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美术,就是读懂中国人审美语言。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构筑上下5000年的风雅传承。 本书按照时间线,讲述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沿革、题材变迁,解析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看见对天人和谐的祈盼,从商周青铜器中看见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从敦煌壁画中看见慈悲天下的佛家精神,从山水画中看见寄情高远的文人情怀 美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 看见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也看见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美术中见中国。
贝尔特 莫里索以《摇篮》书写现代女性之诗 弗里达 卡罗在肖像中将内在自我与公众形象深度融合 路易丝 布尔乔亚通过巨型蜘蛛雕塑触碰母性话题禁忌 草间弥生用镜面和灯光创造出无限延展的宇宙 本书聚焦于五十余位女性艺术家,其活跃时间从16世纪直至今日,她们的作品跨越多种媒材,触及各类主题,展现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不懈探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艺术家由被动接受关注的对象逐渐转变为主动创作者,在艺术史中,她们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安于现状和勇于突破的冒险精神驱使希腊人和罗马人从一个问题迈向另一个问题,而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意味着更高层次的突破。 《库罗斯》通过网格图案从石料中被逐步释放 《掷铁饼者》以巧妙的构图展现了螺旋的张力 宙斯神庙借助生动的浮雕为肃穆的建筑增添了活力 《城市景观》壁画运用前缩透视技巧打破了空间的局限 打破既定规则、颠覆传统、革新技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大胆的希腊人和务实的罗马人毫不犹豫地复兴或改造前人的作品,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成功的象征。遵循着 改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做另一个改变 的基本模式,他们大胆而直进地向石像、青铜像、绘画等领域出击,创造出了 对立平衡 前缩透视 失蜡法 等技法。终,这些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和艺术理念,不但成为后世公认的典范,还将西方甚至全世界的艺
***有文化的猫长什么样? 他们睡的是明晚期黄花梨罗汉床,坐的是清乾隆紫檀屏风小宝座, 穿的是飒爽英姿八旗服,练的是雌雄龙凤**剑; 平时没事儿就读读《醉文明》,上上杂志封面, 或者在紫檀小凳上秀秀瑜伽—— 这就是观复猫,博物馆六只独特的猫馆长—— 他们都有着诗意的名字:花肥肥、黑包包、黄枪枪、蓝条条、麻条条、云朵朵; 他们先后被马未都先生收留,并一步步成长为文化喵; 他们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婉,有的刚烈,有的高贵,有的傲娇; 他们上过电视、拍过封面,并且以“观复猫”的形象,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之大任 这些观复猫们在博物馆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奇闻趣事?给观复博物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从中教会我们什么?《观复猫——博物馆的猫馆长们》,听马未都细数猫的前世今生、猫的历史、猫的情感
《我的策展之道》是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当代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的经典之作。本书是小汉斯对自己多年策展经验的非凡汇编,包括启发他的艺术家、历 伟大的艺术创新、他个人的策展实践和对未来策展的展望。 小汉斯跨越了时间、国界、文化和学科的界限,重新定义了“策展”一词——不仅是小汉斯对个人策展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对策展行业的思考, 是其策展思维的凝结。在人人都是策展人的时代,阅读本书,让策展思维成为打开未知、看待未来的新方式。
《蒙古世纪》是在欧亚史和中国史中对元代(1271—1368)艺术进行再定位的研究产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种文化模式并置、充满矛盾和复杂互动的时代。 马啸鸿在本书中广泛检视多种艺术媒介和物质载体,从城市建筑、墓室壁画等考古材料,到瓷器、雕塑、书画等传世作品,乃至印刷纸币等实物材料,都有涉及。他将元代的器物特征总结为三点:展示性、便携性、跨文化性,并强调看待蒙古帝国视觉艺术的整体方法:一是跨文化的视野;二是对生产工艺的关注。通过这些研究,作者考察了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怎样的具体挑战,以及这些社会现实如何反映在元代的视觉文化领域中。在他笔下,这一短暂而迷人的时代所创造出的视觉文化,拥有一种能够跨越不同社会等级的凝聚力。 全书以时间顺序和主题相结
任天堂的系列游戏《塞尔达传说》从诞生至今,跨越近40载的岁月长河,游戏持续推陈出新,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的幻想世界, 着无数玩家踏上了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冒险之旅。本书不仅梳理了该系列游戏的发展历程,还收录关于该系列游戏的一些专题访谈和短篇文章,旨在为读者揭开这一系列游戏的幕后故事与种种趣闻。即便你并非《塞尔达传说》系列游戏的粉丝,也无法忽视这一系列游戏的巨大影响力。希望你喜欢阅读本书,就像玩家喜欢这个系列的游戏一样。 本书适合《塞尔达传说》系列游戏、任天堂游戏的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本书为中国美术史普及读本,以时间为纬线,跨越中国5000年艺术长河,讲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从大的历史环境讲起,解读中国美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从史前洞窟壁画到中国近现代艺术,横跨24个历史朝代,收录100多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的300幅传统名画。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杨琪,其长期致力于大众艺术普及工作,在各大媒体开展艺术课堂,专业性和普及性并存。现将其艺术生涯中所见、所知、所学付诸笔端,打造一本人人都能读得懂的,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艺术读物。在展现中国传统名画的同时,激发读者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唤醒中国人的传统艺术记忆,读懂中国画,读懂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
