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九个极具地方色彩的年画种类,分别是佛山年画、武强年画、滩头年画、滑县年画、杨柳青年画、绛州年画、风翔年画、桃花坞年画、绵竹年画。每一个章节都具有一件作品、一位有缘人、一门手艺、方水土、一段历史和一袭传统六个板块,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 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 , 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 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本书是“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第一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黔东南苗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银饰技艺及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均为作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福”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
本书旨在梳理中华手工精粹之一 髹饰工艺精华,介绍其历史沿革、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技术要领、术语口诀、艺术成就、人文内涵及工艺名家,介绍其在现当代的发生发展与传承交流以及髹饰工艺研究,从中折射出时代潮流与地域文化。作为向境外介绍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读物,以简明、全面、统观的特点,以对人类文明两翼 科技与人文的同等重视,适应境内外读者的广泛需要,适应当今国际化语境下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本书是“中国少数民族典型性区域传统金工技艺抢救性资料整理与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册。此丛书立足于人类学研究为范本进行实地调研,“第一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嘎玛藏族、喀什维吾尔族、黔东南苗族工匠群典型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而本册从美学、民族学、民俗学、工艺学等角度介绍和展示喀什传统金工技艺的种类、历史背景、形制风格、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前状态、发展情况等。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喀什维吾尔族区域流传的传统首饰制作流程及工艺特色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通过与作坊人员、工匠通讯访谈以及文献收集、鉴别等多种研究方法,探寻现代化背景下喀什维吾尔族传统金工技艺的发展道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提供翔实资料。此书为融媒体出版物,除文、图外,内页还放置视频二维码,图片、视频等
《铁冶志》二卷,明朝的傅浚著。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图书馆藏康熙间抄本。全书总约一万二千字,记载遵化铁厂建置沿革、冶炼技术、出产规模、原料燃料用量、人员配置、军民赋役、组织结构、衙署库场、历任主司、祭祀仪式、碑记传说等多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葫芦范制技艺”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匏器范制是我国历史悠久、特色独具的传统技艺,其形、色、质别具一格。本书介绍了匏器范制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技艺传承等,此外还有精美匏作赏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宫楚涵编著的《泥塑》讲述泥塑也被称为“彩塑”、“泥玩”,是以泥土为主要材料捏塑而成的。《泥塑》中泥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气息最为浓厚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伴随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习俗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手工艺品。至今仍然有许多泥塑作品活跃在民间,包括淳朴可爱的“泥咕咕”、造型怪异的“泥泥狗”、憨态可掬的“大阿福”,以及设计精巧的“坐虎”等。
这是一部横跨千年,覆盖全球的纺织文化通史。全书以时间为轴,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织造 技术切入,追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纺织品的交流、工业革命对纺织业的颠覆,直至当代可持续纺织的创新实践。书中不仅详述了纺织技术的演变,更通过织物图案、材料选择与社会功能的关联,揭示了纺织艺术在宗教、贸易、经济和政治建构中的核心作用。 这本书讲述了纺织品的历史,更像是人类的创造史。从25000年前第一根针头的出现,到如今的智能纺织,纺织业对于人类存续至关重要,并受到每种文化的喜爱、称赞以及珍视。中国的丝绸、印度的棉、法兰德斯的挂毯、南美的染料……不同织法、颜色和图案的吸引力是贸易的长久驱动力,理念碰撞乃至战争的缘由。 本书回顾并且更新、吸纳了近期新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对世界各地的纺织业发展做了研究。探
本书辑录了作者有关长沙窑收藏的近20篇笔记和约150张图片,从文化、历史、艺术、审美等角度,以不同的主题,梳理讲述了长沙窑各种类型瓷器的特点及大唐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关于收藏的境界及对文化器物传承的理解。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独特。为便于读者借鉴学习,还编写了一些有关古陶瓷的生产工艺、收藏鉴赏等相关知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的幕布后进行表演的戏剧。《中国红·皮影》探究了中国皮影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具体介绍了皮影造型、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戏表演艺术,以及其不同的地域特色,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中国皮影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