一次对自身文化产生集体性的反思。辜鸿铭旁征博引,以歌德、卡莱尔和阿诺德的思想为对照,向西方阐释古典儒学的精神内核。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增补而成。通过对儒学的特质与科技、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历代儒家对科技的重视与研究等课题研究,系统阐述了儒学的科技思想内涵;通过对科学家与儒学、科研动机与儒学的价值理念、科技研究与儒家经学、科学思想与儒家自然观等的研究,深入阐述了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通过对儒学与科技之间成长性、独立性、务实性、理论性关系特点,以及儒学化的科技及其优势与缺陷的分析,证明了儒学对古代科技作用的双重性。
本书是“在北大听讲座”书系的第十八辑,所收文章皆为专家、教授、知名学者、社会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文章深入浅出,简练朴素,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文章兼容并蓄,可谓思想的精粹、智慧的集锦。 在浮华之风日盛的今日社会,对所有“为国求学、努力自爱”的人们来说,北大讲座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真正值得认真品味和用心领会的。
《审判》是“朱大可守望书系”中的第二部文集,通过对文化、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电影、语言文字、文学大师等各个方面、各个团体的守望与反思,清晰勾勒出了中国当代的文化处境。大片的风起云涌,大师的风云际会,以及大众对文化事件、文化热点的广泛参与,使我们习惯性地相信,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已走入末路,只能靠皈依影视而生存;电影除了“烧钱”的盛大场面,其内涵却苍白无力;汉字的再造和词语的创新,戏谑的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守望着这种含泪的“繁荣”,朱大可发出声音:当今社会,自我的迷失与彷徨日益严重,重塑人本主义精神才是文化发展的出路。
《筱原令看中国》作者筱原令在与中国交往的四十年中,努力学习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 有着较深的理解。他认为,日本应该与中国一道为人类做出贡献,而要做到这一点,日本人首先就要加深 对中国的了解。为此,作者就日本人难以理解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的特征等写了数十篇文章, 并结集成书。《筱原令看中国》日语版由日本侨报社 201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