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古代工匠绘制的设计图样、画师描绘的园林场景、皇帝创作的御制诗文和大臣抄录的宫廷档案,会惊讶地发现:三山五园不再是历史的片段或是空旷的遗址,也不再是单纯的园林风景,它其实是一个由皇室、臣子、农民、商人、工匠、僧侣和军人等组成的古代社会的缩影,这里面既有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演练,也有皇室的日常起居和艺术生活,还有官员的苦心经营和百姓的辛勤劳作 这里面出现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都使这个文化遗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对三山五园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远逝的辉煌值得让更多人所了解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名物学家扬之水对敦煌艺术名物的集中考证。书中所用的材料和图片等系作者亲历敦煌等实地考察中的亲历所见,并都进行一一严谨考订,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者对器物的研究并不限于名称的考订,而是对其形制、用途、功能等都予以追源溯流的考证和梳理,并为敦煌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佐证。作者在排列这些材料的年代和地域时,结合文献资料得出缜密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艺术史和艺术研究等都有显著意义。
你一定听说过狄仁杰,读过他的故事,但你也许不知道,狄仁杰作为一名机智侦探的形象,是一位荷兰人 发扬光大 的。这位荷兰人名叫高罗佩,作为一名用业余时间来写作的外交官,他创作了在西方赫赫有名的《大唐狄公案》系列,这套书也成为了后来许多影视剧的蓝本。 在中国,高罗佩的名声更多地是由《中国古代房内考》、《秘戏图考》这些著作带来的。但是,高罗佩并不像大众想象的那样,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某个领域。作为博学而爱好广泛的 外交官汉学家 ,他对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甚至动物都深有研究,对中国传统乐器 古琴,更是喜爱有加。他师从古琴大师叶诗梦,通过学习,习得了精湛的琴技,并为古琴写出了一部在当时堪称集大成之作的《琴道》。 高罗佩自己说 与其说是古琴悠久的历史和迷人的声音,还不如说是它在中国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 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
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是 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整体)研究 的结项成果,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分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和《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论》两个部分。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对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地区各国华文文学的历史予以整合,分早期、战后时期(1945 年 1970 年代)、近 30 余年(1980 年代后)三个历史时期展开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的叙述,是部打通 国界、洲别 的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本部分史料翔实,作者积二十余年工夫,限度掌握了研究对象的手资料,尤其对目前被忽视的一些海外华文文学重要资源进行了深入开掘。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语言世界、其与中华文化传统及本土化的关系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论述。首次从 旅外 和 在地 的双向视野考察海
周嘉胄、洪刍、陈敬撰,陈云轶译注的《香典(手绘彩图修订版)》以天然香料的种类、产地和品质为主线,分别记述了历代名香的特性、提取、组方、收藏与焚熏之法,以及香炉、熏球、香囊、香盒等香器的用香种类和功效,更对天然香料的真伪辨别及敬香规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全书不仅对诸种天然香料的种、采、制、用等各方面知识有平实记述,而且在这一记述中更展示了中华香文化的悠远与沉厚。 本书辑录《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三部古代名籍,在编辑、译注时,舍弃了其中内容重叠的部分,这样既能全面展示中国古人对天然香料卓越的研究成果,以及对香的人生自觉,同时又省去了读者可能遭遇的无益的重复阅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禹创世神话发展出庞大的图像叙事体系,包括画像石、壁画、创作画、版画、雕塑等多种图像形式,涵盖了鲧窃息壤、祝融杀鲧、鲧腹生禹、大禹治水、禹娶涂山、禹会涂山、禹定九州等诸多神话主题。丰富的大禹创世神话图像构成了立体、多元的图像谱系,包括图像演进的时间谱系、图像内容的关系谱系、图像叙事的形式谱系三大类。本书追溯大禹创世神话图像演进的历史过程,分析大禹创世神话图像的内容与形式类型,主要目的是为大禹创世神话在当代的传承保护建构认同基础。
本书论述了中华文化外传播的价值、影响及效果,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概述 ,旨在从宏观角度概括中华文化的历史特征,梳理这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中华文化严谨、规范而且传承有序,其中传统文化、学术、文学及其对外翻译等方面,以及主题文化传播等都无不体现出这种独特价值观的影响。第二部分 中国图书文化对外传播概略 ,分别探索了中国图书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集中某些区域和国别,尝试历时性地观察中国传统文化及书刊等的对外传播效果。第三部分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综述 ,则分别从馆藏数据、媒介评论和读者评价三个层面去梳理中国文学的世界传播效果,既有传统力作,也有一些当时的热点书刊等。尝试在传播范围、舆论导向和读者评价等多个层
