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他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性也将愈演愈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一样越来越少(少数名人故居可幸免),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筑艺术,以及宝贵的旅游资源。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那种特有的时代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而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我们出版这套图集的目的一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古民居价值的重新认识,手下留情,多保留一些精彩的老房子;另外,退一万步讲,即便全拆完了,好歹也让老房子留一些遗像给后人或外星人吧!
本书为宋末罗勉道所作,罗氏以“循本”来命名本书,目的在于说明他的研究即在于用心寻绎《庄子》的本旨。本书主要特点是,批评和屏除魏晋以来直至宋末的注家们以清谈、禅理、儒学附会《庄子》的不良倾向,坚决要求按庄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来解释《庄子》。罗勉道喜欢引用不尚空谈、以训释字义句意见长的司马彪的注释,在名物典故上突破较多,纠正了前人尤其是宋人的很多偏颇。此外,本书有两个值得称道的创见:一是以“化”字寻绎《逍遥游》的义旨,是一次深刻革命;二是在苏轼认定《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四篇为伪作的基础上,罗氏进一步提出《刻意》、《缮性》两篇也是伪作的看法,动摇了苏轼真伪观的地位,为后来的真伪研究带来了新气象。总之,本书是庄学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著作,值得深刻探究。本书版本单一,唯有正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诗经译注》是普及本,由原诗、直译、注释、解说四部分组成。原诗旁附直译,一目了然。直译采用的是字词对照,基本不增不减的办法,使读者极易理解原诗含义。注释则择善而从,以豁然明白为旨归。解说则以畅晓通俗的语言、要言不烦的篇幅,揭橥作品本义,阐述诗歌要旨。
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希望本书能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之一,本书分类整理了传统村落民居营建中的知识词条,以手绘方式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技巧与机枢。全书根据北方抬梁式、南方穿斗式民居建筑的构造及营建工艺过程,以700余词条、2000余手绘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营造方法和步骤、各结构和部件的形制、材料加工工艺等,从而反映民居营建细节,传递民居营建文化,读者感受匠人智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灵巧,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营建工艺的普及读物。
《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是上梅山新化民间音乐集。集子收集整理了作者相关研究性论文及曲谱,包括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地花鼓、灯调、风俗歌、新编改编民歌、儿童歌谣、道教音乐、儒教音乐、巫教音乐、民间唢呐曲、民间吹打曲等两百多首新化民间音乐曲谱,以保护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其得以传承。出于对家乡民间音乐的挚爱,作者终其一生对新化民间音乐进行了收集整理,并进行了数十年的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已研究、整理出众多成果,具有重大出版意义。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不分卷,按五城兵马司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内城的九百多条胡同,外城的三百多条胡同。《京师坊巷志稿》二卷,按皇城、内城五城、外城五城的顺序,记录了清末北京城的坊铺里巷,其有事迹可考的,均加以注释。
本书以岭南疍民为研究对象,按照文化产生、文化景观、文化扩散、文化分区等板块梳理疍民文化景观,阐述了地理环境对疍民文化景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梳理了疍民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介绍了渔业生产、沙田耕作、珍珠采集等疍民生产活动,展示了疍民婚俗、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方式和相关精神信仰,阐述了与疍民相关的征兵、编户等管理制度,并介绍了疍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地域差异。现代社会,疍民逐步上岸居住,疍民文化逐步消失。
《深圳改革开放史》以我国改革开放前的新时期为背景,依照深圳30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时间顺序分三个篇章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从而由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陆琦撰文、摄影的这本《中国精致建筑100:岭南园林》介绍了以我国广东、广西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的和越南北部地区的岭南园林的沿革、发展历史、造园理念、庭园建筑、缀山理水、营造手法、庭园植物,并介绍了岭南园林的实例如清晖园、梁园、可园、余荫山房等。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推动源泉,创建于先秦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灌面积已超过一千万亩,它造就“天府之国”,也造就了其灌溉流域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天府文化!都江堰不仅是对大地浇灌,对万物滋润,还有它产生与繁衍的文明对这片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浸润和泽被,天府文化在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灌溉之下,日渐丰盈。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联合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等单位推出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读本
这是一本讲述西湖龙井前生今世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本田野手记。因为作者将他对西湖龙井茶的研究巧妙的融进了调查之中,读者跟随作者调研的视角逐步渐进。从龙井村溯源,作者陪伴我们一起进入龙井茶历史的长河。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钱塘江的翁家山村,狮峰山脚下有着杭州城桂花较盛的满觉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且颇有民俗传说的梅家坞,佛都茶乡的天竺等西湖龙井茶文化遗产地,当我们荡漾在满目青翠的茶园茶汤中,探究起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解开龙井的奥秘,特别是对“狮、龙、云、虎、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一手确切的、真切易懂的解答后,不免感觉在这样开放性的“原生态博物馆”茶区所受的熏陶,也不比大名鼎鼎的杭州中国茶博馆少呢。自古茶叶就是贡品,曾经是国家“4个半”礼品茶的收购地之一的杨梅岭村,作者将茶农种茶、制
《中国之欧洲》是饮誉世界的汉学家、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一部比较文化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开阔的东方意识,从翔实丰富的手资料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历史作了十分精当的描述和独到的研究,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欧洲中心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西方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来考量,《中国之欧洲》是20世纪比较文学和西方汉学牵手、搭桥的先驱之作,艾田蒲顺应近代西方学术潮流,为国际比较文学界贡献了这部跨文化、多学科联姻和对话的典型范本。如今,这部大著已经走进中国大学课堂,是无数专攻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化关系的年轻学子的经典著作。
本书图文并茂、全面、详细地介绍布达拉宫的历史、建筑、宫藏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