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笔下的《成都传》呈现出浓郁而独特的西南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 成 (古蜀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发祥地)与 都 (两江汇聚的低地)的分野,到 成 与 都 的汇聚为城市的演变;重要历史人物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是《成都传》的复线构成,比如杜宇与凤凰山、开明氏与茶叶入川、司马错和张仪与成都城的雏形、李冰与天府富庶格局的形成、文翁兴教的人才格局 成为贯穿《成都传》的两大经纬之线;成都自古以来的水路、陆路的交通史,成为了成都包容吸纳的两条血脉;成都经历十几次的移民,形成了人种、文化、风俗、园林、饮食、建筑、街区、植物的落地与繁荣,充分彰显出成都近3000年城址不迁、2500年城名不变的底蕴。这一世界城市史上非常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成都这座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的一卷 政权系统 。全书共收集中央苏区时期政权建设方面的历史文献600余篇,包括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政权各部门的文件,是研究苏区政权建设的珍贵文献。
《八闽通志》系明人黄仲昭修纂,为现存最早的福建全省通志。全书八十七卷,分地理、食货、封爵、秩官、公署、学校、选举、坛庙、恤政、宫室、寺观、丘墓、古迹、祥异、词翰、风俗、形胜、拾遗十八类四十二目,按类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精善,取材丰富,保存了大量不见于其他史书和志书的珍贵资料,是一部极为有用的志书。本书由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福建省图书馆联合整理,以北京市图书馆、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弘治庚戌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标点校注,自出版以来广受欢迎,又经修订,更便于阅读使用。
全书收录了百位或参与深圳重大决策制定,或亲历重大事件,或在自身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建设者,秉承 亲历、亲见、亲闻 的原则,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原汁原味复盘各界人士见证和参与深圳建设的重要细节和精彩故事,揭示深圳40年的成功发展经验,展现各行各业建设者的飒爽英姿,真实而具体地再现历史,是研究深圳发展史重要而生动的*手资料。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真实记录深圳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如实展现深圳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提炼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和深圳性格。口述者不仅见证了深圳的速度,更厚植了深圳创新发展的基因,他们的奋斗拼搏精神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记录他们的经历,并进行提炼、总结和传播,不仅是为了留存纪念,更要让人们铭记历史,进而去展望和构建未来。借口述者的 亲历、亲见
本志书编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至二十三年(1897)八月,是对道光重纂《光泽县志》(1837年始修,1840年刊)的续修,补录了1840年至1897年间内容。共30卷,分4纲30目,每目先载 重纂光泽县志 内容,再载 增修光泽县志 内容,故实有60卷。本次点校以光绪二十三年刊本为底本,以标点为主,少及校勘、注释。底本中篇幅较长的文字,根据文意、志书体例和现代阅读习惯适当分段。底本中的繁体字改为规范简体汉字,个别地名、人名用字及改后易引起歧义的保留原字形。
本书是一部方技史研究专著,是在《中国方技史》(增订本)基础上改写而成。方技的涵义有广狭之别。狭义的方技,《汉志 方技略》指 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广义的方技,陈寿《三国志 方技传》载 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 ,《三国志 方技传》的范围含 医、律、相、筮 。《后汉书》作《方术列传》,《晋书》作《艺术列传》。本书使用广义的 方技 一词,从对术数、方技溯源入手,按正史《方技列传》的脉络,研究了中国古代方技的历史,将方技分作方技脉络、易学理论、天文、术数、医药、养生、道教方技、佛教方技八个专题,全面展示了古代方技的历史原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赣东北(闽浙皖赣)苏区,始创于1927年10月,先后历经 由弋(阳)横(峰)而信江,由信江而赣东北,由赣东北而闽浙皖赣 的鼎盛时期, 成为以赣东北、闽北两大红色区域为主体的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六大苏维埃根据地之一,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北屏障。1934年1月,闽浙赣省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 苏维埃模范省 的光荣称号。为挖掘档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上饶市档案局(馆)在该馆和所辖各县(市、区)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编辑本书。本书辑录了1927年 11月至1935年10月赣东北(闽浙皖赣)苏区的部分档案史料,以时间顺序编排,主要内容为赣东北苏区当时上传下达的往来信函、工作报告、工作(革命斗争)计划、工作任务、工作安排、工作训练、演讲词、指示信、临时法律法规、土地税法及
