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本书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为基础,根据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用药特点,精选疗效确切、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的常用药物,从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制剂规格等方面进行介绍,较为全面地反映目前国内临床主流药物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及时更新、简明扼要的资料,兼具时代紧迫性和广泛代表性。
临床药物治疗往往是多种药物合用,药物间通过影响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环节而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不恰当的药物相互作用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药物相互作用也是终止药物研发或使药物撤市重要原因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定量预测模型、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案例及最新成果,并用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古德曼 吉尔曼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由世界知名出版公司McGraw-Hill公司出版。本书自1941年首次出版以来,70多年来持续修订和再版达13次,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誉为全球药理学的 蓝皮圣经 。本书第13版在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精心平衡,反映疾病药物治疗*研究和发展,从而引导药学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清楚地了解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必需药物。本版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教授领衔的编译团队权威解读。
本书共八篇,总论、神经精神药理学、肿瘤药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代谢性疾病药理学、心脑血管、病原微生物药理学、精准药理学。第一篇:总论,介绍:药理学概述(历史与展望)、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药效学基础、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药物作用的重要靶标、表观遗传药理学、药理学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计算药理学。第二篇:神经精神药理学,介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理基础及药物、精神药理学、癫痫病与疼痛、神经免疫药理、行为药理学原则。
药动学-药效学(PK-PD)主要探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者阐述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后者阐述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探讨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变化及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解释作用机制、优化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本书上篇先概述PK-PD,然后介绍非临床PK-PD、临床PK-PD、PK-PD数学模型、生物大分子药物PK-PD和中药PK-PD。各章以方法学介绍为主,附带实例。下篇为各论,介绍抗感染药物等各类治疗药物PK-PD。各章介绍PK-PD研究设计和实施、PK-PD分析,通过实例阐述如何开展PK-PD研究。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外科皮肤科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刘昌孝院士组织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药物研究院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工作者,经过两年的精心笔耕,顺利完成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抗体药物的药理学与治疗学研究》一书的编著任务。本书重点从抗体药物所特有的靶向性、免疫原性和临床安全性出发,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借鉴。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共分22章。总论部分7章,主要阐述抗体药物的研发思路与成药性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各论部分15章,分别从药物作用特点与作用机制、药理学与毒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免疫原性、临床耐受性与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等方面阐述了对不同类别的治疗用抗体药物的基础
本书是由多位活跃在中国、美国各大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药物代谢学家根据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撰写的。本书包括四个部分,A部分为读者提供了ADME概念的概述和当前的研究主题,包括在药物发现和开发研究中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转运体,活性和毒性代谢物,建模和模拟,生物药及个体化给药等内容。B部分描述了ADME研究的系统和方法;这些包括ADME筛选技术,渗透性和转运体研究,药物跨体内特殊屏障如血脑屏障(BBB)或胎盘屏障的分布,细胞色素P450(CYP)抑制,诱导,表型分型,用于研究代谢和转运体的动物模型以及胆汁收集,等.
本书不仅包含了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近30年来的重要发现和进展,也展现了编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这些内容对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工作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新及完善心脑血管药理学知识有参考价值,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选题和创新性思维也有所帮助。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心血管神经精神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内容以中医药理论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况及意义及中药中各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书中将总结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列举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实例,使读者了解药代动力学在中药中的应用。此外,书中还将介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及方法,同时也将揭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本书首先概述了多肽药物、抗体偶联药物、CD20单抗、激酶抑制剂类药物和D2部分激动剂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近获批口服药物的理化参数,然后具体介绍了依特卡肽、乐伐替尼、奥西替尼、鲁卡帕尼、维奈托克和奥贝胆酸的成功研发历程。原著邀请了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团队核心人员,根据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向读者讲述这些重磅药物是如何走出实验室,终成功成为上市药物的研发历程。
本书为 精准医学出版工程 精准医学药物研发 丛书之一。本书次集中收集了数个具有我国自主识产权的化学创新药物的研发历程,系统介绍了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前沿进展,尤其邀请了部分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并成功上市的化学创新药物的主要研究者,介绍了他们的研发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精准医学和药物研发、环氧化酶-2抑制剂和精准医学、高血压循证医学和创新药物研发、糖尿病药物敏感人群和创新药物研发、EGFR基因突变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VEGFR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研发、ALK基因改变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分子靶向药物研发、CMET基因扩增和分子靶
本书首先概述了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专利保护策略,以及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近年上市新药博纳吐单抗、奥滨尤妥珠单抗、奥匹卡朋、沙芬酰胺、奥格列汀、匹托利生、色瑞替尼和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的研发历程。各个药物的研发故事均由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核心成员撰写,体现了不同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描述了这些重磅药物从发现到成功开发的全过程,以及研发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由王拥军、赵志刚主编的《精准医疗与药物治疗 个体化实操手册》对每类影响因素均进行了详细解读 。此外,部分药物的临床研究较为成熟,已发布有剂 量调整模型,可基于该模型实现精准用药。重要的参 考文献均列于全书末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本书还将 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药政部门颁 布的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说明书内容进行了翻译整理, 通过查阅表格,临床医师和药师能够准确而全面地掌 握关键知识点,快速实现药物治疗的个体化。 本书的适用对象包括从事医疗行业的临床医师与 临床药师、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 是中医药临床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 也是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近年来, 肖小河研究员及其领衔的课题组, 首次从能量代谢和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创新性地提出并初步论证“中医药热力学观” (thermodynamic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的药性研究假说, 构建了两套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检测的中药药性寒热表征方法———冷热板差示法和微量量热法, 系统地考察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热) 变化即热活性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 结合循证医学分析, 科学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的优效性和科学性, 为客观审视和研究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方法。
本书共收录了70个发生在ICU(包括其他各科因病情恶化而转入ICU)、急诊内科、急诊外科、肿瘤科、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胃肠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妇科的案例,均为原发疾病发生了变化,包括肾功能不全加重、肝功能不全加重、严重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恶化、急性呼吸衰竭、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加重、上消化道大出血、脑梗死、脑出血、癫痫发作、严重高钾血症或低钾血症、严重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严重低钙血症、突发室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猝死、肠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