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天书”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天书”。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 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天书”,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作出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 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要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旧址被改造为滑雪场馆令世人惊艳。工业遗产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更事关实现 两碳 目标这一可持续发展大局。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业已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并具有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实践。本书遴选了100个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讲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成就和经验,并归纳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四种方案 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场景再造与文化创新。本书讲述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中国故事,并认为这是贡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梁思成的作业》的主要内容是梁思成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从1925年9月28日开始至1926年3月22日,一共有36节课,是否是完整的建筑史课的笔记和作业,目前不可考。 《梁思成的作业》这些笔记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梁思成先生上课的笔记内容,第二部分是建筑图,第三部分是梁先生根据上课的内容,课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做的摘录和笔记。《梁思成的作业》在摘录的文字前有一个括号,括号里是这些摘录文字的来源,比如(芒茨),就代表这部分文字的内容来自于法国作家芒茨的著作。有一点特别需要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因为西方建筑的中文译名众多,为了防止混淆,我们按梁先生当年修读这门课时的指定参考书《弗莱彻建筑史》(Sir Banister Fletcher’s: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中的译名来做了统一。《梁思成的作业》涵盖的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 功绩在于 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 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 是高居全国之冠,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中、晋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 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 ,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一书将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过程并行讲授,按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主要内容为:早期城市,自史前时期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帝国城市,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衰落;商业城市,10 15世纪中国宋元时期和西方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古典主义城市,13 18世纪中国明清城市和文艺复兴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城市;近代城市,西方工业城市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现代主义城市,西方对现代城市问题的探索。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史研究等的相关工作
本书罗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 本书以高履泰先生的中译本为依据,将哈佛大学M·H·摩尔根教授中的插图悉数收入,使全书内容更丰富,资料更全面翔实,适合建筑设计人员建筑理论、建筑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师生以及建筑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全书共十章,涉及建筑从公元初年至21世纪初,跨越两千余年:从神殿到巴西利卡,从哥特到巴洛克,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新艺术运动,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先贤祠,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艾古力圣弥额尔礼拜堂、巴黎王妃门地铁入口、绿色城堡,等等。在丰富而又零散的个案之间,贯穿其中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观念信仰下筑造者对神与人、价值与实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想象与诠释,而这怡怡构成了欧洲建筑语言沿革的主线。通过这些线索,本书将散落于欧洲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串联成一条别致的“项链”,将建筑与其中的壁画、雕塑和盘托出,呈现出社会、人文、艺术的整体关系。
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建筑,对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宫殿、庙宇、民宅、古塔、古桥等建筑的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丰富读者的建筑知识,带领读者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此外,本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美。
本书为韩国国宝级建筑师承孝相的最新出版作品。本书以作者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为背景,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其与土地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形成作者的建筑方法论,分享给广大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关注建筑的广大读者。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通过6篇文章向读者阐述 地文 概念的由来及其指向。第二部分收录作者以 地文 为主题的7个作品,它们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落地,但却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热爱、对设计的敬畏以及对人们生活及未来的反思和憧憬。本书作为承孝相先生的代表出版作品之一,行文流畅,用语简练,对理念的阐述深入浅出,同时附以丰富的照片和图纸,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