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这是一套探索人类审美创造奥秘的丛书。它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艺术形态为对象,如诗如画地描绘出蕴含在绘画、雕塑和建筑中的永恒之美的魅力,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史前时代到后工业社会人类审美的历史脉络。走入这套丛书,犹如置身于绵延不断的艺术殿堂,目不暇接地领略到纷繁多变的各种美的风格与形态,感受到人类审美制造的神奇想像力。 本套丛书的作者均是各个领域中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们擅长于把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叙事中,启迪思维,激发想像,愉悦心灵,提高修养。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建筑。这里的文字,就是对建筑之美有所发现和感悟的记录。其中有对校园之美的品评;有对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美学要素的提炼;有对古遗址之美的定位;有对城中村建筑的怀念;有对庙宇环境的品鉴;有对山川古地家园的眷恋;有对无言陵墓的畅想;有对祖先建筑智慧的欣赏……总之,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个审美对象,成为我们获取审美感受的场所。
改革开放30年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在综合论述城市文化并对地区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经验进行较为自觉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力图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亚洲与国际建筑学发展方向。作者论及乡土建筑、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复兴、城市化、城市特色、文化景观以及建筑科学等诸多方面,并且特别强调要以东方文化理念,进行建筑与城市文化建设,迎接中国城市与建筑科学文化的复兴,呼吁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
楼庆西教授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讲授中国古代建筑史。 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并配有300余幅精美图片。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楼庆西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杭州文化丛书:杭州的古建筑》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杭州目前还保存着的一些古建筑,为人们欣赏这些古建筑提供一些帮助,以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古建筑的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筑的大规模展开,对古建筑保护既是严重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希望我们能抓住机遇,把杭州城乡的古建筑妥善地保护好,合理地利用好。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几乎所有的城市、建筑遗产都可以说是前人留下的“墟”——在这个砖石木头围合的空间里有历朝历代人折腾的痕迹,有许多生命和文明存在的证据,可其中那些者如罗马斗兽场、北京故宫在今天已经演化成热门的景点,这让它们变得无比“实用”:要收门票,要修缮,要吸引更多的参观人群。而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仍然保持废墟的本色,大多在主城区以外,在地图的最边缘,也很少有游客愿意去拜访。 这些地方和那些游人如织的景点相比,有一种残缺之美——没有经过后者那样严密的维护和修补,毫无遮掩地呈现时光的刻痕;有一份安静之美,没有导游的絮叨和小贩的招揽,留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建筑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而且还渗透着由历史沉积而来的人文关怀。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其实,建筑比诗更美妙、更厚重、更震撼人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使得中华建筑艺术异彩纷呈。别具特色。当你步入横空出世的宏伟工程,或登临美轮美奂的楼台亭榭,不仅可以与古人进行会心的对话,而且还可以领悟
《凝固的艺术(建筑艺术)》介绍了我国古老文明的成就.自有巢氏发明树屋,房屋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遮风挡雨的简易房屋,到文人雅士游览咏颂的亭台楼阁,从君臣帝王居住的富丽宮殿,到供奉神佛供人礼拜的神圣塔寺,随着区域和时间的变化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和风格艺术进行了——阐述。 《凝固的艺术(建筑艺术)》知识新颖,通俗易懂,集科学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是青少年学习建筑知识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亚洲建筑散步》是台wan建筑文化大师汉宝德的代表作之一。汉宝德游历亚洲各地,遍览圆明园、福建土楼、徽州民居、吴哥窟、东京寺庙等各具特色的亚洲建筑。他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艺术和细节, 深入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艺术家的感性和建筑师的精密,写下了大量建筑笔记散文作品。轻松凝练的文字,配以精美的照片,带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亚洲建筑之美。
家居环境文化是营造优良家居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和指导着现代住宅、住宅小区、家居装饰的设计和建设,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作为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者学习家居环境文化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住宅的建筑设计实践,使住宅与自然和谐融合。 本书中用现代语言阐述了传统家居环境文化缘起、特点和内容概要的基本知识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探析了设计住宅就是设计家居环境的全新理念,同时还分别介绍了室内外家居环境文化、家居装饰等相关知识,本书是作者学习心得和工作实践的归纳总结。
《道家思想与建筑文化100讲》 道家思想以其深邃的世界观,在让我们领悟人生时,还影响到社会生活的衣食住行。道家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道”即是根本的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阐述。人们耳熟能详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是道家养生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只有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健康长寿。道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骨架。“上善若水、得意妄言、宁静致远、大器晚成、大巧若拙、见素抱朴、知雄守雌、洞天福地、移天缩地”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建筑文化观。
“当建筑伴随着我们头顶上方的屋顶带给我们欣喜和悲伤、复杂和敬畏时,它便开始变得无可替代。”《建筑无可替代》不是一本建筑历史书、一本建筑风格指南,也非一本建筑词典,尽管它包含了这三类书籍中的各种元素。《建筑无可替代》的目的是通过建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来“解决当我们站在建筑面前时,它们是如何被我们感知,以及建筑是怎样在情感上和精神上影响我们的”。保罗·戈德伯格通过举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从小的科德角式小屋到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宽广而平滑的大草原房屋,从林肯纪念碑到高度雕像化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罗马的圣伊科大教堂,在这些建筑中,“简单的几何体……创造出了包含人类想象力深度复杂性的建筑作品”。作为美国知名的建筑评论家,作者基于数十年来对建筑的观察和对我们如何体验它们所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