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
《新疆游记》记述了作者谢彬自1916年10月至1917年12月,以国民政府派员身份奉财政部命令赴新疆省和阿尔泰特别区调查财政期间的所见所闻。对新疆、阿尔泰两地财政、吏治、军政、国防、教育、实业、外交、交通、建置等,均按实地考察,条陈意见,详著专篇,对开发西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孙中山先生为其作序称 谢君晓钟之《新疆游记》,行路四万六千余里,记载三十万言,述其足迹所经、视察所及以飨国人,使知国境之内,尚有此广大富源,未经开发者,可为吾人殖民拓业之地,其兴起吾国前途之希望,实无穷也。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由罗威廉所著,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 次 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 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 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