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历史曲折复杂,留下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其中仅文献资料,就有近万件、数千万字。过去各级各地党史、档案、文博等部门,已经陆续编辑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资料,但大都是分散的、不够系统的,而且还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尚未编辑出版,分散保存在各个单位、各个地方,既不利于保存,也不方便研究利用。尽快汇编出版一套兼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以供社会各界使用,既是党史工作部门重要责任,也是一项有利于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基于这些考虑,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通力协作,编辑出版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是与中
《张大可文集》本书是张大可先生40年来学术研究的结集,收录了《七十述怀》、《史记研究》、《中国文献学》、《史记文献研究》、《司马迁评传》、《史记论赞辑释》、《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10部著作。张大可先生是《史记》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在三国史领域也颇有建树,所以这部《张大可文集》是《史记》和三国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七十述怀》 将作者30年间的散论汇于一编,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所谓散论,多为因时感发的即兴之作,不是作者的治学主干,为何编入文集为*卷?因贯穿散论的红线始终带有读史论政的意味,这些散论串联起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治学的心路历程。 《史记研究》 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研讨《史记》疑案,为
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 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 代代先贤将文化、 、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 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 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 》从各朝撰写的二十 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 贤 帝 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个维度,解读历 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 ,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 ,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 人的 气 代代传承下去。 帝 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 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 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 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 ,他们是愿得 人, 白 不相离的 情君主。他们尽 辅佐,他们沉迷伪装
本书以1949-1978,1979-1999,2000-2019三个时间段,分三个部分收集、整理了七十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有:陶瓷产业恢复发展,工商改造建立体制,夯实基础完善体系,技术革新工艺变革,产品创新国运兴瓷,科技兴瓷技术改造,科教文博体系完善,国企主导市场多元,推进改革变革图强等。图文并茂,完整地再现了景德镇陶瓷产业七十年来的发展。
《史记》讲义 本书《〈史记〉讲义》共选《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四十二篇,其中六篇为节选,占《史记》总量的四分之一强。选文五体皆备,计本纪六篇,表四篇(只选序文,表略),书四篇,世家六篇,以上共二十篇为上册;列传选文二十二篇为下册。上、下两册总计约八十万字。解读内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每篇选文做 题解 注释 段意 三项,为传统的微观解读,着重在字面意义,疏解文字阻碍,以助读者欣赏原书韵味。书前 序论 与每篇 讲析 ,这两项则是宏观阐释思想内涵,系 解读 作者的一家之言,助读者思维。本书初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史记》专书课讲义,积淀十年教学体悟,可作为高校开设《史记》专书课的参考书。 《史记》中的宴会 宴会是人生大舞台,是享受欢乐与角逐名利的场所,多姿多彩。《史记》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书对清末立宪运动资料进行一次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能全面地反映这场运动发生的社会历史环境、酝酿与兴起、发展和声势,以及与清廷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的关系,各派立宪人物与立宪团体活动的重要史实及其影响。能够为立宪运动史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辑录并点校福建漳州地区自唐代至民国的内容或背景与宗教有关的碑铭1771通,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编者30多年来带领几代师生上山下乡、走村串庙访得的一手史料,实物正在遭受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而陆续消亡,内容涉及儒释道、祖宗崇拜、圣贤崇拜、丰功伟烈/名宦乡贤/忠孝节义祭祀、鬼神巫蛊、天人感应、风水学说等,切入传统中国政教和民俗生活的繁多截面,展示了地方社会变迁的广阔图景。
《盛京古城影像》立足古城盛京的原始风貌,从多方面入手展现沈阳旧时的古建古物,进一步展现古城底蕴与风华。全书主要以大幅影像结合文字的形式,从多方面诠释沈阳市于盛京时期的整体风貌。全书包括十四个部分,空间上由外至内,内容上由实物到文化,从城墙、皇室,到街巷胡同,从教育、交通到医疗、金融,在整体上描绘了一幅还原盛京古城的生动影像。作者从事沈阳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多年,立足于手边的大量一手资料,使《盛京古城影像》具有较大的较高的研究价值。
《儒林外史》成书于1750年前后,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 功名富贵 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本书采用中文和日语对照的形式,还原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
有关立宪运动的史料相当丰富,内容广泛。它包含历史档案馆与全国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所藏的各种未刊档案和私人档案、已刊的档案及官方文书、大量报刊、清朝官员的著述和有关人物的著述、往来文稿、师友书札、日记、笔记、电稿、年谱、回忆录、各立宪团体所发表的文件、会议记录、各种宪政宣传资料等。
菲利斯·比阿托是19世纪著名摄影师,随英军行遍亚洲诸国,以拍摄战争闻名。1860年,他随军进入北京,站在正阳门城楼上、面对天安门方向拍摄了这世界幅的北京全景图。它由六张20x30英寸的蛋白照片合成,展现的是天安门广场在清晚期的形态,具有极高美术文献价值。本画册详细介绍该图的拍摄背景,将全景图切割成29块仍然清晰的细部图,由人文学者徐家宁考证了它的建筑和文化内涵。
《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3:物资局整风鸣放材料》是一套记录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的资料丛书,由本中心组织编辑。这套丛书收录的是流散于社会的各种民间文献,包括日记、笔记、记录、信函、小报、表格、账册、课本等等。与已经出版的许多中国当代史资料不同,这套丛书以反映社会底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关系、个人境遇等为内容,为读者提供记录底层历史变迁的原始资料。
福州船政局是清代洋务运动的中诞生的*代表性的近代企业,它实践了 师夷制夷 的理念,它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迅速地提高了造船、航海、飞机、枪炮、鱼雷、矿冶、机械、无线电、天文等科技和工艺水平,建立了当时中国近代*的的船舶工业基地。1917年,还设立了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创了中国航空工业新纪元。它开创近代教育的先河,创办船政学堂,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建立了与工业化和海军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留学制度,成为各地效仿的样板,成为科技和海军人才的摇篮,被李鸿章誉为 开山之祖 。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精英,形成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奋斗自强、眼光敏锐、思维方式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一代新型知识分子群。 本书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概述统领全局,反映全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