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 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的三星堆,是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本书结合近年来三星堆的*研究成果,以考古出土的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玉琮、玉璋、黄金面具等实物为依托,系统描述了古蜀文明三星堆的全貌,对中华文明与三星堆文明的关系做了解码似的揭示,并对三星堆文化中的大量未解之谜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勾勒出了三星堆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揭示了三星堆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价值。
全书按照文物用途、材质、主题进行分类,精选62件故宫国宝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同时期的国宝故事。一套书涵盖历史、国宝、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让读者透过这些文物,了解一个多角度的故宫,进而了解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
《考古地层学原理》是目前所见阐述考古地层的*系统*全面的著作。本译著根据英文第二版所译而成,且为首次中文引进版。除了详细介绍著名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和记录方法 哈里斯矩阵 外,着重分析了考古地层学原理的思想渊源,考古地层的记录和描述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地层序列、如何分析地层及其人工遗存的方法,该记录方法适用于堆积非常复杂的大型遗址或城市考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记录分析工作。 背景介绍:哈里斯矩阵作为考古遗址地层记录方法从1973年至今已近50年,《考古地层学原理》被翻译成意大利语、波兰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法语、捷克语、匈牙利语、朝鲜语等11国语言出版,并作为这些国家大学考古学专业学生的教材,足见其影响广泛。2009年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明确要求以 哈里斯矩阵系统图 作
中国考古学是在中国古代金石学发展了近千年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创立和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经社会变革的催化而萌芽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本书以考古学基本知识点为主,突出介绍当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考古学的方法论与发展史、旧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状况,以及水下考古基本情况,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初学者学习使用。本书系 缪斯文库 考古系列 之一种。
......
榆林窟作为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榆林窟比莫高窟的开凿晚三百多年,但其营建历经一千二百多年,是敦煌艺术生命的延续。多年来,学界关于榆林窟的相关研究成绩斐然,但是这些前沿的学术成果距离大众却相当遥远。现在,终于有一本书,以通俗的方式为我们讲述这一切。 本书由敦煌学学者、历史新锐作家邢耀龙全新创作,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罕见石窟、壁画高清原图,书中利用大量高清图、线描图、指示图以及鲜活的文字,具体呈现了榆林窟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并结合作者自身的守窟经历和学术研究,向读者详细解读了敦煌艺术语言和人文精神,以及其与 大敦煌 大历史 的呼应联系。本书精美装帧、全彩印刷,让每一位读者全面地了解榆林窟、认识敦煌!
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都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解读,首度披露流失海外文物惊心动魄的回归历程,首度从海外视角、用精彩案例向世界集中讲述中国流失文物感人至深的回归故事;与此同时,本书对所录珍贵国宝进行全景式呈现,图文并茂地展示文物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之美。这对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信,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考工记名物图解》秉承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的宗旨,汲取文物考古成果,是对《考工记》原典的图文解读。《考工记》是我国*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和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全书记述了陶工、制车、木工等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并包含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本书配有1000多张高清图片,与原典、注释、译文同步对应的方式对考工记进行图证,类聚名物,图文并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解读,便于读者理解和鉴赏。
这是一本针对学生如何开展考古学研究的著作,它以当前考古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为基础,系统讨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首先是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础问题;然后讨论近些年来在学生论文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视角的选择、立论原理与关键概念的关注;再后是方法问题,即我们用什么方法和逻辑组织去深入研究;接下来涉及考古学的叙事的两个途径;后是考古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包括学术伦理、学术圈等。它可以为考古学方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与研究者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与考古学相关学科的学生与研究者提供借鉴。
