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宝可梦的世界!宝可梦系列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最初是日本漫画家田尻智为孩子们创作的漫画。随着当年为Game Boy游戏机而创作的游戏,宝可梦系列一炮而红。从那时起,宝可梦开始风靡全球。 宝可梦系列在25 年中不断保持内容的更新,并建造了包含游戏、动画、漫画及其相关衍生品的庞大娱乐帝国,吸引着全世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一个不认识皮卡丘的年轻人。本书是为了庆祝宝可梦系列25 周年而编写的。书中回顾了25 年来所有的宝可梦故事,从第一世代到第八世代,书中详尽描述了每个故事的创作背景,探索了宝可梦系列背后的故事。无论你是宝可梦的新手还是 专家 ,当跟随本书一起踏上石英高原的时候,你都会爱上这段神奇的旅程。 本书适合宝可梦爱好者阅读、学习。
这是一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 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 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 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 边缘性 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本书为著名美学学者彭锋教授的一本小中见大的学术佳作。 本书从十个艺术史、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直聚讼纷纭的问题入手,细致、犀利地分析了这些问题相关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的深层问题。 从纹样与图腾,到文献悬案,从再现与表现,到物我关系,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诸多内容,以及艺术理论、哲学、文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 作者能小中见大,旧案翻新,在前人多有探索的基础上,迭出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 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 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
《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凝结了作者二十余年潜心教学和研究的成果,补充了新近的艺术发展趋势和理论探讨。 西方现代艺术史及艺术批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启蒙时代所奠定的再现理论,正是对这一启蒙运动以来主客观二元论的继承和质询,构成了西方艺术及其理论的历史,然而西方艺术史理论始终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鉴于此,作者从非西方视角系统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艺术史理论,开创性地用 匣子 格子 框子 这三个形象性概念去概括西方艺术史叙事的演变,解读了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再现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探讨了艺术史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及其可能性。借此,读者可以全面把握西方艺术理论的核心理念及其发展流变。
人类创造了神话,而神话成就了人类的艺术。 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浮雕到古埃及的墓葬绘画,从古希腊的彩陶图案到古罗马的庞贝壁画,从中世纪手抄本插图到波斯细密画,从欧洲古典油画到亚洲经典水墨画,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器物到非洲原住民的木雕 艺术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神话的影子;神话传唱的故事,都成了艺术的主题。理解神话,也就掌握了打开艺术奥秘的钥匙。 《无神话,不艺术!》是由神话解读艺术秘语的实用读本,也是由艺术进入神话世界的图像指南。作者选取世界神话中的82个关键词,精选世界艺术史中的400余件作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神话的基本内容,并呈现出由神话滋养的想象世界。本书立足比较神话学的学术视角,探讨在全球范围内反复出现的符号与图像 从世界起源、人类诞生,到英雄人物、传奇史诗,内容涵盖希腊神话、北
这是一张游览世界400 艺术打卡地的愿望清单,一份鼓舞人心的旅游规划图,一本实用至上的旅行手册,可以激发你去寻找和体验一个更为多元的艺术世界。 在这本书中,作者设计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沉浸式环球艺术之旅,汇集了全球6个大洲、70多个国家、400个文化艺术景观:从花园和海滩,到公园和峡谷,既有艺术展览和户外艺术装置,也有艺术节、雕塑公园和画廊,任何一个热爱艺术的旅行者都可以走进这些地方!作者把艺术作为一种美术馆内外的体验结合起来,引导读者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艺术,通过专业文化学者的讲述,并配以大量实景拍摄图片,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味世界各地的数百种有趣的艺术魅力。
本书历时3年完成,作者查询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和研究,去芜存菁,梳理许多似是而非中国插花的观点,全面还原夏商周时期花文化兴起,战国时期插花萌芽,汉代插花形成基本雏形,南北朝出现佛前供花,隋唐伴随贵族插花的盛行花文化达到鼎盛,宋代中国宫廷插花兴盛从而确立起成熟的插花形制,明代中国文人插花繁荣,清代中国插花没落,这整部中国插花的兴衰史。 本书既具备丰富的史料价值也对史料进行研究提出独特创新的观点。并通过对中国插花历史的研究,指导当代的中国插花实践,是每个学习中式插花的人都的书籍。
