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本书是 中国建筑之父 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Array
本课题结合建筑学、图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是一种以艺术史为主轴的跨学科研究。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在建筑学、图像学和社会学所搭建的跨学科构架中,以不同学科的认知角度挖掘欧洲建筑形态变化的内在成因,疏理建筑图像学的根系。
中国传统民居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很多,《中国传统民居》以分解的手法全面而直观地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以简洁的文字,配以各种解说性手绘插图,分析、展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民居案例的设计细部和设计手法。内容包括中国民居的类型和传统、布局特点、环境、空间、天然条件、布局手法、视觉、设计、原生材料、旧屋遗韵、旧貌新颜等。本书可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工具书,便于查阅,也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建筑设计爱好者学习与阅读。
本书是我国第d一部全面介绍呼捷玛斯 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创作工作室成果及其历史的专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呼捷玛斯(1920 1930 年)十年间成长与发展的历史,从呼捷玛斯的发展概况、教学体系与成果、创作思想的传播及其教育体系的传承,到代表人物的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呼捷玛斯与包豪斯、世界现代艺术史体系框架中的呼捷玛斯,详细分析了该学术团体成立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对其在世界现代造型艺术中的地位,特别是在现代建筑造型领域的前卫作用进行了论证;揭开了这段历史的谜团,指出了呼捷玛斯巨大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对于现代建筑造型基础及教育方法研究上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类20 世纪的现代造型艺术理论。 本书图文并茂,共有图片1300 余张,它是直观了解苏联前卫建筑、苏联前卫艺术、现代建筑造型语言起源的重要文献,对于历史学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 艺术与社会 现代性之争 包豪斯的双重政治 ,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 包豪斯十四年 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十章的内容。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介绍大屋顶、斗拱等;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主要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等;第三章祭祀与坛庙,主要介绍北京天坛、祖先祭祀等;第四章陵墓,主要秦汉陵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等;第五章佛教建筑,主要介绍佛寺与佛殿、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等;第六章佛塔,主要介绍多姿多态的佛塔;第七章皇家园林,主要园林分类与特征、实列等;第八章私家园林主要介绍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等;第九章住宅,主要介绍窑洞 、吊脚楼 、干栏房等;第十章小品建筑,主要介绍牌楼、狮子、影壁。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马西莫 卡奇亚里的建筑哲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贯彻并发展了自己*重要的哲学主题 否定性思想,围绕大都市、工业化、现代建筑和先锋派艺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精彩阐释,充分批判了建筑学的意识形态。 本书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在*部分,作者以齐美尔、本雅明和卢卡奇等人的研究为基础,着重探讨了 否定 与 大都市 的关系,并指出现代建筑所固守的传统综合与人文主义理想为何必然失败;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知识界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路斯的文字和建筑作品,并阐发了包含在这些作品当中的启蒙与 否定 ;在第三部分,基于对大都市和路斯的研究,作者充分揭示了现代生存的基本情势,并批判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 路斯所寻求的现代性是作品的完全实际性 ,先锋派
这部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中世纪哥特呈献给读者。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主要讲述建筑风格和宗教艺术,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本书中都并非是仅仅是了解哥特艺术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本书重要的一部分。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城市里大部分建筑和景观设计因为不起眼而游离于日常的视线之外,却处处都有门道——这就是这部非典型城市漫游指南的主题。 本书将带你饱览城市建筑背后的秘密:为什么电线杆总是一撞就断?为什么有些垃圾箱带锁?想让超速的汽车主动减速有哪些方法?公园和机场的座椅为什么让人难受?这些看似平凡之物之中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新、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想象,守护着城市的平和与活力。它们是留给城市漫步者的彩蛋,是让设计细节控会心一笑的暗号,也是写给人文爱好者的谜语。 让我们跟随“99%视线之外”播客的创始人罗曼·马尔斯,开启这场大开眼界的city walk!
本书按文学艺术的类别创作,分为中国大运河书法艺术、中国大运河绘画艺术、中国大运河诗歌散文、中国大运河小说艺术、中国大运河戏剧艺术、中国大运河曲艺艺术、中国大运河音乐艺术、中国大运河舞蹈艺术、中国大运河雕塑建筑与工艺、中国大运河民间艺术10个章节,以及附录:中国大运河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从时间上看,本书包括从远古时期一直到近现代的艺术;从范围上看,本书重点围绕中国大运河覆盖的区域,也就是中国大运河主线流经的八个省级行政区 《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范围进行分析。本书通过周密的史料、简洁的文字,附以大运河艺术品的高清图片,如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照片、古代十大名画的高清图、大运河艺术活动的照片,图文结合,让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大运河艺术的前世今生和内涵价值,厘清琳琅满目的
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 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 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作者利用闲暇时间有计划地出行,先后去了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城市。出行路线和考察项目细致型转变,主导思想是关注建筑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及代表实例。本书主要围绕两条旅行线路:印度 埃及 约旦 以色列 巴勒斯坦;墨西哥 秘鲁 智利 乌拉圭 巴西 美国,通过这本书分享了考察路线和考察项目,以及考察过程中的经验甚至教训。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注定就是走马观花,即便如此也存在怎么走、观什么花的疑惑,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再缜密的出行计划,也难免有疏漏和遗憾,与经典建筑或者建筑大师作品擦肩而过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才发现,好的考察项目就在身旁而没有察觉,遗憾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因此作者与大家分享他的考察路线和考察项目,以及考察过程中的经验甚至教训与遗憾,希望对大家出行有
本书综合介绍了1750年至1848年间的建筑与美术艺术,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并精心挑选组合了多位国外有名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从建筑与艺术的角度生动的阐述了复杂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集中展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主潮的整体面貌,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本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加之海量高清精美图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
本书除了详细介绍艺术形式和技艺的章节外,还用了大量篇幅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进而阐释了罗马风格艺术的各个门类。本书例举了德国的罗马式建筑、意大利的罗马式建筑、法国的罗马式建筑、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罗马式建筑、英国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雕塑及罗马式绘画艺术。读者通过本书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可以更好理解罗马式艺术及中世纪教堂、修道院的特点。罗马建筑的特点是西侧有一两座塔楼,少有比较独特的前院。在带有侧堂的长方形会堂中,中堂和耳堂相交,形成交叉通道,侧堂向东方延伸出来,形成回廊,回廊一般配有礼拜堂,还可能有许多后堂,如唱诗堂等。两侧建有平顶侧堂的中堂,末端是半圆形的后堂。这些外部结构通常会被非常明显地加以强化,建筑本身也具有一种结构上的美感,它们各式各样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