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集英汉、汉英土建结构技术常用词汇各8000余条,收词范围以建筑结构为主,同时收集了少量与建筑结构相关的词汇,所收词汇主要包括各类建筑中的梁、板、柱、墩、拱、基,以及建筑力学、地质学、拉力、承压、承重、结构形式和结构设计、计算等,其中还包括目前世界上的一些建筑结构方面的设计与应用词汇,收词颇广泛。在对选词编译的同时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特别注重译文的准确、精炼,尽可能地结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兼顾国外的一些习惯与称谓,图求达到专业、简明、实用、现代的特点。本词典特别适用于从事土建筑工程设计及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参与国际建筑工程的翻译人员参考使用。
围护结构是建筑施工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周边环境复杂、危险源多的工程项目,为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和相邻建筑物及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工程施工质量,由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工程质量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围护结构工程质量竣工资料实例》一书,该书与市建沪建建管(2003)77号文“关于启用新版,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竣工资料》的通知”与电子版相配套。 根据围护结构的内容,本书共分成3卷。 卷:SMW工法、钢支撑围护结构工程质量竣工资料实例;第二卷:深层搅拌桩坝体、土钉墙、钢板桩围护结构工程竣工资料实例;第三卷: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支撑、钻孔灌注桩围护结构工程质量竣工资料实例。
本书全面介绍了结构可靠性计算的理论和应用,既有可靠性的基本理论,又有结构可靠性发展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本书首先介绍了结构可靠性计算的基本理论,包括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和结构可靠性分析中灵敏度因子的计算等,详细介绍了可靠性计算的直接积分法,提出了新的灵敏度因子计算理论,给出了研究各因素对结构失效影响大小的灵敏矢量计算理论;然后对圆柱壳结构、厚壁筒结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结构可靠性与灵敏性分析;最后结合大型桥梁及板梁类结构对结构损伤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介绍了圆柱筒结构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本书可作为结构工程、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化工、建筑、水利等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牛和研究生教材。
本文的命题来源于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之中对建筑本体问题产生的困惑我们如何适当地对待当代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材料与构造。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理论进行研究,以指导我们深八认识当今工业化时代的建造技术与艺术特征,从而形成在工业时代进行建筑设计的基本准绳。 本文分为部分。部分是有关建构理论的综述,包括了建构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当代建梅理论概述以及若干建构问题的解析。这部分研究的目的是确立对工业化时代建筑的建构问题进行研究时所持有的基本态度。第二部分论述工业化时代建构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建构理念的影响。第三部分则针对两个建构问题中最主要的元素——“表皮”和连接节点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工程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在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中找到规律与原则。 建构研究是一个极具实践性的研究课
本书根据我国新颁布的现行建筑规范和结构规范编写。通过例题、实例全面阐述了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拓展知识与选型技巧。全书分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梁板结构与屋盖结构、桁架结构、单层刚架结构、拱式结构、钢筋混凝土薄壁空间结构、平板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多高层建筑的体型与结构布置、砌体结构和多高层建筑结构。书中各章内容包括知识拓展与设计技巧、例题精解、注册建筑师题目精解和本章检测试题,试题题型丰富、实例新颖恰当、解答全面、分析规范。各章的试题中特别增加注册建筑师考试题目,方便读者模拟和练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及相近专业学生学习建筑结构选型课程时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报考注册建筑师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强化时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复习备考时的辅导用书;也可
《钢结构的性能与LRFD规范》以美国马凯特大学文纳可塔教授编写的钢结构教材为基础,将其翻译成中文,并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得读者在学习地道的钢结构专业英语的同时,还能够了解美国钢结构规范的相关知识。全书选取原著章(绪论)、第2章(钢结构材料)、第6章(钢结构连接)、第7章(轴心受拉构件)、第8章(轴心受压构件)、0章(无支撑梁)。
《新编土木工程技术丛书:新编高层建筑结构(第3版)》共1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内容篇。包括: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和布置;荷载和设计要求;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设计和构造;剪力墙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和构造;简体结构的计算和设计等八章,是为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学习和了解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基础内容而编写的。下篇为提高和专题篇。包括: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计算法原理和程序介绍;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法;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解析和半解析常微分方程求解器方法等三章,是为了提高和适应专门的需要而编写的。 《新编土木工程技术丛书:新编高层建筑结构(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有
