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近年推出的畅销书《战天京》是写湘军集团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城的史事,而在此之前湘军攻下当时安徽的省城安庆,则是攻克天京的必要前提。安庆会战是清王朝命运的转折点,安庆会战前清朝有 之忧,而安庆会战之后,清王朝逐渐掌握主动,逐渐镇压了各地动乱,号称“同治中兴”。本书选取安庆会战这样一个转折点,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场历 罕见的会战,因为此战不但有太平军和湘军的决战,期间也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洋人介入中国事务,干预太平天国战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战场争夺,外交斡旋,加上清王朝和太平天 部的政治斗争,战场之外的戏份比战争还要激烈。书稿文笔优美,史实准确,给读者一个近距离了解那一段历史的 机会。
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前夕,随着中日战争局势的变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全国各类机构、机关战略大转移。在这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下、西迁大转移中,桂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短期内相继会聚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热血青年和文化人。一时间“文人荟萃,文化繁荣”的桂林成为当时国统区著名的进步文化中心,被誉为战时“文化城”,城市人口也从抗战之前的六七万人猛然增至50多万人。桂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从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的6年多时间里,在桂林“八办”的领导和引导下,在桂的进步文化团体和文艺团体达到了100余个。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当时许多文化名人聚集桂林,已远胜于武汉国民政府第三厅的“名流内阁”。先后到桂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界人士,比较知名的就有1000多人,
这是一部城市传记。作品一改官方修史的窠臼和史观, 次从平民视角入手,书写了广州两千多年(前214年—1949)的市民生活、城坊地理、灾难兵祸、迭代治理、文化 、港口渔猎、休闲娱乐等,全书30万字。作品语言精练,散点式的信息密布,故事叠加,互为牵引,整部作品繁花叠缀,摇曳多姿,既有看点,也有历史厚度。因此文本和平民化气质的读者有很大的接近性,可读性强,在文体和写作方法上具有创新价值。 《广州传(简明版)》经作者授权,编者对文中引文和学术性较强的内容、考古内容、惯见的非遗内容做了必要的删节,单册,软精装。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 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史记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艽野尘梦》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湘西王”陈渠珍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生死经历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书中所描述的藏区险峻优美的自然风景,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复杂险恶的官场环境,身陷绝境的人性异化,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藏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的爱情绝唱,堪称奇绝。陈渠珍谱写的,不仅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传奇,更是一曲反映历史更迭的时代交响。 为便于当下读者阅读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以1938年9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遵循传统校勘学工作规范进行校释,重新对原著做了标点断句,对其他版本的脱、讹、衍、错作了校正,并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全新校注本。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全面展示了民国老重庆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美味珍馐、文化百态、烽火岁月、娱乐休闲、名人轶事……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重庆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民国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本书由青海民族大学知名学者李文实先生所著,是一部专门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地名及民族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古地之部和民族文化之部两个部分,共33万字。全书采用通俗的纪实体写法,围绕民族、宗教、民俗、语言等学科对以青海为中心的西北古代历史地理及羌藏文化展开研究,在充分利用文献史料的同时,还从古汉语、藏语、古羌语以及突厥语、蒙古语角度做比较,对夏禹、西王母等古代传说,昆仑、敦煌、黄河九曲等古代地理,吐蕃、吐谷浑、南凉等古代历史文化进行多方考证,追本溯源,以求其实,使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被 多的读者了解,激起读者珍爱西陲,保护西陲的热情。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西四附近真有游荡的忠魂吗?夜半故宫真的是鬼乐园吗?正阳门究竟怎么个 正阳 法?连慈禧都害怕的人会是谁?为啥故宫有些宫门没门槛?为何老宅院现多为 凶宅 ?《彩色图解老北京的传说(超值全彩白金版)》将为您揭秘这些疑团,为您带来精彩而有趣的民间传说。
本书由青海民族大学知名学者李文实先生所著,是一部专门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地名及民族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古地之部和民族文化之部两个部分,共33万字。全书采用通俗的纪实体写法,围绕民族、宗教、民俗、语言等学科对以青海为中心的西北古代历史地理及羌藏文化展开研究,在充分利用文献史料的同时,还从古汉语、藏语、古羌语以及突厥语、蒙古语角度做比较,对夏禹、西王母等古代传说,昆仑、敦煌、黄河九曲等古代地理,吐蕃、吐谷浑、南凉等古代历史文化进行多方考证,追本溯源,以求其实,使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被 多的读者了解,激起读者珍爱西陲,保护西陲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