《詹森艺术史(插图第7版)是一部艺术通史著作,聚焦从史前直到20世纪末的西方艺术。该书英文原版自1962年出版以来,随即占据艺术史书籍畅销榜的位置,长达30年之久,成为西方大学艺术史课程的标准教材。 本书以时间为框架,分为古代世界、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洛可可和现代世界四个部分,以各个时段的代表艺术品和艺术家为重点,阐释了艺术风格及其演变的历史。此外,书中穿插了六个学习板块,补充介绍了背景知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艺术史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献等相关知识,并有章末小结梳理各章重点。全书配有1450余幅插图,每幅作品都经过了调色或专业审核,确保忠实原作,是了解学习西方艺术史的书籍。 该经典著作的第七版在内容上较之前版本有很大扩充,除了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之外,摄影和工艺美术等门类也得到
本书通过生动的艺术家故事展现了西方艺术史的丰富细节,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从文艺复兴至新艺术运动时期诸多艺术天才。除了介绍其艺术创作,还通过一些趣闻逸事展现了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此外,书中还梳理了艺术家所处年代的大事件,将艺术家个体放置于大的历史脉络中,使读者对艺术家和其生活的历史图景有更深刻的理解。书后还附有书中涉及的艺术史典故、专业名词以及书中作品的收藏地。 本书旨在通过还原艺术家的真实个性,艺术史与历史之间的微妙联系,来激发读者对艺术的兴趣。
《牛津西方艺术史》系列共五册,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两千七百多年的视觉艺术演变历程,是理解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权威之作。该系列采用独特的模块化结构,结合了前沿的学术研究和创新的设计,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引人入胜的 视觉之旅 。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一部视觉盛宴般的巨著,是西方世界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权威和影响力的作品。迈克尔 苏立文教授熟识193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中许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并且得到了1979年以来那些声名鹊起的年轻艺术家的信任。他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早和持久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本书是苏立文教授毕生心血所在,用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紧张压抑与自由舒放、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及其作品,卓越地传达了中国文化史与艺术,在20世纪盘根错节的各种力量的纠缠中的各色形态,以及偶尔异乎寻常的怪诞。其中包括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辩、首批艺术学校的创建,以及振聋发聩的新观念的诞生,艺术是一种世界
《牛津西方艺术史:视觉艺术体系的确立(1527 1770)》是 牛津西方艺术史丛书 中的一本。 牛津西方艺术史丛书 全面总结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并且以独到的视角阐述和解读了西方丰富的艺术作品,其中涵盖了从绘画到摄影、从雕塑到室内设计等各种艺术种类与形式。本套丛书凝聚了全球50多位顶级专家的心血,主编为著名艺术史学家马丁 肯普。书中配有700多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图片,是一部生动、有力、具有开创性的西方艺术史及艺术评论大全。本套丛书既是专业研究者的必 备书,对专业研究者及学习者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以令普通读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赋彩长才,愉悦身心,是普通读者的理想入门书。《牛津西方艺术史:视觉艺术体系的确立(1527 1770)》一书探索了从1527年罗马之劫到1770年这一漫长时期的艺术发展历程。本分册分类新颖,打破传统
作为国际先锋艺术的重要人物、 新造型主义 的创始人,皮埃特 蒙德里安是一名超凡的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凭借着基础颜色、黑色纵横线条和白色底色的形式,其影响在当代社会仍可得见。他曾前往巴黎、纽约、伦敦等城市,以现代都市和现代音乐为灵感进行创作。 本书内涵大量蒙德里安的作品插图,通过简洁的文字,介绍了这位荷兰风格派艺术家独特而先锋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时尚、艺术、建筑和设计等领域的经久不衰的灵感源泉,从白色条纹乐队的专辑封面到伊夫 圣罗兰的礼服。
约1380 1580年间,欧洲北部的艺术创新与同时代的意大利旗鼓相当。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注重与古代的重新对话不同,北方文艺复兴更加重视对个人和自然界的探寻。在这种人文氛围下,扬 凡 艾克、阿尔布雷希特 丢勒、小汉斯 荷尔拜因等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更新了油画绘制和版画制作的技术,创作了艺术精致的一批艺术作品。这也是一个政治、宗教和社会动荡的时期,艺术的赞助体系、生产机制、艺术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转变。 北方文艺复兴延续了两个世纪,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奠定了接下来几个世纪艺术繁荣的基础。杰弗里 奇普斯 史密斯清晰地梳理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变革。