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兰花古籍的书,作者是清朝的方时轩,他虽蕙花的研究及栽培方法撰写成书,内容对如今兰花爱好养植者非常有借鉴意义。书中将花的每个部位剖析开来深入讲解。包含内容有:根、叶、笋、萼、花、色、舌、捧心、栽培等。中国兰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其栽体上分,可有典籍文化,田野文化,非物质文化等。
野生动物是重要的环境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收录了8种常见涉案两栖动物、59种常涉案爬行动物、79种常见涉案鸟类和30种常见涉案兽类。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透视:原理与应用/生态学与生态文明教育丛书》是 生态学与生态文明教育丛书 之一,是面向领导干部的生态学读本,旨在对领导干部介绍生态学是什么、有什么用,生态学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对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杂系统的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通过对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的阐述,为领导干部了解基本生态学原则、服务科学决策提供知识与理论支持;通过对自然生态法则的诠释,增强领导干部尊重生态规律、处理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全面理解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能力和行动自觉性。
.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西邻库姆塔格沙漠和罗布泊洼地,东与瓜州、玉门相连,北部是马鬃山、敦煌北山和吐哈盆地,南接阿尔金山、祁连山。盆地中下部为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植被主要聚集在湿地、河流、冲洪沟,其他区域地表大面积裸露,为戈壁和沙漠。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雨增加,植被从荒漠过渡为荒漠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 由于该区域面积宽阔、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至今为止仍缺乏较为完整的野生植物图鉴和名录,大多数游人,甚至当地人民对区域所属植物缺乏基本认识,这成为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件憾事。
北京的大都市风貌固然令人流连忘返,然而北京地区的大自然也一样充满魅力。“北京自然观察手册”丛书是一套致力于向读者多方面展现北京大自然奥秘的科普丛书,涵盖花鸟鱼虫、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以及云和天气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北京大自然的“小百科”。 其中《树木》分册,主要包括树木观察指导、北京树木和索引三部分内容。树木观察指导部分主要介绍了去哪里看树木,怎样观察、记录、识别树木,观察树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北京古树。北京树木部分介绍了135种北京树木的分类类群、形态特征、实用观察信息等详细内容,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树木观察点和命名故事。索引部分主要包括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 作者将人文历史与植物相结合,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命名,精准的观察要点,还有作者亲自实践总结出来的“实用观察信息
全书共8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概论,对本书的编写背景、使用说明以及研学旅行基础理论进行介绍;第二至七章是具体研学课程方案,分为 湿地大侦探 赏 湿 情画意探植物奥秘 妙趣 虫 生飞鸟寻踪 追寻诗仙足迹倾听秋浦脉搏 四季农耕物候 花草茶诗相约 6个主题,具体阐述研学活动开展的完整教学流程;第八章为课程实施,对研学课程实施环节中的安全保障、研学评价、课程评估与优化等进行了说明,并对22个课程单元重组给出相关建议,以满足不同研学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内蒙古典型区域荒漠化治理产业技术与政策研究》是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 呼伦贝尔沙地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 (2022YFD20055);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区域荒漠化过程与生态修复研究示范 (zdzx2018058);内蒙古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草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公共政策对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例 (112/32150022153)等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 该书以荒漠化治理为主题,介绍了荒漠化的概念、荒漠化成因及危害、荒漠化程度识别、荒漠化表象特征,梳理了荒漠化防治制度沿革与变迁历程,总结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技术现状及体系,以及重点区域荒漠化治理模式,分析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产业发展类型及其地域差异,并重点开展了光伏生产潜力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提出了荒漠化
红花玉兰是在湖北五峰发现的木兰科植物新种和□种,10多年来以北京林业大学马履一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与当地林木种苗专业人员团结协作,对红花玉兰展开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成果集结出版,此书为其中之一。这部分成果主要总结了红花玉兰的花型、花色、花数的形成基理及调控路径,研究了红花玉兰花被片形态建成及调控机理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红花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研究、红花玉兰APETATAL1和AGAMOUS-LIKE6同源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红花玉兰MawuAP2及其蛋白互作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等,本书可资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参考借鉴。
李怒云、杨炎朝编译的《林业碳汇计量(修订 版)/碳汇中国系列丛书》是着重对林业碳汇进行技术 指导的基础指导手册,全面系统阐述了有关林业碳汇 计量的所有方法与技术,书中内容包括:绪论;全球 碳循环;二氧化碳的减排;碳汇监测所需的行动方式 ,项目及计划;碳汇监测所需的碳库和测量设备;以 大陆为基础的碳汇测量项目等。本书为 碳汇中国 系列丛书之一,旨在引起读者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引导读者积*参与到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来, 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陈鑫峰、班勇主编的《国家森林步道--国外国家 步道建设的启示》系统介绍了国外步道建设的经验, 以便借鉴其成功之道,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国家 森林步道体系。全书对三大洲包括美国、英国、日本 等10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国家步道建设进行了系统介绍 ,内容涵盖国家步道的发展历程、步道特点、法律法 规、管理运营等。同时,还以实例的形式,介绍一些 单条国家步道的历史、景观体验、步道服务设施和周 边服务体系等内容。本书关注了两大重点:一是国家 行为,即在国家层面所采取的法律法规、管理措施; 二是步道的国家代表性,即在步道的选线上是否选取 了能够代表本国典型的自然与景观、历史与文化特色 的地点。国外国家步道的实践表明,国家步道建设的 成功,关键在政策制定、部门协调、组织管理、资金 投入和线路布局等方面,简言之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农业采收机器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的系统研究与总结。