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新规范综合应用手册》(第二版)、《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的相继出版发行、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bingyin)的开通,及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巡回宣讲,笔者有机会通过博客、邮件、电话及与网友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就大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工程实际*为紧密的、及大家感兴趣的工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现将这些问题及笔者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归类成册,以回报广大网友和读者的信任与厚爱。其目的拟使结构设计过程中,在遵守规范规定和解决具体问题方面对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生在理解规范的过程中以有益的启发。本书所根据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
本书介绍了我国传统工艺榫卯的发展历程、特点、所用材料等,以“经典小木作”和“经典大木作”为例,分别介绍了榫卯结构的应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使晦涩枯燥的学术知识变得清晰易懂。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参考。
本书第四版是根据新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及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和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程实践和多方著述编写的实用工具书。 本书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材料标准与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板及板式楼梯,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柱,钢筋混凝土柱牛腿设计,现浇钢筋混凝土柱及梁柱节点,钢筋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叠合构件与装配式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构造,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构造,地下工程防水构造与做法,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构造,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及连接件,支撑系统,
从感性信仰到理性规划、从美学转化到逻辑的心路历程,重燃您对建筑的热爱﹗ 10 堂关于建筑设计的修练课 本书将整个建筑设计学习过程分阶段讲解,让读者循序渐进地练习: *步:训练自身的手和眼,触发对空间敏锐的感受力; 第二步:用理性的空间思考来锻炼脑部,用文字推演训练脑袋的逻辑性; 第三步:然后用*温暖与感性的设计传递思考,诠释你独特而全面的建筑方案。 清楚而有逻辑性地渐步排列,从没有上过任何一堂建筑课的人士都可以开开心心领略建筑设计的有趣所在。 20 个必做的挑选、临摹、分解练习 透过每个章节都有必须做的练习,包括挑选案例的方式、拆解建筑的方法、临摹的重点,开始磨练你的空间脑、文字脑,*终成为创意十足、提案顺利的建筑脑,让老师(或业主)清楚看见你的独特创意。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幸承担了丛书中《宏构如花一奥运建筑总览》等四卷的编撰任务,我们感到光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BIAD)成立于1949年,一贯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已有近60年的体育建筑创作生涯。从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座专业体育馆(现北京体育馆)到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从1966年的首都体育馆到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建筑,BIAD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建筑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趋于完善的艰辛历程。BIAD的马国馨院士参与的北京奥林匹克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国际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首次颁发的“国际体育 休憩 娱乐设施协会银奖”;不仅如此,BIAD人还在北京奥申委的指导下全力参与了北京的两次申奥工作,承担了北京申奥几乎全部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设计文件编制及规划研究工作。在奥运
本书介绍了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其原理,包括逐步积分法、振型叠加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方法,涵盖了弹性体系、非弹性体系、消能减震结构、隔震结构等结构体系,并对能量分析、阻尼矩阵构造进行了专题介绍。各主要章节均给出了详细的原理公式推导和具体算例,各算例除给出完整的MATLAB编程代码,还在SAP2000及midas Gen软件中建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对书中的公式推导及MATLAB编程代码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本书可作为一线结构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理论学习与技术应用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结构动力学和工程抗震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参考书。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汇编》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组织行业专家和相关企业共同编写完成。本书系统地梳理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介绍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案例,并邀请业内专家对入选案例逐个点评,能够为各地选用不同类型的技术体系、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共分两部分9个章节以及两个附录内容,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可视化仿真的基本理论、手段和方法,包括可视化仿真的概述、可视化仿真的图形与方法、结构工程的建模技术、结构CAD图形转化为虚拟现实文件的方法、CAD图形转化为3DS MAX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作者团队在工程结构可视化仿真的应用与研究成果,包括坝陵河特大钢桁桥梁可视化三维建模技术及工程详图、北盘江特大桥梁仿真分析与虚拟现实模型及施工过程可视化、矮寨特大钢构桥梁的工程动画制作、落脚河水电站仿真分析与虚拟现实模型及施工过程可视化。
超高层SRC框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是现代超高层 建筑结构体系的一种主要形式。郑山锁、侯丕吉、王 斌、李磊编*的《超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损伤的多尺度 分析与优化设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种结构地震损 伤的多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法,包括:混凝土的弹 性与弹塑性分形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混凝土综合损伤 本构模型研究,钢-混凝土界面的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SRHPC构件及其框架结构地震损伤性能研究,RC剪 力墙构件及核心筒结构地震损伤性能研究,SRC框 架-RC核心筒混合结构楼层损伤模型研究,SRC框架- RC核心筒混合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研究,SRC组合结构 材料,结构一体化多目标优化设计,组合与混合结构 的抗震优化设计,SRC构件考虑粘结滑移效应的非线 性纤维梁柱单元建模方法,SRC梁一柱节点单元模型 及其核心区剪切块数值模型。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专业