本手册是根据我国颁布布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 50009—2001)等新规范的要求和规定,结合设计通用符号及名词述语,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编制而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板、梁、柱、楼梯、阳台、雨篷、牛腿、档土墙、建筑抗震、预埋件和吊环等的计算图及计算表。
本书试图通过建立一种概念体系,使任何一种建筑结构原理都能够容易被人理解。在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中,建筑结构概念体系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和简单的图形而非数学概念建立的,因此,复杂的结构设计过程变得十八清晰。此外,书中运用这些概念体系对6个经典建筑物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解释和分析。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大土木工程专业师生作为教材或教辅学习使用,对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均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近年来钢结构的新发展和工程设计成果,按钢结构设计的实际需要整理汇编而成。 章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的2017版相较2003版的修订内容汇总列表,并指明增加、修改、删除的具体条目、公式、词句;第2章为基本规定,将钢结构设计的各种基本参数取值、限值、有关规定和要求汇总列出;第3章~1章依次为钢构件连接、钢板剪力墙、钢与混凝土组合梁、钢管混凝土柱及节点、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多层钢结构、高层房屋钢结构、楼(屋)盖结构及围护系统、钢结构防护,分别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构造要求及图示。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房屋结构专业建设、设计、施工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学习、应用参考。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修订规范的应用》介绍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修订设计规范的技术背景。主要内容有:结构方案优化及整体稳固性、耐久性设计、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及既有结构再设计的原则、承载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的改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修订规范的应用》强调采用高强一高性能材料,重视结构分析的作用,介绍了受剪承载力计算、裂缝控制验算、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配筋率和结构抗震等调整的背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修订规范的应用》可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为中华钢结构论坛精华集系列丛书之一。 本书按照工程设计的习惯,依据《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将中华钢结构论坛上的有关内容精选归类,并深入整理后编写而成。本书汇聚了大量轻钢结构的实例及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从设计入门到设计要点,着重介绍主体设计、吊车梁系统、支撑结构、围护结构及防腐防火等问题,涵盖了轻钢结构中绝大多数工程问题,并重点收集整理了轻钢围护结构的相关文章及工程实例,体现了轻钢结构的特点。 本书面向钢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本领域科研人员,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本书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编写,通过丰富的设计计算实例和设计资料,完整阐述了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手算过程和电算过程。 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设计概要,结构设计概要,框架结构设计专题,框架结构手算实例,框架结构电算实例(包括PMCAD、TAT、SATWE、JCCAD、PK、结构施工图绘制)和常用结构设计资料等11部分。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房屋建筑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时使用,也可供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函授本(专)科、电大、职工大学、中专学生及工程结构设计人员等不同层次的读者参考。
原书Dynamics of Strutur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Earthguake Enginering,Second Editin是当今结构动力学方面的著作,是目前美国土木工程专业新一代的主流教材。作者Anil K.Chopra教授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新生代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国际学者,目前担任国际学术刊物《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主编。 原书是Chopra教授在版基础上修订、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之后完成的,对结构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给予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内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在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密切结合地震工程的实践,对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乃至抗震设计规范中一些重要的结构动力学问题都给予了重点介绍,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格。书中还配有相当数量的例题,对掌握和理解结构动力学以及地震工程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张力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研究成果的汇编。项目在总结外张力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模型试验和工程推广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类结构的形态分析统一理论、结构分析基础理论、抗火分析理论、成形技术、设计技术、自适应可调节技术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共撰写完成学术论文近90篇,入编本论文集50篇,其中部分论文已在外杂志或学术交流会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