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继刚主编的《旅游研究进展(第7辑)》包含了2012、2013年间完成的6篇博士论文辑要,从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等多个基础领域对旅游地产、主题公园、旅游企业、旅游博彩、旅游减贫以及森林公园等多个主题进行研究。与大多数旅游学术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来获得靠前手数据不同,本辑中的论文围绕旅游研究的学术问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典型案例,通过收集严密、细致、全面的靠前手资料,验证理论事实,表明新一代青年旅游研究者在方法与技术的进一步规范与严谨,对数据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以更严苛的要求。
本书涉及文旅投资、PPP融资、金融实践、文化观察、文旅地产和产城融合等市场上的多个热点,读者紧跟作者在实践中的感悟,能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文旅金融世界。当金融与文旅结合在一起,就能为市场创造出更多的非凡价值,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本书显然可以为此发挥启示和助推作用。
《社区环境圆桌对话:理念与实践》是CIDEG应急课题,近期已经结题。该项目由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王华主持。本研究项目系统地总结了环境圆桌对话在我国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情况,介绍了我国开展利益相关者圆桌对话的背景、组织及操作模式设计、地方应用状况及案例,介绍了就社区环境圆桌对话开展的社会调查结果,并对利益相关者圆桌对话在我国社会治理,特别是环境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对我国环境、社会、政治、法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从荒地到市民农园: 连接农与人的新型商业模式》讲述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用新手法开拓农业事业的创业历程。 在日本,少子化、老龄化日趋严重,农业后继无人、土地税金等问题导致被荒废的田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来自农地法的约束和农民的传统习惯又让土地的租赁和转让成为一件难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日本的年轻人西辻一真,通过打造具有附加价值的农园连接了一般市民和农业,并成就了一番事业。 《从荒地到市民农园: 连接农与人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内容就是基于NHK ETV 特集节目“拯救受灾农民:年轻创业者挑战农业再生的 550 天”而受到社会关注的年轻创业者的挑战故事,也是在日本成功进行农业创业的领军人物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以对遭受过海啸袭击的土地进行土壤改良并在其上成功种出番茄为引子,按照荒地—开垦—播种—发芽
《新常态下区域治理及行政管理创新: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论文集》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论文集,论述了新常态下区域治理及行政管理创新的相关问题;如:北京市发展新区人口动态变化分析,产业一体化下京津冀地区创新链构想与对策研究;“北漂”群体住房状况调查;张家口市生态补偿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草原补偿为例;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国际案例借鉴及路径选择;绿色治理下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生态行为研究;减量规划目标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云模式”在行政审批中的应用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当代公务员考录制度下公务员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与对策;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制度研究;食品安全多元治理中民众参与情况研究分析——基于北京丰台区花乡市民
当返乡已成为知识分子春节期间书写或臆想的题材时, 当农村已被网络新世代用“风口”和“互联网+”包装起来后, 当北上广已被都市白领们纠结于逃离还是回归的选择时……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从十二年前,就开始选择回到乡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坚持至今,甚至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在这不算太短的十二年中,又是怎样的情怀激荡,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在资本与发展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回到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之中。本书选择了2005-2015十年间,在温铁军领导下,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人才计划”学员从事乡村建设的故事,回顾个人在时代背景下、在乡土社会中,青年人的成长经历,并在与土地、与乡村、与农民的互动中,反思个人成长与农村发展、甚至社会变迁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从促进农业产化发展的角度讨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问题,构建了一个涉及农业产业化契约安排和农地流转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纳入行业特征、区域经济和文化结构以及国家制度安排等因素,根据区域差异,分析了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四个地区的多个典型案例。《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研究》建立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建议,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选择和农地流转制度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刘志林、景娟、满燕云编著的《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经验(政策模式与工具)》是一本有关回顾和对比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经验的著作。本书着重于不同政策模式和政策工具的横向对比分析,特别是针对每一个政策工具,对比各国和地区的政策设计、组织架构、资金来源、实施机制等要素,分析这些措施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出台,它们所希望解决的住房问题是什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并从可实施性的角度对各个政策手段的优劣和适用性进行评价。总的来说,作为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低收入住房政策靠前经验与中国借鉴”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本书希望通过对保障性住房政策靠前趋势和经验教训的梳理、对比与评述,为我国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提供更为实际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
《中国农业、农民、农村(英文版)》是中国基本情况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社会当前最热点的话题之一 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农民、农村(英文版)》共分5个部分,包括: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系统,郊区化和农村人口流动,建设新农村,附录等。
本文在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背景下,基于我国住房保障实践,在国际借鉴、城市比较、案例分析等基础上,研究城镇化和研究探讨城镇化与住房保障、市场化与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制度变迁、住房保障供应体系等理论问题;分析住房保障十二五”时期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十三五”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未来住房保障政策的出发点、理论创新和措施建议;跟踪住房保障城市实践和新探索,分析并归纳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的发展模式;比较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渠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债券融资和保障性住房基金等直接融资创新;将住房保障和PPP模式结合,分析目前住房保障领域发展PPP模式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经济发展与中国土地非农化》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土地非农化问题展开系统研究,试图把握中国土地非农化的时空规律、形成机制、综合效应,从而提出调控中国土地非农化的政策反馈。多视角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期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制度变迁与土地非农化的相互关系。
《防范“贫困化增长”:后危机时代FDI评价、甄别与优化机制研究》鉴于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贫困化增长”理论,结合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扩大、技术引进等诸多正面效应以及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引进受限等负面效应,展开对FDI评价与防范“贫困化增长”优化机制的研究,以积极回应后危机时代对FDI转型的新需求,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贫困化增长”是通过“贸易条件”进行的理论解析,而“贸易条件”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国贸易利益的实际变动状况,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FDI与“贫困化增长”的关系?《防范“贫困化增长”:后危机时代FDI评价、甄别与优化机制研究》沿着理论研究、实证检验、机制构造的路径展开。首先,从“贫困化增长”的实质——效应分析出发,用FDI“
本书以四川乡村旅游共享经济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视域下,从旅游品牌共享、旅游知识共享、旅游住宿共享等方面对四川乡村旅游共享经济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四川乡村旅游共享经济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变动态势,为研究乡村共享经济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共享经济的相关理论。
制定合理的转基因食品标识、信息政策,规范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增加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需求刺激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从而进一步促进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发展。 《转基因食品标识与信息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中国消费者的实验经济学实证分析》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信息不对称下转基因食品标识和信息政策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十分重要。然后,建立消费者消费行为模型,分析转基因食品标识和信息政策对于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强制标识和公开信息政策能够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再通过经济学实验获取消费者消费数据,实证分析转基因食品标识政策和信息政策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转基因食品标识与信息的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