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收入清代中期及后期 书家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徐三庚、何绍基、胡澍、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等人的篆书作品,其中邓石如、吴让之各5件,赵之谦3件,徐三庚2件,杨沂孙、何绍基、胡澍、吴大澂、吴昌硕各1件,计20件,本丛书具代表性、成系统。全书四色彩印,精美高古。本丛书期冀以篆书的沉雄挺拔来丰富汉字书法的用笔技巧,带动篆刻艺术的发展。本丛书可习可赏,是篆书临习、练习笔力的 书帖。《吴昌硕篆书唐诗三种》为本丛书之一。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中国篆刻家、书画家。原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石、昌石、昌硕等,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缶庐、老缶、苦铁、大聋等,浙江安吉人。本书选收其篆书唐诗三首,分别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赤壁》、韩愈的《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这三件书轴,均为书家年逾古
\"孔子被称作“圣人”。一部《论语》道尽人生百态,思想穿透千年,其文约意丰的言辞语句,蕴含着鲜活的中国智慧和包罗万象的人世道理,可助人修身、为学、齐家、治国。这《论语》一共20篇约500章,每天只需读懂、 读透一两章,一年便可读完整部《论语》,用每日一读的简约方式,享受 硬核的中华文粹,建立终身学习的思维模式。 本书一大特色是把书法和《论语》有机结合, 书法家、中国书协 孙晓云女士用精致小楷抄写整部《论语》,力求把枯涩的文字变为书香墨趣,这本书饱含着她独特的艺术情思,通过书法墨迹传颂出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同时由府建明教授对原典原文斟词酌句且饶有趣味地进行了细致、简明的解读,既可以帮助初涉古文的学生翻译古文,也为深入阅读提供知识性的注解和引导。这部《日读论语》是一部极为独特的“国学书法
《赵孟頫行书技法要诀》是书法爱好者学习赵孟頫行书 指导意义的入门字帖。此书从赵孟頫行书的笔画写法、用笔特色、结构特征、章法特点以及对赵孟頫行书的风格特点的分析,十分全面地阐述了赵孟頫行书的特色,使初学者能较快地了解和掌握其书写要领,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经典入门法帖, 市场潜力,现以八开本全新修订面市,以飨读者。 此外,该书不仅从技巧层面讲解赵孟頫书法的特点,而且从文化的角度简略地描述了书家生平、书艺及人格,让读者可以 贴近了解这位书法家, 容易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信息。对于入门级读者来说,“道”与“术”相辅相成, 能助益长远的书法学习。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何绍基(1799—1873) 清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进士,官编修、四川学政。工书,得力于颜真卿,参以北魏《张玄墓志》及唐欧阳通、李邕笔法,遒劲峻拔,别具风格。晚年博取《张迁碑》《衡方碑》《石门颂》等汉碑,又开新境。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沈曾植(1850—1922) 中国学者、书法家。字子培,号乙盦、寐叟,浙江嘉兴人。清光绪进士。书法负盛名,执笔宗包世臣,师法北朝碑版,融会“二爨”神韵,参以章草笔势,方入圆出,欹侧犯险,矫健凝重,自成一家。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曾熙(1861-1930),中国书画家、教育家。字季子,又字嗣元, 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清光绪进士。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韩磊圆笔为本,下穷魏晋,融合南帖北碑,自成风貌。
自清代中期开始的“碑学与帖学”之争是中国书法 的重要事件,近年“碑学与帖学”又渐成为书法界的热门话题。碑派书风追求“壮美”,帖派书风呈现“优美”的风格。本丛帖择取晚近碑学与帖学书家墨迹,为研究与临习提供重要材料。张大千(1899—1983) 中国书画家。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又名季爰,四川内江人。1919年回国,从李瑞清习诗文书画。一度为僧,法号大千,还俗后以法号行。书法取自造像墓志的方笔,方中寓圆,形成飞动的意象,有一种奇宕之美。
《中国书法全集》是2005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刘正成主编。 该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 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二、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本册为《中国书法全集(24孙过庭张旭怀素)(精) 》,主要内容包括书家画像、原色法帖或原色作品选页、书家评传和专论、作品图版、作品考释、书家书论选注、书家年表、书家行踪示意图、主要引用参考书目、图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