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意在向众人打开制药行业的门窗,运用药物研发过程中真实的实例来解说这一过程。作者首先从社会用药谈起;人们对制药企业的认知与误解、制药企业的利润与损失经典的药物发现过程、药物副作用的意义、药物研究开发的成败原因等,并重点讲述了寻找有效β-阻断剂所遇到的障碍。第2部分主要阐述一个药物从基础到临床所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例如,可成药的靶点、怎样发现候选药物、如何提高发现安全有效药物的成功几率、选择靶点的多种方法等。第3部分则详细讨论了生产及销售合法药物的商业性问题从一般的商业基础到企业与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合作。最后,对影响药物生产的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药片每天消耗量多于餐饮次数的现象将改变制药工业和立法的现状。
郁仁存教授,首都国医名师,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以郁老“内虚学说”为依据,“虚、痰、瘀、毒”学术思想为基准,将其临床中常用有效的中药药对进行总结,主要从补益类、理气类、化痰散结类、活血类、抗癌解毒类、其他类,共6个方面介绍,其中每一药对均包括药对来源、单药功用、对药释义、主治、西医药理、郁老点评等内容。本书列举药对较多,基本可涵盖郁老从医中的常用药物,反映其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且本书郁老亲自对各药对进行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书是一部结合理论与实践论述中药汤剂煎煮与服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汤剂的历史沿革及历史成就.第二章至第五章从现代煎煮法的研究、汤剂临床服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尤其对影响汤剂煎煮的因素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解析与探讨.同时挖掘并建立了“煮散”研究的示范方法.对于节约药材、减少资源的浪费、规范临床煎煮使用方法、完善中药的形式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意义.第六章阐述了饮片汤剂的未来发展趋势.附录收载了相关的管理法规.便于读者查阅.书中列举了大量科研实例.可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宝贵的一手参考资料.
华法林作为为经典的口服抗凝药物,疗效确切、价格便宜、有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对于人工瓣膜置换术患者,目前华法林是可以使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使用过程中,华法林的一些特点也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些困境,例如其治疗窗窄、剂量变异性大、与其他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需要实验室监测等。 虽然华法林有很多局限性,剂量调整和监测都比较繁琐,但通过专业门诊对病人随访和教育并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但目前医疗资源有限,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期望能够通过药师指导和手账的形式,指导患者进行华法林的自我管理。本书患者可用于自我学习华法林的使用方法,药师可使用该手册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内容包括:1)华法林的服用方法;2)临床应用;3)监测;4)药物相互作用;5)、食物相互作用;6
本书汇集了6种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经典案例,即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真菌病和间质性肺疾病,每种呼吸系统疾病选取3~5个经典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临床药学监护要点和常见用药错误;最后依据最新的临床监护路径,形成针对每种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特点的标准化临床药学监护路径。
本书汇集了临床常见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典型案例,共7个病种,即冠心病、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心脏瓣膜病及骨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每种病种选取3~5个经典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药学监护要点和常见用药错误,最后依据最新的临床监护路径,针对每个病种的治疗特点,形成标准化药学监护路径。
本书汇集了临床常见的8类免疫及器官移植相关疾病的40个典型案例,系统地介绍了各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等基础知识,并重点通过典型案例的治疗分析,对相应疾病的规范化治疗,特别是治疗方案选择、用药宣教、并发症处理、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相互作用审查等药学监护要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形成规范的、可指导实践的全程药学监护路经,为进一步促进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规范指导。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的临床常用药对,根据刘老用药的规律主要划分为生熟药对、同株药对、协效药对、经方药对、辨病药对、辨证药对、对症药对以及经验药组等几类,在引证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侧重阐述刘老之经验,同时也记述了作者的心得与体会,以便加深对药对的理解与运用,组方简便,疗效确切,对应用中药和方剂颇具价值,有利于中医药同道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中药药对配伍关系,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用方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传统医药领域,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拭目以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低微脆弱、容易丢失、需要保护的部分。这一部分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看上去很美,但在体制内没有什么地位。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并不重视。随着一批老草医的逝去,一切都花自飘零水自流了。 