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经济大萧条席卷德国,到处都是失业的人,到处都是对自我麻痹的沉迷。小镇青年雅各布 法比安试图在柏林寻找自己的位置,但也面临着随时被解雇的现实。眼见挚友的事业遭遇惨败,女友为了前途献身于权势,法比安却无能为力,逐渐沦为一个不合时宜的旁观者
《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 狂飙突进 运动的代表作,是歌德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描绘了维特的爱情悲剧,抒发出一代青年的苦闷。小说面世后即风行欧洲,掀起一股 维特热 。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亦带着这本小书。两百余年来,维特的命运感动了一代代青年。
《骏马山庄》是黑塞的长篇小说,描写隐居山林、潜心创作的画家约翰 维拉古的婚姻悲剧,提出了 艺术家的婚姻 这个难题。
年轻的少年船长古斯塔夫 多雷 在出海旅行中突遇连体双生龙卷风,龙卷风过后,船骸上走出死 神。死神给古斯塔夫两条路 死,或者去完成六项任务。这六项任务是:从一头龙怪魔爪下解救一 位少女;横穿一座充满鬼怪的森林;猜中六个巨人的名字;从世界上*可怕的巨兽口中拔出一颗牙齿; 到未来去寻找自己;到月亮去寻找死神,然后给死神画一幅肖像。 古斯塔夫毅然选择了后者 古斯塔夫必须在仅有的一个夜晚穿越整个宇宙,从地球到月球一去一回,因为他与死神打了赌。 而这个赌关系到他的生命和灵魂,一点儿也不能含糊 本书21幅插图均出自法国插画大师古斯塔夫 多雷之手,他也是瓦尔特 莫尔斯*崇拜的插画大 师。这个故事 就是按照 多雷的插图虚构的少年多雷的故事。
《死于罗马》是德国著名作家沃尔夫冈 克彭 战后三部曲 收官之作,1954年出版之后曾引起巨大争议,现在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德语文学经典,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享誉国际文坛。 小说讲述了 二战 后一个德国家族的不同成员在罗马交错重逢的故事。在这幅四分五裂的家族肖像中,有怀念战争的党卫军,有投机取巧的官僚,有纳粹时代的受害者,有逃避现实的后代。他们各怀心思,游荡在充满旧日神话和历史遗迹的罗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沉重的过往。 克彭在本书中再次展现了其独有的创作风格: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描写、多重视角、内省式叙事。他以极强的洞察力捕捉人物的内心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革的冲突,对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沉的拷问。
《狗年月》是 但泽三部曲 之三,继《铁皮鼓》《猫与鼠》之后,揭露德国法西斯折磨和毁灭无辜者肉体的同时,对人们心灵的毒害和摧残。
人类世的到来,是命运还是挑战?是机遇还是诅咒? 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到21世纪的日本福岛核事故,短短200年间,人类对大自然和世界的改造超越了过往数千年。 奥地利新生代小说家菲利普 韦斯在他的小说《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中,让5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叙事者开口说话,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反思世界的变化 第一卷《我之百科》 1870年,巴黎,波莱特,一个17岁的叛逆女孩,对生活有着无限的渴望 1871年,她离家参与起义,经历时代的波谲云诡。 1873年,她前往维也纳参加世界博览会,结识日本人大友哲雄(后来成为其丈夫)。 随后,她成为第一批前往明治日本的欧洲女性之一 波莱特把自己数千页日记中的人生经历剪碎、重排、按概念分类、以字母顺序编撰为词条,出版了辞书形式的自传《我之百科
