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至1985年期间,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几乎走遍了中国全部省份,拍摄了超过20万张彩色照片。他敏锐的政治学眼光注意到中国正处在一段历史的起点。他来到中国,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旱厕、坐牛车,不动声色地观察中国的方方面面,用镜头记录中国人的衣着、饮食、工作、旅行、娱乐。他同时捕捉到深刻的传统元素和新的表达方式。本书以《早春的中国》精装版为基础,挑选出200余张尤为经典的作品,以更加方便阅读的开本和装帧方式,为读者呈现一个如早春般萌发新生的中国。
以震撼人心的微距摄影呈现种子终极之美,继畅销书《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之后又一自然科普力作! 英国摄影艺术家列文 比斯受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邀请,在皇家植物园种子库中挑选100种果实或种子进行微距摄影。他用震撼人心的镜头捕捉种子与果实的细节。每一幅图片都展示了肉眼难以看见的种子纹理和质地,让读者得以想象植物种子数千年来的奇异惊人演化。每一幅种子图片均配有一段科普文字。
本书由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张辉与教学团队根据多年的摄影教学经验倾力编写。摄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技术的摄影是基础,有良好的摄影基础,才能进行艺术性创作。摄影技术涉及多方面知识,并且大多比较抽象,因此在学习时建议读者从基本的概念学起,进而逐步接触到更为复杂的知识。 本书从摄影发展的源头和简史讲起,进而介绍摄影创作的基本要求;并介绍了相机系统、镜头系统、附件系统等相关知识,之后介绍对焦技术、曝光与测光技术、画面效果设计、相机内部控制对于色彩的影响等技术方面的概念和技巧;后介绍了构图、用光及色彩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顺序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有利于读者建立自己的摄影知识体系。 本书适合大学摄影专业学生和广大摄影爱好者阅读参考。
《早春的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摄影集,在全球引起轰动。该书收录了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拍摄的超过20万张照片,几乎涉及了中国全部省份。1978年,久保田博二来到中国,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早厕,坐牛车,仔细地观察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镜头摸索中国人的生活的模样。他拍下的一幅幅经典画面满足了人们对那个时代最纯净好看好的想象,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诗意、壮丽的山水和积极、向上的中国社会,为读者呈现一个如早春般萌发新生的中国。本书精装版于2023年9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经与版权方授权协商,我社此为申报为平装版出版。
一张照片执着地存在着,却又神秘莫测。在每一张照片中,都有一种疯狂。 照片的意义从何而来?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照片的反应?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对我们理解照片有多重要?作者大卫 坎帕尼通过对120幅经典照片进行精辟阐释,给出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书中精选的照片或为大众熟知,或陌生却耐人寻味,让人爱不释手。作者不是按照年代、体裁或摄影师的分类讲述,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观赏到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沃克 埃文斯、罗伯特 弗兰克、威廉 埃格尔斯顿、斯蒂芬 肖尔和薇薇安 迈尔等名家作品,也能品味当代摄影领军人物杰夫 沃尔、安德烈斯 古斯基、路易丝 劳勒和卢卡斯 布拉洛克等120位世界知名摄影家和无名氏的杰出摄影作品。每张照片都附有坎帕尼清晰且深刻的摄影评论,他结合照片的创作历史,向读者解释其内容和意义。
骨骼是脊椎动物身体的基础,通过骨骼,我们可以看出其主人的生活形态,得知其运动方式。骨骼是生物在演化中产生的不断 升级 的精密结构,造就了脊椎动物独有的魅力。然而,与其他展现生命魅力的因素相比,支撑着每个运动的骨骼,很少有机会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前半部分是摄影师汤泽英治用特殊手法所拍摄的骨骼照片,除了令人惊叹的生物演化的鬼斧神工外,独特的黑白色彩更传达出一种幽异的美感。后半部分则是由兽医东野晃典撰写的详细解说,内容包括各类动物的生物特性、骨骼构造、骨骼如何与附近肌肉组织协调工作*终完成肌体的运动等。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
本书通过百余幅高清卫星图像,遍数七大洲中那些人类活动后产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变化。雄伟的建筑轮廓、一望无际的住宅区、城郊的村庄布局,无不显露出大都市的发展轨迹。各个大洲的高清图片记录了人类为开垦与采矿而不断占用土地的情形,但从48万米到68万米的高空向下看去,这些地方也有令人惊叹的美。本书还呈现了格陵兰岛上的居住点、沙漠中的绿洲以及南极科考站等*生存环境下的景象。 这本大开本的卫星图集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并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公众在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后,也相应地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故宫画册欣赏 + 散文随笔以专业摄影师的视角,带读者领略平时可以到达,却容易被忽视的故宫景色。