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一座古城,闽江缓缓流过,江水浇灌着两岸的花果,也孕育着悠久的文明。城内有山,有塔,有寺庙,古韵悠长,这就是福州。本书从江城福地、 海丝 枢纽、海滨邹鲁、海国先声、闽都风物、闽都新颜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闽都开放融通的襟怀,记录了福州在丝路百城中的风姿卓然。
本书紧扣新中国史的研究,从城市发展这一角度入手,系统、quan面、多角度地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市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quan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城市的曲折发展时期(1949 1978)、城市快速发展时期(1978 2011)、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三个部分。书稿的出版将对中国各大城市走上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新时代各级城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区情、市情的发展道路提供类历史借鉴,为未来构建适合中国人民的美好的宜居宜业幸福家园提供理论参考。
《武汉传:江汉交汇的大都市》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图书中的一部,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李鲁平创作完成,本书于2023年2月出版发行。 该书吸取地方志、历史研究的成果,以非虚构的方式描绘了武汉江河交汇、湖光山色的地理变迁及其空间格局,勾勒了武汉从码头贸易到近代重工业重镇到当代高新科技中心的发展历程;在交通格局、经济格局、城市格局的变化中呈现大都市的崛起与辉煌;在江河、湖泊的沧桑巨变中呈现水的特色;在城市的进步中呈现人的奋斗、城市风情和城市性格。
本书集中了一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一百年间的历史老照片,展现传统摄影下黑白的潮州历史写照,也是近现代中国南方城市的一个缩影。其时代距离现今较远,能唤起人们对一座老城往昔的探秘。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不仅仅展示老照片,并加以生动地图片描述。 整理并出版城市的历史影像图书,是一件艰巨但极具历史意义的事情。它站在一个客观、冷静的历史高度,用影像学的角度来解读潮州,并通过比如传教士,甚至是当时日本侵略者的随行摄影师等等的镜头来展现一个百余年间老一辈熟悉的,新一代陌生的潮州。它将是一本去除浮夸,严肃而生动的读本,有着资料性、档案性的意义。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的佛山,是 一带一路 上的重要城市,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那 石湾陶 的基因密码,那 海丝 飘带上的佛山武林往事,那能工巧匠手下的 佛山造 ,南风文脉一眼千年 本书如画卷展开,佛山故事娓娓道来,观城市历史底蕴与蓬勃发展活力,期待无限未来。
本书围绕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凉山彝族地区(大凉山)开展的社会变革展开。全书分为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对社会变革前凉山彝族社会的简况、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准备期开展的工作、中共在凉山社会变革进行期开展的工作和社会变革后的复查补课 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凉山开展社会变革的历史全景。由此中共实现对凉山的直接治理,也使凉山从经济贫困走向快速发展。
本书从历史、文化、社会、名人轶事等几个方面全方位描写了开封,这座千年古都。从最早的文明曙光到风云际会的春秋战国时期,从李杜潇洒飘逸到八大家严谨文风,从海上丝路到闯王的到来,从没有硝烟的战争到奇袭开封的神来之笔。几千年的历史,讲不完的人文轶事,虽不能尽数包罗,却也满是浓墨重彩的工笔。再把视角转向当下,开封正在努力打造一座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古往,今来,明天的开封将会有更多的故事代代流传。
长沙善化贺氏是显望于湖湘近三百年的名门世家,载于史志记载的名人众多,如湖湘士人领袖,官至清末云贵总督的贺长龄;湖北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山长,经世派重要人物贺熙龄;官至伊犁知府,辛亥年举兵起义掀开新疆民国史扉页的贺家栋;五四时期全国影响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会员贺延祜;著名汉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的夫人,齐门女弟子、知名画家贺澹江;新中国代农学家贺善文,等等。该家族不仅在湖南近代史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均有相当影响与贡献,该家族的师友、姻亲关系更是串联起了壮观的湖湘英杰群体。这些层层叠叠的关系网,使贺氏家族成为湖湘英杰集团的中心,拥有的话语权。 作者作为其母系家族贺氏后人,历时六载,以大量珍贵的诗文汇稿、奏折信札、族谱方志、后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为基础进行严谨考订,展示长沙善化贺氏家族的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领略表里山河的壮美风光,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如何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留下一个简要、生动而又难忘的记忆,陈河才、胡苏平主编的《三晋史话(太原卷)/三晋史话丛书》把山西*具历史文化价值、* 想告知读者的精华展示出来,让朋友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习学记言序目》是南宋叶适评论经史子书、记述研究心得的札记体著作。叶适通过评价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表达政治、经济主张和伦理思想。《习学记言序目》计经说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文鉴四卷,是研究叶适思想的主要资料。本选注本由宋明理学研究专家何俊选编、导读、解题与研读,陈正祥注释。全书分 导读 选注 两部分。 导读 部分对叶适生平、思想做了高屋建领、精到严谨的介绍。 选注 部分按照篇目分别撰写 解题 和 研读 ,旨在展现其人格魅力、思想精嚼,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叶适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永嘉学派及浙东学术。
全面抗战期间,山东军民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下,浴血奋战,先后消灭日伪军53万余人,建成全国以一省范围为主体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连接华中战场与华北战场的重要枢纽,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全书分为21章,以翔实生动的史料,全景式地展现了山东抗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齐鲁儿女的英雄气概和抗战到底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齐鲁烽火:山东抗战全纪录》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宣传山东抗战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南史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在农业开发、市镇兴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等诸多领域有了丰富的认识。而对这一过程的另一面,即水上人上岸成为定居人群的过程,特别是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能动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变化及其内在逻辑,尚有待深入挖掘。