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由(法)勒·柯布西耶著
本书从设计方面入手,将“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展现出来,除聚焦于实践方面,同时也将各种项目具体的设计思想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展示给读者。近代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建筑对应一个功能,如办公室就是工作场所,图书馆只是读书的地方,而本书精选的49个案例则是将建筑的多重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共享式空间,目的是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和家人以外的人一同居住,在咖啡厅也能照顾到孩子,在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以外的人交流等。全书分为五部分,按大城市·城市中心、大城市·郊外、中小城市·城市中心、中小城市·郊外、超郊外·村落这样的地区进行分类,将同一地区中各种规模和用途的建筑划分到一起,为读者提炼出各种地区不同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下的共享相似性。
《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本书为集结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自1969年成立个人建筑事务所至2012年期间,设计及建成的228个建筑作品。每个设计均由安藤亲述其设计项目构思历程,并收录珍贵的构思草图、建筑总图与平立剖面图、施工详图及建成实景照片。本书适合建筑及景观设计专业人士,对了解安藤忠雄的设计哲学、设计思想及设计手法大有帮助。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位于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非常珍贵的收藏资料,包括文件、各种设计成品、研究手绘以及建筑模型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精美地编排,本书从包豪斯流派的起源到后期发展生动并成体系地介绍了包豪斯运动对艺术和建筑深刻的影响力,并对整个流派的重要人物如格罗皮乌斯、马塞尔?布劳耶、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都做了全面的诠释。 在魏玛建校距今已近100年了,包豪斯已然成为世界性的概念和标志。作为艺术设计的开创者,它所倡导的就是现在我们称之为“包豪斯风格”的纯粹的简约主义。包豪斯的教师蜚声世界,囊括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先驱,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列奥尼?费宁格(Lyonel Feininger)、保罗?克利(Paul Klee)和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包豪斯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约瑟夫?阿尔博斯(Josef
本书具有历史背景和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收录了作者对建筑学的历史性和批判性研究理论,并且对现代建筑学的趋势和发展进行了独到的解析。对于关注历史极其对现代产生之影响的读者们,以及关注日新月异的建筑学发展的专业人士们,作者成功地向他们展示了建筑学持续的发展进程及清晰简明的发展全貌。
本书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安东尼?高迪的设计作品和创意,还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和手绘图,还可以从西方的建筑评论家的笔下去了解各个设计的精髓,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大师们的作品。
《国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理念与工作方式》、《展会空间设计》、《建筑与空间》这三本书既涉及德国考夫曼、泰里格及伙伴建筑师事务所的一些传统的工作报告、内部资料汇编和事务所内部观点等,同时也是克里斯蒂安·马尔克瓦特以我们的工作实践为例写的关于我们事务所的书,其中有些章节是评论性的,其适用性或许已经超过例子范畴。 这三本书用图片和文字说明长达16年之久的工作,相信这些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对设计师们做出某种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书内容很多:建筑师怎样做才能为自己创造性的工作赢得必要的回旋余地?他们如何有效地应对严格的约束条件?他们怎样树立自己的建筑业主和设计伙伴中的威信?他们在日常设计规划和建筑施工过程中,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彼此信任?建筑师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想法?他们怎样做才能使建筑师的
建筑,无论如何得到人们的称赞、重大奖项的肯定,如果得不到自然的祝福,一切由人类赋予的成绩都毫无价值。 功能主义、绿色建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观念,其中又存在多少陷阱误区和人们的自我满足。 建筑家伊东丰雄与人类学家中泽新一, 活动于建筑前沿的两位学者以颠覆常规的反向思路重考建筑与日本的未来。
路易斯·康,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教育家、哲学家,发展出一套崭新的理论和造型的语言,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生命。 在相对短暂的建筑生涯中,创造出非常多的传世之作,完成设计作品的优质率非常惊人。 本书不仅对路易斯·康的作品进行解读,对他本人也做了介绍,整本书由简入深,书籍结构紧凑,非常适合阅读。 本书分部分。
该书收录的文章都以“当代中国”作为观察建筑、理解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反思现代建筑制度和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指出中国当代建筑行业流弊,探讨当前中国建筑思想特质,讨论经典、父权、身份、血缘、反叛等与建筑师职业息息相关的问题。这些文章均绕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话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