在当今的考古学中,族属是一个争议极大的领域。把从考古学遗存分辨出来的 文化 与过去的族群相对应,现在被许多人认为是徒劳无望的。然而,这种方法仍然在考古学探索中和在现代族群和国家对各种诉求合法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希安 琼斯认为,需要利用社会科学中有关族属的新理论全面和严谨的综述,对从考古证据来重建过去的族群的方法予以严格的评估。为了做到这点,她为考古学的族属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以考虑族群身份认同的动态和因势而变的性质。 面对族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问题,本书讨论了方法论、阐释和政治等重要问题。它为考古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卓见。
该书收录夏含夷先生近些年的研究论文共18篇,可分为三大板块:青铜器和断代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经学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深入。 青铜器和断代研究 涉及西周十二王的在位年代考,对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研究成果以及《史记》所载某些王的在位时间提出了很多商榷意见,对历法、月相方面也提出新观点,颇有见地。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是针对西晋出土文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清华简等的研究。 经学研究 ,主要围绕《周易》《诗经》两种经典而展开的相关讨论。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反映作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祭祀考古遗存为主,结合的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材料,运用人类学中仪式研究的理论方法,辅以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对商代晚期的祭祀仪式展开了全面的讨论。祭祀仪式在晚商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书即试图揭露仪式遗存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商人举行仪式旨在索取某种回报,特别是当商人面对灾难等重大转折时,仪式活动往往能减少或释放出人们内心的恐慌与忧虑,已经建立起的社会秩序也会在各类仪式中体现并反复重演。建立统一的思想意识体系,以此形成强烈的族群认同感,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更是适应了商代方国联盟国家形态的统治需要。
書稿共收錄16篇論文,分爲三大板塊:一、金文與殷商史,主要研究金文中的用字、體例與所涉及的相關問題;二、青銅器及相關考古學研究,涉及青銅器鑄造技術、銅器群的形成等問題;三、學術史及海外青銅器研究。 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针对传统热点的深入解读,也有针对新材料而进行的新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古文字方面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一个连续的集刊,該書已出至十一輯,將對商周考古學界和古文字學界產生持續的影響。
卞家山是良渚古城南侧一个长条形遗址,也是良渚晚期外城墙的一部分。2003 2005年经过三次发掘,在遗址西部揭露了2600平方米,发现墓地、港湾式灰沟、木构码头等重要遗迹,并出土陶器、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玉器等大量遗物。由于卞家山的埋藏环境优越,出土的遗物普遍保存良好,其中有很多新的重要发现,尤其是漆木器和黑皮陶所反映的器形和纹样,刷新了之前的许多认识。尽管这里没有高等级的墓葬和仪式活动场所,但它系统反映了良渚时期普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体现了良渚先民生存状态的方方面面,是了解良渚社会世俗生活的一个极好窗口。通过卞家山遗迹和遗物的解读,可以让公众全方位了解良渚社会的基本面貌,因此,它堪称是良渚社会的一个侧影。
内容简介 在南宋都城杭州,德寿宫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一座德寿宫,是一个朝代的缩影与注脚,它盛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牵扯着上至王族,下至百姓的家国情怀。它穿越时空,连接起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本书围绕宋高宗、孝宗移居德寿宫、权力发生转移的这段故事,串联起历史时代背景、朝代更迭、帝王轶事、宫内生活、南宋建筑与园林艺术,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开发等方方面面的史实、知识、故事,深度展现南宋社会、艺术、生活风貌,以及德寿宫遗址保护工作的卓绝成就,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积淀,展现悠远的宋韵及对当下城市人文的滋养
瑶山是良渚遗址群内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核心区墓地是迄今为止良渚古城遗址内等级的墓地,也是良渚文化时期年代早、等级的墓地。本书通过全面介绍瑶山遗址全貌以及瑶山遗址墓葬的考古发现,帮助大众了解瑶山墓地墓主身份、等级和地位,成组玉礼器的使用,以及墓地布局体现的社会组织,对良渚古城遗址良渚文化早期、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早期中心聚落和周边区域中心之间的关系。这些对于大众深入了解良渚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望山墓地是楚郢都纪南故城外重要的楚国墓地之一,出土了大量楚简。这是湖北境内次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国竹简,也是我国东周时期楚简的一次重要发现。一号墓竹简简文一千余字,内容为卜筮祭祷的记录;二号墓竹简简文近千字,内容为遣策。书稿针对望山楚简的内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重新整理原文释文;二、择取释文中的重点或疑难字词做集释,详细梳理相关研究;三、针对部分简文内容,扩充相关知识。本书对于从事简牍研究以及对望山楚简感兴趣的读者都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