西方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宗教文化,本书可一解此惑。本书由资深中国思想史学者,在为大学生开设中国宗教文化课程 10年基础上撰写而成,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宗教思想,全面呈现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貌。 本书主要内容有祖先崇拜、天命观、阴阳五行观念、道教、佛教及其中国化,还介绍了宗教、信仰、神几个概念的中国文化意义。 2008年初版售罄,如今修订,增加了黄帝崇拜、马克思的宗教观等内容,更臻完美。
《一片繁华海上头》由吉狄马加主编,由张锐锋、高兴、范稳、黑陶等二十多位全国著名作家、诗人书写温州历史文化的文本呈现。包括张锐锋《山影奔腾》、范稳《在温州遭遇谢灵运》、高兴《温州五日,亲爱的时光》等。杨鸥《水韵温州》描写了江心屿云聚云散、潮涨潮落的美景;计文君《山 水 诗》描写诗人谢灵运任郡守写下了许多山水诗,开启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温州不仅是数学家之乡,还是永嘉学派和南戏的发源地。本书讲述温州的人文历史、非遗美食等方面,带领读者走进温州,了解温州。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3》以 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 为主题,继续以总报告统领,各城市报告支撑,通过北京、天津、石家庄、承德、常州、扬州、杭州、宁波、南昌、抚州、青岛、武汉、广州、重庆、贵阳、拉萨、西安、西宁等18个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反映全国总体情况。关注各城市如何通过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活化乡村文化资源,将乡土文创融入农村农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详细阐述这些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创新模式与特点,总结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发现问题与短板,结合创意产业所处国内国际大环境,探索应对措施及发展方向。
敖包作为整个东北亚民诸民族民间信仰的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祭祀仪式作为古老的文化传统而广泛的存在于各民族之中。本书以鄂温克族敖包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森林到草原,通过对敖包的起源,发展脉络,敖包的类型、祭祀仪式和民间文学等方面,总结出敖包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有机体。敖包作为诸多信仰文化的复合体,发挥了 链接世俗的纽带作用。敖包文化及其仪式对鄂温克族内部的文化认同和族群内部的凝聚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十年田野调查,重点描述在鄂温克族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萨满敖包、 家族敖包、官祭敖包的立祀和祭祀仪式的过程。深入的分析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鄂温克族敖包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时代背景下鄂温克族敖包文化的变迁与重构的意义。 ,总结敖包传说与祭祀仪式作为鄂温克族生存策略或是家庭策略,对族群
禹赐玄圭 ,大禹治水和夏禹开国神话叙事中*核心的物化符号,是如何在民间和精英叙事中,逐渐从 告功 之器转变为 天命 符瑞、王权等级和身份凭信、品洁德贞等核心象征物的?与之相关的礼东方之 青圭 和测求地中之 土圭 与 斧始初开 创世神话典范又有何等关联?本书以考古出土实物、甲金文字与文献叙事间性互证,梳理了玉圭这一延续了4000多年的玉礼器的源流因革与礼制话语建构背后的王权神授信仰的由来,重现玉圭所讲述的中国故事及其象征的君子风范。
本书分为 寻根 演进 铸魂 三篇,在对中华民族丰收节俗历史梳理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着重对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根脉起源、历史传承、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在博大精深的中华农耕文化中寻找历代庆丰收习俗活动的文化基因和精髓,为丰富当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内涵、促使其真正成为亿万国民喜闻乐见的重要节日而提出重要的对策思考。
本书为 社科基金支持项目,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内容为清代绘画与金石学关系的研究,图文并茂。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的评价标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正统派”被边缘化的同时,“非正统派”则大行其道,成为画坛主流。“道咸画家”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了“正统派”传统,晚年的黄宾虹也是以“正统派”自居,他们的艺术实践充分表明:“正统派”传统的活力并没有如一些研究者所言趋于枯竭,而是在20世纪文化环境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暗示,由于20世纪以来政治与文化的干扰,学术界对“正统派”的博大精深还缺乏充分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