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不仅是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而且后来成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人生态度,激励了无数人。作者从与李叔同亲友弟子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作者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潮汹涌的一生,让人动容。“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是朱安在人生终点发出的一声沉重呐喊,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旧女性的微弱之声。在女性主义备受关注的当下,引发让我们对一代知识分子背后传统女性命运对加以更多关注与思考。书中披露了鲁迅婚姻与生活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也让读者在另一角度对鲁迅有了更新的认识。书中近60张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老照片、作者实地拍摄照片和手绘布局图,给读者更直观的体验和更强的代入感。
这是作者薛林荣的第五部鲁迅微观研究专著。 本书以书店为切入点研究鲁迅。上卷以时间为轴,研究了与鲁迅关系密切的28家书店,侧重于鲁迅与书店之间的互动。下卷以话题为线索,研究了鲁迅购书、抄书、订书、藏书的一些史实。所收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将唐朝大诗人、政治家刘禹锡一生坎坷的经历与其璀璨的作品相互编织。刘禹锡青年时期意气风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但“忧国不谋身”的他忧国忧民,期望辅时济世,入仕后积极投身中唐王叔文“永贞革新”,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革新失败后,仕途受挫,屡遭贬谪,但他却遇挫不馁,坚毅不屈,“长歌当笑”,虽历经苦难仍痴心不改,如同屈原一样“虽九死其犹未悔”,无论对人生、对生活、对改革、对老病均乐观豪迈,矢志不逾。这在他任和州刺史以及在此期间写的千古名篇《陋室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尤为感人。作者为老道的作家,书稿构思严谨,语言雅致,读来留有余味。
\\\"全世界都知道雨果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可你是否知道他还是 “法国的莎士比亚”、“法兰西诗神”、画家、政治家……雨果出生于1802年,正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父亲是保皇党士兵,母亲是旺代分子,从童年起他就深陷在父母亲不可调和的矛盾之间。 18岁,雨果闻名法兰西学院;20岁,雨果发表了 本诗集《颂歌集》,获得了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29岁,雨果写下了《巴黎圣母院》;39岁,雨果入选法兰西学院;49岁,雨果因反对独裁统治被迫离开祖国,开始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60岁,雨果完成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72岁,雨果写出了 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1885年雨果于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3岁。法国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百万人民为他痛哭送行,直至遗体被送入先贤祠。他这一幅魅力四射的面孔,从内里照亮了 洋溢的十九世纪,照亮了这个孕育了
契诃夫是19世纪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但鲜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园艺师。他亲手设计和建造自己的花园,像斟酌词句一样把握水分、土壤和阳光的互动与平衡。他在四十四年的人生岁月中,一半时间在生病,一半时间在写作、造园和旅行。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文学中以自己特有的伦理道德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家。早在160多年前,他就提出了“生态美学”的思想,他的文学和人生追求的核心在于对“生态和人性”的双重救赎。这位培植花园的俄罗斯园丁,也在培植着自己的心田,同时在文学中培植着关乎人类未来的良知的土壤。 契诃夫一生钟爱玫瑰。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己亲手在雅尔塔的别墅花园栽下了一百多株玫瑰。如今这些玫瑰还在吗?这本由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撰写的契诃夫的精神传记,以契诃夫对于自然的真挚热爱为基底作人物传记,
内容简介 作者是优秀的媒体人、青年写作者、译者。近年随着优秀的女性创作者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尤其是国内女性导演的大放异彩,让我们开始留意到她们独特的创作路径。女性导演的作品,往往从题材、人物到语言,都有着别样的魅力,她们思考和反映当下的女性处境,或者用一种属于女性的视角和语言呈现这个世界,她们为这个男性为主导的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本书收录国内外几位女性导演所创作的剧本,从文学的角度,重新观看这些故事。
本书稿记述了杜牧的一生,是一部学术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人物传记,力求将文学与历史相统一。全书30万字,大致按杜牧生平仕履分为十章,前后相互紧密衔接。虽是一部通俗性的人物传记,但作者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征引大量的典籍资料,使读者通过传主和社会背景的描述,得见到晚唐的生活情景以及历史风貌,并从中让读者品赏其俊爽峭健而又风流华美的诗作。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而且后来成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人生态度,激励了无数人。作者从与李叔同亲友弟子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而且后来成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人生态度,激励了无数人。作者从与李叔同亲友弟子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莎乐美是谁?因为她复杂的人生经历、过人的才华和特立独行的言行,想用一两句话概括她十分困难。《在性与爱之间挣扎:莎乐美回忆录》一书的封底用了8行字来“定义”这位非凡的女性:“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怀疑上帝的叛逆、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不守妇道的出墙红杏、为尼采所深爱、受弗洛伊德赏识、与里尔克同居同游。”或许,只有这样繁琐的表述才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莎乐美。 尼采有句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尼采对女人的这种憎恶情结正是缘自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莎乐美。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塞住我的耳朵,我依会听见你……”里尔克的这首感人的情诗是为莎乐美而作。 细心读者可以从本书的一幅图片中发现,弗洛伊德的书架上摆放的居然是莎乐美的照片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
本书应该说是一部洪迈传论。其前七章是以洪迈的生平为纲,阐述洪迈生命的各个重要时期最为重大的事迹,涉及时代、文学审美观、治世观念、历史观,可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清晰的洪迈评传;其后二章《容斋随笔》、《夷坚志》则是对洪迈在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的综合评价了。如果有人想对洪迈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读一读此书必定会得到很大的满足。 本书追溯了宋代文豪洪迈的一生。他有的文才却生在流离的乱世。诗书给了他走进现实世界的勇气和信心,而无情的现实最终还是迫使他回到书海里化解失意。他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内心充满苦痛、怯懦、自卑的诗人。黑暗的影子常常在诗酒风流之间流诸笔端。太多的历史迷雾濡湿了我们道德的眼镜,摘下它反而看得清楚。本书试图竭力洗去铅华和墨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