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本书是 中国建筑之父 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Array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 艺术与社会 现代性之争 包豪斯的双重政治 ,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 包豪斯十四年 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
中国传统民居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经验很多,《中国传统民居》以分解的手法全面而直观地介绍了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书中以简洁的文字,配以各种解说性手绘插图,分析、展示了众多具有代表性民居案例的设计细部和设计手法。内容包括中国民居的类型和传统、布局特点、环境、空间、天然条件、布局手法、视觉、设计、原生材料、旧屋遗韵、旧貌新颜等。本书可当作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工具书,便于查阅,也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建筑设计爱好者学习与阅读。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十章的内容。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介绍大屋顶、斗拱等;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主要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等;第三章祭祀与坛庙,主要介绍北京天坛、祖先祭祀等;第四章陵墓,主要秦汉陵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等;第五章佛教建筑,主要介绍佛寺与佛殿、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等;第六章佛塔,主要介绍多姿多态的佛塔;第七章皇家园林,主要园林分类与特征、实列等;第八章私家园林主要介绍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等;第九章住宅,主要介绍窑洞 、吊脚楼 、干栏房等;第十章小品建筑,主要介绍牌楼、狮子、影壁。
本书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活动家马西莫 卡奇亚里的建筑哲学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贯彻并发展了自己*重要的哲学主题 否定性思想,围绕大都市、工业化、现代建筑和先锋派艺术等关键问题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精彩阐释,充分批判了建筑学的意识形态。 本书正文分为三个部分:在*部分,作者以齐美尔、本雅明和卢卡奇等人的研究为基础,着重探讨了 否定 与 大都市 的关系,并指出现代建筑所固守的传统综合与人文主义理想为何必然失败;在第二部分,作者以世纪之交的维也纳知识界为背景,详细分析了路斯的文字和建筑作品,并阐发了包含在这些作品当中的启蒙与 否定 ;在第三部分,基于对大都市和路斯的研究,作者充分揭示了现代生存的基本情势,并批判了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乌托邦主义, 路斯所寻求的现代性是作品的完全实际性 ,先锋派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这部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中世纪哥特呈献给读者。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主要讲述建筑风格和宗教艺术,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本书中都并非是仅仅是了解哥特艺术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本书重要的一部分。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本书由罗尔夫?托曼主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人们对1300-1600年间这一艺术多产时期至今仍兴趣盎然。本书重点介绍了在视觉艺术各个领域令人印度深刻的作品,充分诠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方方面面,并提供了海量插图以飨读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是美术史上--辉煌成果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批作品流传至今的美术天才。本书将带着读者们回归文艺复兴时期那个黄金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生活的时代。本书围绕雕塑、绘画、建筑、素描四个主题,从宗教艺术讲到世俗艺术,全面又及其精彩地向我们呈现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
本书综合介绍了1750年至1848年间的建筑与美术艺术,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并精心挑选组合了多位国外有名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从建筑与艺术的角度生动的阐述了复杂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集中展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主潮的整体面貌,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本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加之海量高清精美图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
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 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 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建筑与文化人类学 遗产新知文丛》一书是一项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十章,第二章至第五章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对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六章至第九章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本书除了详细介绍艺术形式和技艺的章节外,还用了大量篇幅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进而阐释了罗马风格艺术的各个门类。本书例举了德国的罗马式建筑、意大利的罗马式建筑、法国的罗马式建筑、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罗马式建筑、英国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雕塑及罗马式绘画艺术。读者通过本书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可以更好理解罗马式艺术及中世纪教堂、修道院的特点。罗马建筑的特点是西侧有一两座塔楼,少有比较独特的前院。在带有侧堂的长方形会堂中,中堂和耳堂相交,形成交叉通道,侧堂向东方延伸出来,形成回廊,回廊一般配有礼拜堂,还可能有许多后堂,如唱诗堂等。两侧建有平顶侧堂的中堂,末端是半圆形的后堂。这些外部结构通常会被非常明显地加以强化,建筑本身也具有一种结构上的美感,它们各式各样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
打开书,绘图和图解(除了乐谱部分)仿佛立体地展现在眼前。漂浮的云彩无时无刻不环绕在建成的建筑物上。在城市的夜景里,灯光闪烁;在礼堂和塔里回响起了音乐声 《建筑与音乐》按照时间的顺序,用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重点论述了建筑与音乐的关系。时间跨度从古代到中世纪、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建筑时期、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时期,回顾了整个历史进程中建筑与音乐的关系。笔者没有强行把建筑和音乐放在一个领域中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而是着重研究了将建筑和音乐联系起来的多种可能性。比较研究了时间与空间形式的结构理论;以正统的数字比例问题为中心研究建筑与音乐关系的意义;将重点放在演奏空间上,以音场作为研究主题;研究建筑和音乐的旋律,即将乐谱和图纸作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了建筑和音乐在某些方面的共通特征。
《梁思成建筑大系(全5册)》由梁思成,林徽因著
.
《遗产新知文丛 乡土聚落研究与探索》一书从汉族区、少数民族区、民系区的乡土聚落着手,将以聚落为单元的基础研究与笔者近年来在村镇保护发展上的实践工作相结合,探索乡土聚落遗产整体研究与有效保护的路径。 本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乡土聚落研究 的课程教材,适合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学习,也可作为文化遗产设计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