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中国日报社 百名摄影记者聚焦系列 画册编辑团队,迄今为止,从2003年到2009年相继策划编辑出版了《百名摄影记者聚焦SARS》、《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冰雪线》、《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大地震》、《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奥林匹克》、《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亚运会》大型画册。这是在国内新闻摄影界乃至新闻摄影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 聚焦 六部曲。其中编辑的《百名摄影记者聚焦SARS》、《百名摄影记者聚焦大地震》两本画册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特别奖。为了贯彻党中央密切联系群众的方针政策,积极调动优秀摄影师的资源和影响力,延续我们两社在系列画册出版方面的成果,使更多热爱摄影的优秀摄影师加入到 聚焦系列 的队伍中,使聚焦系列更深入人心,决定将《百名摄影记者聚焦》改为《百名摄影师聚焦》。 《百名摄影
显影是胶片时代暗房操作中的一道主要工序,当下“显影”的内涵无论是从胶片到数码,从拍摄到成像,从实践到理论都已发生了质的核变。尤其是摄影的新理论或新理念的不断浮出,自然也就形成了当代影像的新语境。本书作为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要学术成果之一,以“当代语境中的‘东方向度’”为学术主题,分起点与归途、呈现与反观、阐释与批评等三个重要部分,完整回顾了自2012年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以来,当代摄影艺术家影像创新的脚步,以及由此引发的崭新思维观念和影像实验成果,是一本较为厚重的学术文献。
这本图集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人类历史,那些震撼的图片是四位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摄影师职业生涯的经典之作。他们用创造性的手法,记录了这迅猛变革的时代。几十年来,这两百多幅作品一直深藏于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档案室中,它们描绘了壮美的山河大地,摄影大师们的天赋和智慧因此得以体现。 密友和亲人发表的传记公开了摄影师们的私藏,即他们用镜头记录的旅程中的美景和真实的奇闻逸事。这些感人的故事和动人心魄的影像,展示了20世纪独特的视觉风格,让人们得以一窥“国家地理”人的幕后生活,还有人类冒险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和丰富情感。
合辑以古代经典诗词为内容,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历代经典碑帖草书范字集合在2000余幅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本集为《经典碑帖集字创作蓝本》系列的合辑本,内容分为《菜根谭》、《小窗幽记》、《人间词话》、《文心雕龙》、山水诗、爱国诗、游仙诗、题画诗、书论、画论、小品文、《世说新语》、律诗、 句、宋词、曲赋短文等文章,分别以行书和草书的形式呈现,为8册的合辑本。本合辑本拟采用较好的纸张印刷,盒套设计成可以手提的形式以方便购买者使用。
《自然的影调》是继《自然的艺术》之后,一本全新的黑白摄影作品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自然的影调》都表达了对自然和生物的一种全新而大胆的观点。从视觉元素中去除色彩,范登伯格鼓励观众在主观层面上直接与每幅图像互动,并从中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文本采用图注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多层次的效果,富有诗歌和哲学的意味。通过范登伯格精心提炼的思想,读者再次被诱使去思考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并探索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思想缩影。 《自然的影调》摒弃了所有关于经典野生生物摄影应该是什么样,以及应该如何向世界描绘它的先入之见。它毫不费力地挑战规范,说明了情绪和运动、能量和情感才是这一工艺的真正精髓。经验的深度取决于艺术,而不是色彩。
本书是一本全面反映尼泊尔自然、人文风情的图文书,内容均来自摄影师苏学的亲历拍摄,其中,既有拍摄的行走线路和注意事项,又有作者拍摄时的感悟和总结。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是南亚山区内陆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青藏高原南底),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喜玛拉雅山脉是中尼的天然国界,包括珠峰在内,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在中尼边境。全国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850万人。在尼泊尔,通过奉献贡品、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本书作者苏学,十余年来三十多次往返尼泊尔,拍摄了数十万张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精美摄影作品,无论是加德满都还是博卡拉,无论是生活的日常还是绝美的风光,尼泊尔无不令人神往。
1985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红军—长征》画册和同名纪录片在全球发行,以10多种文版在全球20多个国家销售了20多万册。开创了中国版权史上“大型合作出版”的先例。 2012年,青岛出版集团与澳大利亚威尔顿国际集团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再次展开合作,大型出版项目《中国-新长征》以长征为主线,国内外知名记者和摄影师重返长征路,记录和报道以改革开放为起点的“新长征”,并用图文、纪录片、数字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向全世界介绍长征沿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经济文化建设环境改造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本书以中、英、德、法、西、俄、日等多种语言出版,向同步全世界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