本书以艺术作品为分析重点,探讨的艺术门类除了壁毯、祭坛画和手抄本艺术,还涉及教堂、宫殿和市民建筑。作者讨论了全欧洲北部(不仅包括德国、法国和低地诸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城出现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类型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些艺术与当地的传统图式、类型、范例及技法渐行渐远,向着个性化表达及私人生活较隐秘的方面发展。汤姆 尼科尔斯紧密结合关键实例,重点探究了文艺复兴价值观的传播怎样影响当时威尼斯那些一流艺术家(如贝利尼父子、乔尔乔内、帕拉第奥、提香和丁托列托)的艺术创作,同时强调这个时期威尼斯艺术发展的独特性也需要和更讲求合作和公共价值的威尼斯传统风格结合起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是一个从传统中谋发展、在自身历史中求新生的生动范例,威尼斯艺术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与个性化变革正是本书研究的重心。
本书关注以19世纪为中心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装饰艺术,涵盖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详尽介绍名家名作及重要艺术观念的演进,立体呈现构成艺术场域的艺术家、美术学院、批评家、画商、各类购买者等要素的变化,更将艺术的演变置于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巨变的背景中,助读者全面把握这段艺术史错综复杂的线索,了解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学院规则走向艺术自由的精彩历程。 含574幅插图,特设39个专栏介绍特殊的艺术作品、艺术技法或历史背景,另附大事年表、术语表,以及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含影视资料推荐)。
本书为中国美术史普及读本,以时间为纬线,跨越中国5000年艺术长河,讲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从大的历史环境讲起,解读中国美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从史前洞窟壁画到中国近现代艺术,横跨24个历史朝代,收录100多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的300幅传统名画。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理论家杨琪,其长期致力于大众艺术普及工作,在各大媒体开展艺术课堂,专业性和普及性并存。现将其艺术生涯中所见、所知、所学付诸笔端,打造一本人人都能读得懂的,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艺术读物。在展现中国传统名画的同时,激发读者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唤醒中国人的传统艺术记忆,读懂中国画,读懂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
在画笔挥毫间,色彩和颜料的闪动,成就了一幅幅巨作,也成就了一代代宗师。一本美术的简史,记录了艺术的成就,也记录了历史的发展。那些绘画大师,用浓淡相宜的笔触创造了美术的历史。
本书全彩印刷,分上、中、下三册,梳理了从史前文明一直到20世纪的人类艺术发展史。全书围绕绘画、雕塑、建筑,以时间为主线(跨越百万年)、以流派为重点(30 艺术流派)、以艺术家为对象(百余位艺术大师)、以艺术作品为载体(675幅高清图),将艺术流派演变的历史背景、艺术技艺创新的不可思议处、艺术创作背后的故事及人性、艺术家们丰富的人生和多彩的性格相结合,力争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活泼、真实、易读懂的人类艺术发展史。
《图解西方艺术史:20世纪当代艺术》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专业艺术类出版社Electa的经典艺术史普及读物中的第八册。针对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以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带你了解20世纪下半叶这个不断质疑和挑战既成观念的时代。 在关键词部分,从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到摄影艺术、民族艺术,20世纪从50年代到90年代在艺术上出现了新的媒介、新的观念,本书将这些重要的艺术风格、流派、运动等以清晰简练的语言一一道来,勾画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脉络。 在地点部分,你将会游历艺术氛围浓厚、大师云集、艺术产业极为发达的代表性艺术中心,从纽约、伦敦、毕尔巴鄂再到拍卖行、画廊、互联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市场的变化,艺术的舞台不断拓展,甚至突破了地理疆界的限制。 在艺术家部分,享誉世界的艺术大
本套书的注释分为两种:交代出处的注释和说明性注释。交代出处的注释分为两种形式:随文注和页下注。随文注只注书名、卷次或篇目名。为避免重复起见,交代出处的页下注相同的参考文献首次出现时标注版本全信息,再次出现时只标注书名、出版年和页码。考虑既要尊重原文献又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本书引文尽量忠实原作。繁体字、异体字则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转换成相应的简化字,古字、原文献中错别字、衍文、漏字或需要补充说明的文字则加按语放在括号内,文字较长的放在脚注里。
《阿波罗艺术史》是一部西方艺术史名著,源于法国学者赖那克于1902至1903年在卢浮宫学院演讲时的讲稿。作者以简约的文笔、清晰的线索和客观的评述将从蛮荒时代到19世纪的艺术史娓娓道来,不只是简单地串联铺陈,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作品,**适合那些想迫切了解西方艺术史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