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里曼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诠释了绘画人体的美妙和展现了人体在空间运动中的美感,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振奋!虽此书也兼艺用解剖学的功用,但通篇讲造型艺术的真谛(解剖只是认识人体的手段或方法)。伯里曼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图画展示了人体在运动中的变化,把复杂的人体造型,简约化理解为基本立方体的组合,用写实和立体造型方法表现空间中三维变化的形体。 人体解剖学知识对画家和雕塑家来说都是必须研究和掌握的基本功,应尽量多的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包括骨骼和肌内的造型特征与功能,以及运动变化对人体外部造型的影响。然而过去我们所见的艺用解剖学图册,大多侧重在理性地讲述人体内部结构、骨骼造型特征、肌肉起止点和作用及对外部造型影响等等,其图例大多缺乏生动性,往往不能切中要害,使得美
《人造地狱》是关于社会投入的参与式艺术的第一部历史性和理论性概述,在美国称为“社会实践”。克莱尔· 毕肖普探索二十世纪的艺术轨迹,检视参与式美学发展中的各个关键时期。这个旅程遍历了未来主义和达达派;情境主义国际;东欧、阿根廷和巴黎的偶发艺术; 1970年代的社区艺术运动;以及艺术家安置团体。它以当代艺术家倡议的长期性教育计划作结,例如赫胥宏、布鲁格拉、阿塔莫和陈佩之。自从2006年在《艺术论坛》(Artforum)发表的争议性论文以来,毕肖普一直是少数勇于挑战参与式艺术的政治和美学野心的人。在《人造地狱》里,她不仅仔细检查这些计划的解放性主张,对于这些艺术作品所引发的伦理(而非美学)判准,她更提出了替代方案。《人造地狱》呼吁一个关于艺术和政治没有那么规范性的进路,提出一个更引人入胜的、让人不安的、大胆的参与式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绘画史论讲解细致入微,名作解读鞭辟入里,沉浸式体悟中国绘画,滋养美感; 绘画技巧、精美范画全视频呈现,零基础学绘画,于一笔一画间修炼沉稳心境。 两辑展示各朝代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 大家都可以画 部分,其意义不止在于习画,也是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深入体悟的过程,是美感的滋养,是沉静的修炼。绘画工具选用铅笔,内容循序渐进,其目的正是为实现大家都可以画,无论有无美术基础、无论年幼及长。
基于作者多年来的持续观察,本书对南宋宫廷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系列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细致、新颖的全面阐释。以百物杂陈的货郎担为中心,在逐一辨识所有货物的基础上,书中进行了一次从微观到宏观,从图像史到社会史,从小人物到大历史的追踪。书中分为若干章节,分别围绕医药、祭祀、茶酒专卖制度、元宵表演、亲子图像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有趣的考察。精简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融为一体,使得本书展现出图像研究的特殊魅力。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国宝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南唐重臣韩熙载举办夜宴的隐秘故事。那天宴会上来了两个佯装宾客实则肩负特殊使命的画家。原来,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家宴会上常有荒唐之事,因此命他们来观察实情并绘图报告。传世《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藏)即是画家之一顾闳中作品的宋摹本。韩熙载出生于唐末,成长于嵩山,成名于洛阳,活跃于南唐,去世于宋初,人生横跨五代乱世,生活地域先北后南。青年时期韩熙载壮志凌云,晚年的他选择躺平,以颓废示人。然而,他终究放不下内心的骄傲。画中的韩熙载拿起鼓槌敲击想象中的战鼓,倔强地对抗着身不由己的荒诞,直到最后带着鼓槌进入虚空之中。《韩熙载夜宴图》所达到的心理深度、所采用的叙事策略闪耀着现代性的光芒,与其古老历史形成强烈反差,实乃中国古画目前不可思议的存在。《韩熙载
暂无内容简介。。。。。。
台湾地区地区东海大学教授蒋勋教授精研中西艺术,多年来致力于艺术普及工作,和年轻读者分享艺术欣赏的喜悦,在台湾地区地区享有很好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他认为,“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能只活在专家学者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之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成于90年代初的这本代表作,深入浅出地把华夏之美的传统介绍给大众,并和读者约定,“终其一生,我们不要失去美的信仰”。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目前“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
本选题是“读懂中国画”项目中的一个品种。书中以脍炙人口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为中心,是一部具有个案研究性质和学术普及意义的通俗艺术史读物。文中用五个章节来阐述《富春山居图》,文字与图片紧密结合,通过展卷逐帧读画的形式,以画中各类图像为依托,深入而直观地解读了《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流传和“一分为二”的传奇经历,及其所蕴含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创作、文人的精神世界等相关主题,全景展示了画面的每一处细节,生动还原了伟大的艺术家黄公望创作这件山水画杰作的整个历程,并通过海量的延伸知识,探讨了元代社会生成这件文人山水画的文化根源及其对明清绘画史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书画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蕴藏着宗法、服饰、饮食、礼俗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你知道吗?王羲之醉酒抒怀,成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现存最早的古代连环画《韩熙载夜宴图》,是画家受皇帝所派,监视臣子之作。乾隆皇帝拥有1800方印章,只要是他喜欢的书画,就会在上面盖章,是妥妥的盖章爱好者。从汉代的帛画到近现代的齐派绘画,文化学者丹青旅者善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带领大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本书选取了28幅不同时期的代表书画作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剖析这些作品独特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鲜活立体地还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市井生活和人文故事,你将会感知画家藏于笔下的情感细节,了解中国书画的美和魅力所在。
在当代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克劳德 莫奈,依然十分耀眼。可是,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他的现实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借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书信中更是屡有提及,读来令人心酸。但是,他坚持追求自己梦想的信念,潦倒中从未放弃的那份坚持,都在*终成功的喜悦中得到了诠释。能承受多少苦难与失意,就值得多少荣誉与赞美。 《莫奈手稿》收录了莫奈的200多封私人信件,以及几乎全部的画作,以时间顺序精心编排,完整地记录了他悲伤、失意、高兴、绝望、振作的一生,展现了这位印象主义之王的真实内心。
《“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雕刻、手写、绘画、编织、建造、弹奏、放风筝、讲述都可视为制作。本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
本书是一本人文主题的水彩画集,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大家介绍了被誉为“世界花都”的巴黎里的各式花园,它们有的小巧迷人,有的宏大华丽;有的声名远播,有的鲜为人知,如:海明威 去散步的卢森堡公园,巴黎 的赏樱地——苏镇公园,世界 的玫瑰花园之一——莱依玫瑰园,约瑟芬皇后故居——尔梅松城堡花园,当然还有法兰西的明珠——凡尔赛的花园……本书用百余幅精美的水彩画作展现了巴黎花园的四季美景;用详细的文字讲述了各式花园的设计理念、呈现特点、文化寓意以及园中种植的奇珍异草和与花园相关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了巴黎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风情和法式园林的古典、优雅之美。
艺术家是如何获得灵感,又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或创作主题的呢?在成为大师之前,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通过与世界上伟大的创意思想家多年的亲密接触,BBC艺术频道主编威尔?贡培兹发现了这些大师共同的特点――他们是靠前好奇的、勇敢的、懂得思考的……贡培兹将从古至今的艺术大师分门别类,以轻松风趣的语言重点讲述了20余位艺术家背后的创意故事,更记录了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著名艺术家的直接交流。我们每个人都能借鉴这些艺术家的经历,是时候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