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讲述老上海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上海的地标建筑、公馆名园、租界、弄堂里巷、 摩登 印记、老营生、馋嘴美食、乡俗俚语、文坛旧事、戏曲演艺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上海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上海及老上海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上海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有名的历史笔记,详细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民生百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本书是一部解读《东京梦华录》的大众读本,作者的讲解有趣而亲切。大到中央政府各机构的分布、宫廷阁楼的坐落、城市街坊的规模与分布,小至市民的饮食生活、歌院茶楼的盛况,甚至娶妻生子的民风礼俗、饭店、夜市所贩卖的各种饮食和杂物,都尽在眼底,展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那彦成青海奏议》在编纂过程中,依那彦成任职的先后,将收入《那文毅公奏议》中的文献资料,按三编重新编次:*编《西宁办事大臣奏议》,共三卷46篇;第二编《二任陕甘总督奏议》,共一卷18篇;第三编《三任陕甘总督奏议》,共五卷81篇。并收入插图多幅。
本书全面讲述老北京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北京城当年的皇城旧影、名寺古刹、节庆习俗、馋嘴美食、京腔京韵、戏曲杂谈、五行八作、把玩养宠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城及老北京人的生活。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
豫师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国史馆校对等职。咸丰九年(1859年)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同治元年(1861年)以代理兰州府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任平涼府知府。同治五年(1866年)简放肃州道,又调兰州道。同治九年(1870年),升任西宁办事大臣,协助左宗棠镇压河湟回族反清运动。所著《豫师青海奏稿》12卷,对于研究同治年间青海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天津名胜古迹、市井百态、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天津当年的名胜古迹、洋楼故事、津门文教、工商百业、老商号老字号、馋嘴美食 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天津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天津城及老天津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南京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是一本值得推广与阅读的史料类图书。
《大通县志稿》是大通历史上由官方主持编纂的、现存*的、较为全面记载大通地区的志书。全书起于雍正三年,终于民国八年,简明扼要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近二百年来大通的自然山川地理形势,历代尤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和职官建置,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列举了人物活动如文吏的政治建树、武官的尽职尽责和立功受奖,本地举人、各类生员与文教事业的发展,孝子、孝妇尽孝的典型事例;简要记述了汉族、藏族、土族和回族的来源、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而 艺文志 中李淳《咏古镜》五言绝句据赵宗福先生考证是青海历史上由本土人文创作的*首诗歌,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本书全面讲述老济南旧城风貌、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民国时期济南城的老城老街、泉城文化、文教传统、沧桑历史、道地鲁味、老字号与生意经、民国时期的老城新貌、乱世枭雄、消闲生活与名人踪迹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济南厚重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济南城及老济南人的生活。唯有了解济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济南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并配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直观再现过去济南城的真实面貌。
明末秦淮风华绝代,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历史舞台,也是一个欲望流动的应许之地。本书选择六段著名的情爱传奇 钱谦益与柳如是、冒辟疆与董小宛、侯方域与李香君、龚鼎孳与顾媚、吴梅村与卞玉京、吴三桂与陈圆圆之恋,用历史纪实的手法勾勒出生逢末世的残酷、堕落与风流荣华。不让须眉的红妆传奇,点亮历史的士人风骨,一个个名字闪烁如苍穹星辰,他们共同见证了一个时代、一座城市、一条河流的激荡风云。
乐山历史悠久,人文灿烂,底蕴厚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所在地。为记录好乐山历史,讲述好乐山故事,传承好优秀文化,2021年10月,经乐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组织有关专家编纂《乐山简史》一书。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乐山简史》编纂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为编纂工作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全书编纂历时一年多,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审读审改、编辑部成员集中审读修改,几易其稿,于2022年12月付梓,该书是全市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乐山简史》采取史、志结合编纂体例,以今乐山市区划地域为基本视野,溯本求源、穷搜博采、去繁从简,史料翔实、实事求是,述而不论。全书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截至2020年底。全书以时为序,以史为据,以建制沿革
本书是继2018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 街区与建筑的记忆》和2019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 变迁与更新的印象》后 方志上海微故事丛书 即将出版的第三辑。书的内容还是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微信,选取了13篇有关老上海的文章,讲述了老上海区域、地名的由来,街区的演化历史、国际社区的历练生长史,医院、展览馆、书店的前世今生,冰淇淋、大闸蟹、南翔小笼等食物是如何一路走来成为上海的标志性美食的,等等,从历史渊源、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讲述它们的故事,既有市井生活的温度,又不乏人文情怀的高度,内容扎实有趣,充满城市生活的烟火气;近300幅图片历史感浓郁,可读性比较强。
本书稿是继2018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 街区与建筑的记忆》和2019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 变迁与更新的印象》以及2020年出版的《方志上海微故事 城市与生活的温度》后 方志上海微故事丛书 即将出版的第四辑。书稿的内容还是选自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自办的微信,选取了11篇文章,其中既有讲述上海抗疫历史故事的《难忘一九八八 | 上海的甲肝疫情及防治》《史海钩沉 | 一九四六,霍乱阴影下的上海》;也有关注上海变迁的《金陵东路简史 | 一百六十年的城区演变》《法华镇 | 一条马路穿越千年》等。同时,更有多篇与市民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内容,诸如:《风情万种 | 上海女性烫发简史》《固本肥皂 | 历久弥新的经典》《底蕴深厚 | 上海汤团故事多》等。通过对相关方志史料的梳理,用一种更为鲜活的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在时间与空间转换中的部分细节
作为一个城市文化课题的研究报告,本书不断修改反复增益,前后历时20年之久。这是关于郑州城市历史、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色的一份研究成果,也是作者关于建筑批评学的一个实验文本。 本书通过社会学调查和口述史研究的方法占有资料,多维度地探寻了一座建筑、一例公共艺术品的来龙去脉,描述了行政权力、社会思潮、建筑师、营造队伍、普通市民和其他各种专业人士在公共艺术产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方式,介绍了一个文化符号的创意、设计、构建和解读、追认以及后续开发利用的过程。 本书试图回答 二七纪念塔 这个物质实体 是什么 为什么 ,尝试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分析一座当代建筑对一座城市的总体关联和历史影响,把握与评估一处文化设施对于城市的价值。
这是一本全面讲述老成都旧皇城、市井文化、百姓生活的图书。全书从亲历亲睹的角度,分别描绘了老成都当年的皇城旧影、馋嘴美食、喝茶看戏、西南文教、做买卖、新旧之间、榕城印象 用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成都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成都城及老成都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本书对了解成都的历史、人文都很有价值,是一本值得推广与阅读的史料类图书。
《北京历史故事》(二) 是一套以图文形式,生动讲述北京三千年历史的普及读物, 《北京历史故事》(二) 中故事内容涵盖古代、近代、现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国共产党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编辑出版这个读物,有利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历史故事》 分(一)(二)两册,内容起于西周建立,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本书参考了诸多北京史专著,采用目前史学界主流观点,以史料为依据,加以必要的艺术渲染,力求生动形象地“讲故事”。故事的选材,经过了北京史专家的悉心研究和严格论证。全书图文并茂,每题均配插图。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办,2009年创刊,每年一期。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是区域社会研究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目前开辟有理论探索、学术评述、江南经济、江南文化、江南社会等栏目。本刊及时反映江南社会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本册为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