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法、伦理分析法、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法学研究方法,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演进、性质功能、正当性基础、本土需求、制度设计、本土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和司法适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回应社会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需求。
本书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七辑,以 中国监察制度 为专题。 2016年底开始、2018年初基本完成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大调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监察制度与现代国家制度相结合的政治体制改革成果。中国监察制度,带着华夏远古泥土的芬芳一路走来,栉秦风、沐汉雨,跨唐宋、越明清,历经民国 中西合璧 的洗礼,迎来新中国监察制度的春光,创造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辉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近代监察制度与新中国监察制度,构成了中国监察制度的整体历史图景。
《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是一名博士后法官结合自身审判体验对法官裁判和裁判行为进行深入思考的力作。《社会结构对法官裁判的影响 以1060个刑事判决为样本》从案件的当事人和法官的身份特征等社会结构入手,通过对1060份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借助“刑罚强度”这一可以量化的尺度。就案件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身份及主审法官的行政职务、婚姻状况、学历、经历以及任职时间长短等这些法外因素对裁判的影响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因此,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又充满了学术理论的魅力。
经过艰苦的努力,对汉代京师、中都官、郡国县乡和军队中的各种监狱组织及其职能、管理情况及历史渊源与演变做了仔细地考察和论证,以期还原历史真实,并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总结出了汉代监狱制度的历史特征与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例如当时监狱的普遍设置与规范化,其种类的复杂性,监狱功能的混杂性与“诏狱”设置的随意性等等(详见后文)。完成这项工作不仅揭示和说明了汉代监狱的复杂类型与各自的职能,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社会影响,使我们对相关领域的了解更为清晰和深入,还可以通过分析两汉狱政的利弊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今天国家制订有关法规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这也是它的意义所在。
本书探讨了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对近年来有关司法鉴定的讨论做出了回应和解读,尽可能地在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架构方面阐述自己的反思。全书共分8章进行了论述。
权利冲突是重要的法律现象。当法律保护的数个权利发生冲突,司法裁判如何作为是本书着重解决的问题。书稿以强烈的“中国问题视角”及“解决问题”为指向,从权利冲突的现象、问题、理论各个方面,对权利冲突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以发生在现实中的中国活生生的具体的事例、案例为分析对象,并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法律原则或方案。书稿对深化我国法学理论尤其是权利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法治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亦为中国社科院重大研究课题的成果。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不管你承认与否,甚至法官与其同胞们所共有的偏见对人们决定是否遵守规则所起的作用都远远大于三段论。法律包含了一个民族许多世纪发展的历史。它不能被当作只包含公理和推论的一本数学书。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