作者利用自身的交叉学科背景,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多个创新团队和相关合作企业,在国家与省部级重点项目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深度合作,以粮、果、菜和菌等作物为对象,系统开展农业采收机器人的工艺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并通过实用化验证、产品化创制和产业化应用,证实了采收机器人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 本书共分为六章,章重点介绍采收机器人研究背景、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第二章主要介绍水稻和油菜收获机器人,以及无人机估产系统等主粮作物机械化研究进展;第三章阐述了茶叶和柑橘等丘陵地区园艺作物采收机器人研究进展,以及园艺估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第四章介绍了番茄与生菜采收机器人研究进展,以及自动化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动能,是讲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故事 的重要素材。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总值(GEP)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EP的发展建立已获得许多实践成果,国家出台了GEP核算技术标准,并将GEP核算体系作为约束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规划,引入决策和政府领导绩效考核。但对标国家关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目标和要求,仍存在生态产品权属界定尚不清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尚不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市场交易机制尚不成熟等瓶颈制约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本书聚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交易、生态产业、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生态治理六大重点领域,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生态产品
本书简述了水利工程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过往的设计经验,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创新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案例,强调水利工程不仅要考虑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还要有生态、文化、景观、审美等宽广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思考,通过良好的环境设计实现自身与乡村风貌的和谐统一,增强乡村的旅游吸引力、文化教育、产业衍生等功能,实现水利工程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共振,与乡村振兴的共步。这种设计理念的转变,标志着水利工程由单一的功能性项目向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本书从法律视角分析并探讨了林业碳汇领域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首先介绍了林业碳汇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其概念、属性和法律关系,以及林权的基本问题。接着,本书深入分析了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基于林业碳汇的林权利益、林业碳汇交易、通过认购林业碳汇替代履行生态环境修复,以及林业碳汇生态功能损坏的赔偿问题。这些内容不仅回应了法学界对林业碳汇的理解和应对策略,还旨在规范林业碳汇的法律体制,促进林业碳汇交易,保护林业碳汇交易权利主体的利益,畅通救济途径,从而支持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
《林业科学学科路线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生态治理与修复、森林培育与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营与保护、木材科学与林产化工等领域,选择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森林经理、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森林防火、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林业气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湿地恢复和草原科学14个分支专题。本书总结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指出了学科发展方向,明确了学科发展目标,提出了学科主要任务,制定了学科发展实现路径,系统谋划了学科布局,对林业科技创新及林业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城市古树生长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试验着眼于AM真菌在提高古树根系复壮方面的有益效应,通过对比古银杏与幼龄银杏根内及根际土壤的AM真菌群落差异,从古银杏根际中筛选出优势土著AM真菌,并对其促生效应进行分析验证,从而为其进一步在古树复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仅采集了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部分古银杏和50年幼龄银杏的土壤样本及根系,初步探讨了其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但未能将古银杏根际土壤的AM真菌群落组成结构与其他古树进行对比,无法揭示古银杏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特殊性。在未来的古树根际AM真菌相关研究中,可对其他地区古银杏和其他树种古树开展研究,以得到更为科学和全面的结论。 此外,古银杏根系菌根侵染率低于幼龄银杏根系菌根侵染率,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古树根系生长较为缓慢,也可能
本书基于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西藏、贵州和四川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共收集整理了20项模式,涵盖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退化草场治理、困难地造林及退化林分改造、节水灌溉、绿色发展、湿地保护等多个领域。 本书有关内容是七个省(自治区)土地利用者智慧的结晶,是数十名退化土地治理和可持续管理专家反复多次调研、分析和编辑的成果,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学习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对于有关领域的进行土地管理实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书为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仙湖植物园、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四家单位十多位植物学、风景园林、植物保护专业的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 作者团队结合深圳30多年来在园林绿化树种应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拟定了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及滨海盐碱地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初步提出了三类绿地适用树种推荐名录和行道树慎用树种名单,较好地解决了树种选择原则过于宏观和推荐树种名录过于宽泛的问题。同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推荐树种名录中的每个树种进行了详细介绍,特别对其应用特性,如花期、观赏特性、抗风性、病虫害情况等进行了图文标注,使本技术指引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
《林业科学学科路线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生态治理与修复、森林培育与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营与保护、木材科学与林产化工等领域,选择了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经济林、森林经理、森林昆虫、森林病理、森林防火、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林业气象、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湿地恢复和草原科学14个分支专题。本书总结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现状,指出了学科发展方向,明确了学科发展目标,提出了学科主要任务,制定了学科发展实现路径,系统谋划了学科布局,对林业科技创新及林业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