2019年1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发布 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公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自2019年9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为我国 性建筑节能 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46家科研、设计、产品部品制造单位59位专家历时3年联合研究编制完成。《标准》主编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业总工、环能院院长徐伟表示:本标准是 上 通过 标准形式对零能耗建筑相关定义进行明确规定,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提出中国解决方案。《标准》的实施将对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作用。本书为《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落实贯彻的重要技术支撑。
本书是《装配式建筑丛书》之一。本书从建造端视野,分别从装配式结构总承包项目组织和内装项目组织的角度,收集了十位业界佼佼者的案例,从他们各异的背景职业、成长经历到成功案例,分享他们的心得和反思,发出他们对于行业未来的展望和呼声,是不可多得的手的资讯,对于未来装配式建筑的走向,是极富前瞻性的洞见。书中收录的十个案例非常经典,分别是李国建的苏州现代传媒广场,曾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鲁班奖、钢结构金奖、金钢奖特等奖、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全国节能减排竞赛金奖,相关技术成果获得了华夏科技一等奖等;王东峰的三星项目主厂房核心区主体结构是国内例装配式高科技电子厂房;蒋杰的坪山会展项目;李磊的杨浦区平凉街道18街坊住宅装配式项目;范振江的静安府项目高档住宅小区项目,获得上海市装配式
本书采用独特的方法阐述了非晶态固体的基础理论。将非晶态固体分为无机玻璃、有机玻璃、玻璃金属合金和薄膜四类,构建了非晶态固体的结构模型,定义了理想的非晶体固体的原子排列,澄清了玻璃固体中非晶态原子排列的奥秘。 本书是学习路径积分的一本经典著作,不仅可供物理系师生使用,也是专业人员极好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一个已经完工并交付使用的大学学生食堂(一栋地下一层、地上四层的建筑物)的建筑实例为蓝本,介绍了使用Revit进行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关知识及全过程。本书内容深入浅出,讲解通俗易懂,接近按照工程设计、预算和施工的高要求来介绍设计的整个过程,可以让读者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绘图操作。另外,作者为本书专门录制了长达18小时的高品质教学视频,以帮助读者更加高效地学习。读者可以按照本书前言中的说明下载这些教学视频和其他配套教学资源。本书共13章,分为2篇。篇为结构设计,主要介绍桩基、承台、地下室、地上主体和封顶的结构设计;第2篇为建筑设计,主要介绍地面、外墙、内墙、楼面、门窗、檐口和幕墙的建筑设计以及很终的布局出图。本书接近按照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从结构设计到建筑设计的顺序来讲解建
“结构工程新进展国际论坛”旨在促进我国结构工程界对学术成果和工程经验的总结及交流,汇集国内外结构工程各方面的*科研信息,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科技发展。论坛划分为四个领域,每次以一个主题的形式轮流出现。分别为: ·新型结构材料与体系(包括组合结构、膜结构等) ·钢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大跨度结构) ·混凝土结构 ·结构防灾、监测与控制(包括抗震、抗风与抗火等)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钢结构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论坛邀请了25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主旨报告人,就多高层民用与工业建筑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和大跨度建筑钢结构的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制作与安装技术和工程案例等阐述了变革与发展的*情况,为广大从事钢结构设计、制作、安装、研究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创造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平台。 感谢住房和
风灾是自然灾害中影响 的一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海岸线绵延18000多公里,是世界上受台风、风暴潮灾害 严重、 频繁的地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建设工程遭受台风的破坏。在建设工程中,钢结构房屋、塔吊倒塌对建筑撞击破坏、瓦屋面、门窗和幕墙工程、广告牌和市政附属设施、村镇低矮房屋受台风灾害影响 为普遍,也 为严重。为了研究建筑结构风荷载机理和风灾原因分析,本书收集了2017年“天鸽”强台风、2018年“山竹”强台风等建设工程台风破坏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抗风概念设计及防灾减灾要求,为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灾后鉴定、定损、修建、重建、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胡允棒编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用表(第2版)》根据国家*颁布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技术规程》JGJ248-2012、《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等编制。在本书中,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具体化了的规范的有关规定,如受拉钢筋在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时的锚固和搭接长度、各种构件的小*配筋率、柱及剪力墙边缘构件的小配箍率、各种梁在采用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和钢筋时沿全长的小配箍量(分别以“mm2/m”和箍筋直径与间距表示)、板在采用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和钢筋时的小配筋量(以“mm2/m”和钢筋直径与间距表示)、梁附加横向钢筋承载力
本书以采光为主题,考察建筑结构如何营造出不同的采光特质。书中收录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采光建筑杰作,读者不仅能从中发现建筑结构上的科技创新,也能看到建筑与当地文脉及自然环境的呼应与融合。
针对建筑师考试的难点课程之——建筑结构这部分内容,本书作者根据历年考题及考试大纲的要求,从结构概念人手,用通俗的语言将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说得比较明白,并特意配了一些插图,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使考生在充分理解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能更加容易地掌握和解答相应考题。在总结前两版次经验的基础上,本版次特增加了一套综合测试题,题目以2008~2012年考试出现过的部分较难和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为主进行编写,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把概念弄清楚。本书内容全面,引用了*规范的内容,讲解方式多样有趣,并配视频光盘讲解内容及试题。 本书是参加建筑师考试的考生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