内容包括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域内所有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字及图片介绍,包括*、市级、区级、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四个级别,共138处。年代自唐代至建国后,中外建筑特点鲜明。有些文保单位是浦东人民坚决抗战、振兴中华的见证;有些展现了浦东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些是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名人故居;有些则体现出明清建筑风格严谨、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特征。 本书是2008年两区合并以来首次对辖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是研究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中国*历史档案馆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谕档》影印本辑录出来的,辑录资料时间上跨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编年为序;范围为清代江西的行政区划,凡有关江西者,均收录。是一部有利于江西近现代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汇编。比较原影印件的繁体竖排,本书做了简体横排,随文注释等处理,方便查阅。
作为特殊而活跃的群体,西方人(含亚洲相关国家人士)在古都西安的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刻影响着区域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发展。作者利用长期以来搜集到的大量西文史料,包括档案、行纪、日记、书信、报道、讣告、调查报告、论著、地图和照片等,结合中文史料,对来自欧洲、北美、亚洲等26个国家的806名西方人进行了统计、分析,系统论述了他们在西安的科学考察、宗教传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慈善赈济、文物搜购、情报搜集等各类活动,多角度揭示了西方人的活动与近代西安城乡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西方人群体不仅是联结近代西安与域外世界的桥梁与纽带,而且也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推动了西安的近代化进程。
本书于清朝顺治年间编修,记述清顺治前的高平历史,高平市史志办在这个刻本的基础上加以点校,全书约十万字。分为十门七十九目,附目四,图考四幅。记事晚止于康熙五年,是高平现存早的志。是研究高平历史的重要资料。
1932年7月15日,上海通志馆正式开馆,由柳亚子任主编,初步计划修通志25篇。《民国上海市通志稿(册)》为《上海通志稿》的前三编,编为上海历史(上)沿革,包括总说、上海溯源、上海的兴起、上海的展开、上海的倭寇、上海的蜕变、上海的繁华、上海的开埠、上海在前期太平天国时代、上海在后期太平天国时代、上海的近代化、革命前后的上海、上海在北洋军阀时代、青天白日的上海、大上海核心的完成、结论、重要参考书目16章。第二编上海历史(中)特区公共租界,包括总说,英美租界独立时代、英美法三国租界行政统一时代,洋泾浜北首外人租界时代、公共租界的开展、五卅惨案、公共租界的近期、公共租界与"一二八"战争以及上海"一二八之战"、公共租界治理现状、结论、参考书目等10章。第三编上海历史(下)第二特区法租界,包括总说、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60余年建邑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尤为突出,素有“八邑名都、中吴要辅”之誉,是吴文化、齐梁文化重要发源地及传承地、江南鱼米 之乡、兴旺繁荣之地,也是“革命先驱的红色摇篮”。 《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精彩江苏》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常州的精彩之处。 《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一本旅游读物。
《南京城墙志》的修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南京城墙志》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载南京城墙历史和现状的地方专业性文献,为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南京城墙提供基本材料,以利于南京城墙的维修保护、资源享用,达到存史、资政、教化的目的。 《南京城墙志》贯通古今,重点以明代及其后的南京城墙为主。上限追溯至周,下限一般为2005年,少数延伸到2007年。全书内容包括南京城墙的起源、营建、沿革、构造、建材、参建人员、管理制度、损毁、修葺、战例、艺文、大事记等诸多方面,不设人物传。 本书共分八章:章,春秋战国秦汉城邑;第二章,六朝京师城墙;第三章,隋唐五代宋元城墙;第四章,明城墙营建与布局;第五章,明城墙的工役与建材;第六章,明城墙的损毁;第七章,明城墙的修缮;第八章,明城墙的守御;第九章
《穿越窄门:埃利斯岛上的移民故事》 位于纽约东河与哈德逊河交界处的埃利斯岛,在19与20世纪之交是美国主要的移民检查站,有1200万移民曾在那里接受检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又有几万名敌侨与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它如同一把精密的筛子,以各种标准筛选移民,将不受欢迎者驱逐出境。直到20世纪末,一度被废弃和遗忘的埃利斯岛以移民博物馆和国家纪念碑重获新生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 1629年,一场瘟疫席卷意大利。遭受瘟疫侵袭的佛罗伦萨城,既没有横尸遍野,也没有发生针对边缘群体的大屠杀,致死率远低于其他意大利城市。历史学家约翰 亨德森超越传统的贫富对立叙事,采取人口统计学、医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将枯燥数据化为生动史实,从亲历者日记、政府官员信件往来、法庭审判记录、志愿团体记录等
1921年,喜仁龙得到民国总统特许,考察了民国政府驻地中南海、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并在溥仪的陪同下,进入故宫实地勘察和摄影。本书正是这次考察的精华集锦。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原名《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首版于1926年。收录了14幅建筑绘图,300余张照片。全面展现了紫禁城的城门、角楼、殿宇等建筑的结构与装饰特点,如实记录下了中南海、北海、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的原貌。 下册原名《北京的城墙和城门》,首版于1924年。收录了十余万字工程勘察记录,50余幅测绘图,详细考证了北京城墙和城门的建筑构造和历史变迁,并附有130余幅极具艺术性和视觉震撼力的照片。这是现存记录老北京城墙和城门*翔实可靠的文献,更是后世学者无法超越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