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些职业既不道德又不体面,还有人抢着做?当工作不再享有尊严,我们是否有退出的选择?在这本讲述职业与不平等的非虚构著作中,作者援引了“脏活”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可或缺但被视为肮脏、下作的工作,如屠宰场的移民劳工。这些人无权无势、朝不保夕,还会遭受羞辱与良心谴责。而公众宁愿被蒙在鼓里。本书描述了“看不见的工作”背后,资本如何与权力、技术共谋,塑造了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揭示了工作中隐藏道德成本的真相。
本书立足于人口老龄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背景,从探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完善的宏观背景及条件入手,梳理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协调发展的演进逻辑。在该逻辑下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框架与体制机制,探讨不同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供给的目标、内容及动力,并设计了养老服务供给社会化体制和运行机制。考虑到老龄化进程发展和政府财政能力不足的冲突,测算了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适度区间,并构建供给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分析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影响因素,总结出多重约束条件。上述约束条件的突破需要政府责任的承担,本书通过博弈和成本 —收益模型明晰了政府财政和监管责任,提出了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促进人口老龄化良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我的目的不仅是“画”胡适之的“像”,并且还要画这个时代的像,我要画也这个时代里的大舞台、画出它喜剧和悲剧、画出剧里的主角和配角、画出它的场地的布景、画出布景后面的众生相,也画出戏台前面的千万只眼睛。 英国的大政治家克伦威尔曾骂给他画像的人说:“画我须是我。”这句话,可以给任何想给别人“画像”的人作为警戒。胡适之不是轻易被了解的人,所以他也不容易被论断,没有受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和史学训练的人,没有学会呼吸新时代空气的人,是没办法给他“画像”的。而李敖自称只有他才能写作真正的胡适之。李敖的这部《胡适评传》也正是李氏风格的代表作。该书从正文来看,它可能是文学的,从脚注来看,它可能是历史的;从夹缝来看,它可能是无孔不入,惊世骇俗的。 因此很可能许多人看了这部评传都会感到惊讶骇异,正如
当代女性在职场上似乎达成 种了共识 在工作中 定要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 面,隐藏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所以,当 个现代女性做了母 ,因为承受严苛的育儿挑战而产生了强烈的负面的情绪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失控感和挫败感。 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养子女会影响女性表现得更强大,阻碍女性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也让很多女性在做母 后很难认同自己的新身份。而社会普遍会将母 角 理想化,回避母 会面临的脆弱和困境,写给母 的书都在指导养育,很少触及母 在养育挑战中面临的 理危机。这让现代女性缺少 要的 支持和减压渠道,更加感到孤立无援。 本书深度解读了女性在做母 后 灵在黑暗中摸索的漫长历程,女性在为母困境中将经历坠落 逗留 回归三个 段,作者通过 话、童话和寓言,帮助现代女性看到负面情绪的 值,并借助女性 的直觉力找到应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本书分为出乡少年、教育生涯、马镇公社、外贸战线、古都新篇、退休以后、修身齐家、深切缅怀八部分,讲述刘晓峰从杏坛到政界,从企业到退休植绿的人生历程。
内容简介 陆费逵于1912年创办中华书局,揭起 教科书革命 的旗帜。在他的主持下,中华书局出版 新文化丛书 、 少年中国学会丛书 等西学名著,推出《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国学典籍,编纂《中华大字典》、《辞海》等工具书,创刊《新中华》、《中华教育界》等杂志,发行各种各类教科书,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