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58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南海海域数据为起点,梳理了历年来在南海进行的综合航次调查中有关浮游动物的历史资料,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标准化和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南海浮游动物调查历史,系统分析了我国南海的河口、海湾、陆架、海盆及其附属岛礁等不同生态区浮游动物物种组成、优势种、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等,并结合环境因素综合探讨了南海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和调控机制。本书对促进我国海洋浮游动物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推动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保护和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木材腐朽真菌是指生长在活立木和死木上的大型担子菌,该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分解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木材腐朽真菌的部分种类是重要的食药真菌,还有相当一部分种类能够引起森林病害,因此该类真菌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作者在过去10余年对我国云南省的木材腐朽真菌进行了系统考察、采集、拍照和鉴定研究,共发现木材腐朽真菌550种,其中405种为多孔菌,92种为革菌或齿菌,30种为胶质真菌,23种为伞菌;452种引起木材白色腐朽,87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11种腐朽类型未知;43种为食用菌,124种为药用菌,25种同时为食药用菌;24种为濒危种。《云南木材腐朽真菌资源和多样性》说明了每种在云南的分布、寄主、腐朽类型和食药用功能等,并根据云南的材料对每种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基于云南或中国其他省份材
《汉江上游底栖硅藻图谱》收录了采自汉江上游水域的附生硅藻,采用了国际的硅藻分类系统,详细描述了26科51属152种(含7变种1变型),包括每个种的中文名、拉丁名、鉴定文献、形态学特征及分布范围等信息,并附有光学显微镜照片,部分种附有电子显微镜照片。书后有物种信息表,便于读者查询。
《中国毒蛇学》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蛇及我国主要毒蛇的科技专著。它汇集了我国蛇及蛇毒研究成果,也汇入了国外的许多新成果,为从事蛇毒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蛇类资源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全书分为五篇二十二章。篇:绪论,着重阐述了蛇类的起源、分布,当代国内外研究蛇及蛇毒的现状和展望。第二篇:中国毒蛇生物学,阐述了蛇的分类及毒蛇的特点、解剖、生理、生态、养殖、蛇毒采集加工和粗毒质量标准。第三篇:蛇毒的生物化学和分离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蛇毒的蛋白组分、酶类、非蛋白组分及生化特性,各种电泳、层析分离技术,蛇毒蛋白组分的鉴定。第四篇:蛇及蛇毒的研究与应用,介绍了蛇的综合利用,蛇毒组分的基础理论及其抗凝、促凝、止痛、抗癌抑癌等组分研究与临床应用及展望。第五篇:蛇毒致病机制及蛇
本书主要是由第十三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上收到的170余篇论文投稿整理而成,反映了目前国内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本书依据论文内容,将征集的论文分为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反刍动物分子遗传与育种、猪分子遗传与育种、家禽分子遗传与育种以及其他,共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