《相聚在特尔格特》是君 特 格拉斯的中篇小说,描写三百多年前德国 三十年战争 烽烟中的一次文人聚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文坛重要团体 四七社 发起人汉斯 里希特致敬。作品借古讽今,嬉笑怒骂,表现了作者对德国历史和现实的深思。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赫尔曼 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写了捕鲸船船长埃哈伯的故事 他一心要捕杀咬掉自己一条腿的凶残聪明的白鲸莫比 迪克,他在几乎航行了全世界之后,终于与莫比 迪克遭遇。在三天的辛苦追踪之后,他用鱼叉击中白鲸,可是他的船却被白鲸撞破,又被捕鲸索缠住带入海中。终,他和全船人员与白鲸同归于尽,只有水手以实玛利一人得救。《白鲸》以其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成熟深思的笔调,成为世界海洋文学的经典之作。
《母鼠》是君特 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有强烈的科幻小说色彩,辩才无碍的母鼠思想家及生命力强大的鼠族、年已六旬的《铁皮鼓》主人公奥斯卡、格林兄弟以及他们童话中的人物,齐聚一堂,作者以石破天惊的笔法描绘了核大战的灾难后果,辛辣而幽默地批评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国和西方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
《铃蟾的叫声》讲述了生于但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德国的教授雷施克和波兰女镀金师亚力山德拉的故事。这对黄昏恋的主人公在格但斯克(但泽)成立了公墓公司和养老院,让出生于此的德国人叶落归根。他们的事业受到无数白发苍苍的游子的欢迎,也在当地引起了巨大争议
洛塔从小就有个梦: 和一头小毛驴漫游四方。直到父亲突患癌症离世,她才意识到,不能将梦想推迟。她马上去寻找,并找到了乔尼,一头仿佛从图画书中跳出来的小毛驴。他们出发了,从慕尼黑一路徒步向南。每天并无明确计划,却不断遇到惊喜:热情相助的人们,自己的无限潜能。他们无惧道路崎岖、风雨阻隔,跨越阿尔卑斯山,八十天徒步六百公里,终于抵达梦中的大海。
二战遗腹子德鲍尔的祖父母编辑一份名叫《通俗小说》的杂志,可是他们从不让德鲍尔读。德鲍尔却意外从祖父母给他的草稿纸背面读到了其中一部小说的片断:一个德国士兵历经艰难从苏联战场逃回故乡,敲开家门,妻子怀中抱着孩子,旁边却站着另一个男人。成年后,对小说念念不忘的德鲍尔开始寻找小说的作者。种种线索指向一个在二战期间身份多变、战后不知去向的纳粹理论家。在儿子的追问下,德鲍尔的母亲终于揭开埋藏了数十年的身世之谜。这是一个现代版的奥德赛返乡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男与女、战争与和平、正义与法律的故事,它揭示战争创伤后的人性,追问救赎的责任。
《忧郁星期天》,1930年由匈牙利作曲家Rezso Seress写出的一首动人乐曲。在纳粹当道的二次大战期间,世局动荡,人心惶惶,许多人在听了这首凄美乐曲,不禁动了轻生念头,同时选在星期日自杀。这股自杀风潮,从匈牙利开始蔓延至欧洲、大西洋彼岸,约造成140人自杀,后遭到匈牙利、英国等地禁播。成了著名的自杀圣乐。尼克·巴科夫以这首《忧郁星期天》为创作灵感,撰写成小说。二战前夕,纳粹横行的布达佩斯,一位叫做查波的犹太商人经营着一家餐馆,在这个热爱生活、乐于享受的城市,他过得轻松而愉快。他雇佣了一位钢琴师,这位气质忧郁、才华横溢的钢琴师创作了一支曲子,名叫《忧郁星期天》。
西碧拉·莱维查洛夫著的《布鲁门贝格》讲述:1982年的一个夜晚,一头狮子悄然出现在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的书房里,并在他余下的生命中成为他 亲密的伙伴。这头狮子与布鲁门贝格的哲学一样是个存在论的难题:它是真的,可触的,还是一个漫长的幻觉?1996年的某天,当布鲁门贝格的妻子发现哲学家死亡时,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微弱的狮子的味道,还有几缕黄色的毛发缠绕在他的衣服上。 与哲学家的叙事并行的,还有在狮子出现之后围绕在他身边的几个学生:伊萨在布鲁门贝格不知情的情况下爱上了他, 望中她从一座高速公路桥上跳下 了。理查德想象着布鲁门贝格在读他的论文,并且一直受困于自己的臆想,以为论文遭到教授无情的厌弃;他前往南美洲旅行,在一条巷道里被残暴地杀害。汉西,一个折磨着他的学生和公众的怪人,不断地在酒吧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