但不管怎么说,中医药既是古典的医学科学,又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前者,属于医药卫生领域;后者,属于文化部门。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台上,传统医药是 两栖文化 ,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管理。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6年来,在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至少做了三件事情,一是提出 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国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原理的医学基础学科之一,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治疗学的基本理论。近年,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药理学知识的迫切需求,国内各种名类的药理教科书竞相出版。这些教科书力求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以便更接近现代医学的发展。然而对于不同层次的人,在各种纷繁的教科书面前作选择时仍旧感到茫然。本书《图表药理学》与其他同类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即充分利用直观的视觉效果,在较全面地把药理学知识框架作简洁、系统说明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图表造型的模式形象地表现药理知识,使图文并茂,更易于理解。曾见《科学》杂志上有一句话说“一张图画等于一千字”,而科学的概念同样可以用很好的图像形式表现出来,以激发人们在追求大自然事物真实面目时的想象力。类似的药理书籍现仅
本书作为继《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小宝典》和《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受试者小宝典》之后的又一力作,再次以科普小册子的形式,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指南。 无论您是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属,还是从事临床试验研究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本书都是您迅速掌握罕见病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流程和监管要求的手边书。
郁仁存教授,首都国医名师, 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特别在癌症治疗方面,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以郁老“内虚学说”为依据,“虚、痰、瘀、毒”学术思想为基准,将其临床中常用有效的中药药对进行总结,主要从补益类、理气类、化痰散结类、活血类、抗癌解毒类、其他类,共6个方面介绍,其中每一药对均包括药对来源、单药功用、对药释义、主治、西医药理、郁老点评等内容。本书列举药对较多,基本可涵盖郁老从医中的常用药物,反映其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且本书郁老亲自对各药对进行点评,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修订的总体框架保持不变,对每个案例仍从【关键词】【案例简介】【药师点评】【特别提示】等方面进行评析。根据近年来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用药错误、会诊中见到的典型病例、处方点评中涉及的不当用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反映出的用药问题等收集新的经典案例,同时对原有的140个案例中不再具备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删掉。
本版《药用动物学》教材,贯彻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作了较大补充、调整,强调内容应充分体现系统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使内容更充实、更鲜明、更准确,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如新撰写的绪论,从八个方面较详细地论述了药用动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和发展概况、药用动物学的概念和任务、药用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在每章之前都设定了“导学栏”,扼要提示本章要点,为学生导读;为强调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专门增加了“药用动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章;在各章的“药用动物举要”项目中,普遍都增补了“药用”内容,以体现现代研究进展情况。在结构上,将全书调整成为4篇(总论、药用无脊椎动物、药用脊椎动物、药用动物资源保
本书收录了大量基层医院广泛使用的西药和中成药,分为西药篇和中药篇。西药篇对所收录的1500余个西药品种的中文通用名、英文名、商品名(曾用名)、制剂规格、适应证及用法、作用特点、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中药篇
危重症学是21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代表,在我国是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体现了医院团队合作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准。本书以病例引入,重在培养临床药学思维。根据疾病和所展示病例的特点,注重 横纵结合 ,尤其是横向的思维展开,而以往的院校教材注重的多是纵向的知识传授。
《医用药理学基础》为高等医学院校药理学教材,初版于 1988 年,历经近 30 年,再版 6 次。其第 3 版、第 5 版分别由晓园出版社和九洲图书文物有限公司购得重印权以繁体字版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 1996 年第 3 版获卫生部第三届全国高等优秀教材一等奖。第 6 版被*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书为《医用药理学基础》第 7 版,在第 6 版的基础上,根据 6 年来国内外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新进展,对其进行了修订。本版增加了新药和新的章节。为了使本版能尽量吸收国内外药理学的*成果,有能符合国内临床用药实践的要求,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参考了国外新版的药理学著作,还参考了反映国内实际用药情况的药理学与治疗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