《敦煌石窟美术简史》一书,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撰写。全书约15万余字,插图200余幅,共分六章,按照时代顺序介绍并论述了敦煌石窟美术发展的概况。敦煌艺术享誉世界,敦煌学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而敦煌美术研究是敦煌学的重要分枝领域。本书对敦煌石窟美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合了近期新的材料与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强调学术性的同时兼具可读性,精选了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注重了图文互证,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更偏重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
西方现代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真正进入中国专业人士的视野。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至今仍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本书以简短的篇幅介绍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各种艺术流派,如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巴黎画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在编写过程中尽量做到重点突出、线索清晰,使读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相对完整的了解。 本书适合广大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作为非艺术史学专业大学生的选用材料。
噪音是如何变成美妙的音乐的?记谱法的发明源自怎样曲折的故事?爵士乐为何会从美国一路火到巴黎?中国古代哲学又如何影响着世界音乐进程? 伊萨科夫突破传统音乐史作品编年体的结构,采用“主题”式的书写方式,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爵士乐的爆发,到性别的解放,以及中西文化的合流等10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简史,全书以昂扬的基调、优美的语言,呈现了丰富海量的音乐知识、激动人心的故事,以及每场音乐变革所引发的里程碑式的改变。阅读本书,你将亲临贝多芬、李斯特、巴赫等大师的创作现场,你将见证音乐与政治、文化和经济融合共进的恢弘历程,你将领略来自世界各地的20余种音乐风格,你将获得一份世界经典曲目清单,你 将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音乐究竟是如何发展成 这
本书为 美学学者彭锋教授的一本小中见大的学术佳作。 本书从十个艺术史、美学 重要的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入手,细致、犀利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关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深层问题。 从纹样与图腾,到文献悬案,从再现与表现,到物我关系,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诸多内容,以及艺术理论、哲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 作者能小中见大,旧案翻新,在前人多有探索的基础上,迭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介绍了 400多个新奇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包括艺术展览、户外艺术装置作品、艺术 节、雕塑公园、画廊等,有些已为大家所熟知,有些则闻所未闻。或聚焦一些小博物馆中特别的 藏品,或关注大博物馆中不为人知的藏品,引导读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艺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味世界各地的数百种有趣的艺术魅力。作者充分还原了参观每个景点的亲身感受,还贴心总结了10个特色旅行路线,让艺术爱好者能由浅至深、有层次地感受艺术、体验艺术。
这卷《自书告身》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书写的楷书墨迹。其时,书家人书俱老,书法造诣已是炉火纯青。明代有书家评说:此卷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评说:「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宕者又绝少。」这件墨迹纵三十厘米,横二百二十点八厘米。全卷四十六行,三百八十六字。曾收入宋内府,明代曾经韩逢喜收藏,清代曾经安岐等人收藏,后入清内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此卷散出宫外,现藏于日本国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有多位专家认为,这卷穴自书告身移并非颜书真迹。虽然如此,这件墨迹毕竟是学习颜体字的重要范本。为此,《碑帖珍品临摹本:颜真卿自书告身》将其拆行放大印出,
艺术普及达人顾爷用他一贯脱口秀般的方式,讲述着他 向往也 欣赏的艺术时代——文艺复兴。一生未娶的痴情人——波提切利,脾气暴躁的“肌肉控”——米开朗琪罗,德艺双馨的实干派——提香,异想天开的梦想家——达·芬奇,画如其人的“小鲜肉”——拉斐尔……9位骨灰级艺术大咖,9段奇妙的艺术故事,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一场“人”代替“神”的艺术轰趴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