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本书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认识江南社会呈现出已知面貌的“所以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社会不同区域发展道路的共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山西,领略表里山河的壮美风光,感受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充满了神奇。如何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留下一个简要、生动而又难忘的记忆,王辅刚、胡苏平主编的《三晋史话(长治卷)/三晋史话丛书》把山西*具历史文化价值、* 想告知读者的精华展示出来,让朋友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山西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卷考察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至元朝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间兰州的历史,考察时段达1500多年。内容涉及历代中央政权及少数民族政权在兰州的统治、在兰州地区的经济开发、战乱时期对兰州的争夺以及兰州在促进各民族大融合中的重要地位。表明兰州作为西北区域的政治中心之一,在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开发西北边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随着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尤其是青藏高原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兰州成为西通河西走廊、南通蜀中及青藏高原、东联关中、北进大漠的四达之地,交通地位重要,商业经济繁荣。
本书是对上王峪村、新王峪村手工农艺匠人的采访录合集。作者采访了来自丰宁的养蜂人。接着又陆续采访了种菜、种水果、种粮等的村民,共采访了近30位乡村手艺人形成奇妙有趣的故事结集成册。而书中每一个人也都充满故事性,他们有种麦人、种菜人,有养马人、养蜂人,有木匠、石匠、瓦匠,还有拔罐人、采药人,等等,全书涵盖市井百态,有些行业甚至逐渐消散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湮灭于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之下。虽然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文明、技艺或许已不再被人们高度科技化的生活所需要,但是却不应被遗忘,这也是图书出版的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手艺人,也正是他们书成世间百态。
从印第安人的小渔村,到极具战略意义的国际化城市,历经西班牙殖民者的奴役、海盗的洗劫、围绕运河的国际角逐,巴拿马城一路走来,历尽沧桑、充满伤痕。这座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太平洋海岸建立的座城市,在多灾多难的经历中逐渐成长和强大起来。 本书由中国知名公共外交家、作家余熙撰著,是在华首度出版的、全面呈现巴拿马共和国首都巴拿马城的城市传记作品,以巴拿马城的 前世今生 为主干,对城市形成、发展直至初步繁荣的全过程,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让读者在享受审美愉悦之中,不知不觉地沉浸于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度感知。
四明八百里,物色甲东南。该书在文化学语境下研究宁波作为典型宋韵文化的民俗表现,及其在景观、生活、文学、思想等领域的映射;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学科视角,以及实地案例和历史故闻衬托,展现宁波宋韵文化魅力,形成区域民俗渊源研究的生动表达;从全域宏观到句里微观,还原宋朝宁波生活百态图景,呈现出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展示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全书浓缩32个故事,约120000字。全书分河海之城、贤达辈出、东南邹鲁、雅俗交融、俗世繁华、精工巧作六个篇章,每章由诗话导言、历史回眸、岁月留痕、理论探索、时代价值等部分组成,部分文章后附有小贴士、延伸阅读、链接等,以方便读者全方位、立体式了解宁波宋韵文化。
黄翠莲、胡苏平编*的《三晋史话》是一套致力于弘扬三晋**传统文化,普及发生在三晋大地上的重要历史故事的通俗性读物。本书是临汾卷。临汾是尧都平阳所在,近年来对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也不断证明这里就是中华文明的初生之地,本书对临汾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尽、客观的描述,是了解临汾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本书收录王之祥先生1931年至1939年在宁波各地拍摄的约200帧照片,内容涉及城市景观、历史事件、市政建设、人物古迹等。王之祥当时在鄞县建设科任职,又爱好摄影,他的这些作品对于20世纪30年代宁波城市影像的保存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本书所选作品是以王之祥先生留存的大底片重新扫描制作而成。作品层次清晰、细节生动,读者不仅可认识其历史内涵,也可感知其艺术韵味。
本卷主要考察民国时期兰州地区的历史。作者认为,民国时期兰州的发展是整个中国西部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传统与现代交织、救亡与建设并存,进步与落后共生,发展因时、因人、因事的影响较大,缺乏制度治理和长期规划。由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自身的制度局限性和战争环境的影响,民国时期兰州开发建设带有很强的军事性、政府主导性和短暂性特征。当战事吃紧之时,政府将兰州看作战略重点,着力加以经营,强力推行其政策和措施,成效显著。而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企业东返,后方大量人员回迁,兰州建设就陷入困境。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一直活跃在兰州地区,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等宣达于兰州,对激发兰州人民的爱国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兰州终回到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了基础。
本卷主要考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兰州地区的历史。书稿分 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 时期 拨乱反正与历史转折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几个阶段,考察了兰州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族团结、生态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作者认为,兰州市以恢宏的气势、巨大的成就、默默的奉献、深远的影响而铭刻青史。兰州对维护西北地区的民族团结、国防安全、人民福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西通史6:南宋卷》是《江西通史》第6卷。在江西这块土地上,人类的活动已有数万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江西通史,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大量可供参考的文献记载。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江西经济有较快的发展,这为编纂《江西通史》提供了自由的学术气氛和比较充裕的财力保证。作者将其作为一件挖掘和弘扬江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千秋事业,也要将其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重大事业,把《江西通史》编纂成一部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创新,内容上有鲜明特色,文字风格上活泼统一,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