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是欧洲豪华、浮夸建筑艺术的创造阶段。建筑师们在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前辈处获取灵感的同时,也通过规划、柱形、图案、空间、光线、材料和幻觉装饰等手段创造新颖效果。从教堂到修道院,从宫殿到城堡,从别墅到花园,从皇家广场到公共建筑物,无一不体现出从地方传统和艺术家想象中汲取的各种风格的概貌。这些艺术家有贝尔南、波罗米尼、皮埃尔·德·科尔托纳、芒萨尔、勒梅西耶、菲舍尔、冯·埃拉克等。从大西洋到波罗的海,由罗马、都灵、巴黎和维也纳传出的种种流派名称有时相互矛盾:巴洛克风格,古典风格,洛可可风格。弗雷德里克·达萨在对这一切进行阐述之后,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说来说去,究竟什么是巴洛克风格? 本书呈现的170多幅图片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珍贵摄影遗产;经典建筑的华丽图片,巴洛克建筑杰作的设
本书介绍什么是数值模拟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如何与工程科学相结合,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本书从数理方程的基本知识出发,介绍各种经典数理方程以及应用,进而介绍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矢量有限元数值方法。接下来结合具体的工程问题从单物理场仿真、多物理场弱耦合仿真和多物理场强耦合仿真三个方面,解释实际问题如何抽象归结为合理的数学模型。读者可以系统地理清工程物理的仿真思路,理解并习惯用工程物理仿真,也就是物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本书面向广大工程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有限元法及工程问题的多物理场仿真技术。全书涉及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声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热量传递、质量运移、电磁场计算、化学反应工程分析等,是真正的多物理数值仿真的入门指导书。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
现在越来越重视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相关项目也随之增多。然而,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大多数的建筑师仍缺乏相关经验。当他们接手一个历史建筑项目时,在全过程中应经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应完成哪些工作?涉及哪些保护和修复技术?又有哪些工种与之配合?魏闽编著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从柏林到上海》将就以上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本书参照柏林的规范系统,将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的全过程划分为四个工作阶段。“阶段——前期调研”一般由历史调研、照片汇编、建筑测绘、建筑检测与专项鉴定等5部分工作组成。“第二阶段——设计阶段”包括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等4部分工作。“第三阶段——施工阶段”包括施工准备、施工协作、施工管理、
本书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由上海工部局到1997年前的香港立法局,以人物世家带出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国历史。这些人出身寒微在旧社会根本没有向上发展的支撑力量,但教会给予他们教育机会,他们掌握了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这些新知识在新社会中,在清末乱世引发的中、西交流中大派用场,这七家人通过宗教及出国留学而时势造英雄,改写自己家族的命运,亦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本书是把上海地区七个基督教家族,以巧妙的架构和流畅的笔法,编织成的一部基督教的“家族复合史”,是一部以崭新的视角对这些家族之间纵错交叉的“姻亲互联网”的研究。卜舫济、夏瑞芳、颜惠庆、王正廷、晏阳初、李政道、宋庆龄三姐妹所属的七个家族创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多家机构,成为近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上海老弄堂寻踪/上海城市记忆丛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按区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上海几十个老弄堂的历史变迁。
本书内容源自中国建筑史领域知名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妲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所做的关于圆明园建筑、山形、水系特色及变迁史的研究,并结合圆明园的保护问题,探讨了历史园林保护的理念,是圆明园研究领域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 本书内容突破以往对圆明园的研究单纯从历史、技术或艺术角度的局限,运用“总体史”的史学研究方法,以新的视角探讨了历史园林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有所创见地、更全面地揭示了圆明园的辉煌成就,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古典建筑园林成就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作者通过查阅、分析圆明园现存建筑图样(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图样性档案,俗称“样式雷”)、清代旨谕档、奏折、做法清册、销算黄册、工程备要等文献档案,考察了圆明园考古遗迹,对圆明园建筑进行了广泛、全面、深入的研究
本书以中国行业神崇拜为研究对象,对大量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及调查采访材料进行了分析、整理、考辨和理论概括,揭示了中国历史上各行业从业者所奉诸神的基本面貌及从业者造神的心理、方法和文化底蕴,阐明了与行业神崇拜有关的中国民间信仰、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许多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