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影像评论十二篇首次结集,并配以作者的手机快照。《影像杂谈》以画家之眼,谈论时间对于摄影的参与,记忆对于影像的介入。作者犀利的图像视角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一张照片的平易切口。每幅图片,都有一段详尽或确凿的文字说明,介于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隐形距离,得以形成抽象的概念、真相与想象,而作者的文字,收放如锚。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 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论文。 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 尼埃普斯(Nic phore Ni pce)、欧仁 阿特热(Eug ne Atget)乃至奥古斯特 桑德(August 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约翰 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 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苏珊 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 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 写摄影 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 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 写摄影 的文章精华,由英国*级作家杰夫 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 桑德、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尤金 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 汉泽洛娃、阿拉姆 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 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水准。 全书收录近三十张经典黑白摄影作品,
于贝尔 达弥施是法国艺术史学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无可争议地是这个时代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思辨性的分析和理论学说,构成了法国当代思想真正的锚定点。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向摄影这一机械的媒介提出质疑,包括摄影在电影领域内的延伸。他以谦逊的态度,通过借鉴而来或直截了当的手段,不懈地浇灌着这一永远需要开拓的研究领域。 这部以《落差》为题的 摄影 随笔集,旨在分析在摄影和电影闯入艺术实践领域之后所产生的 层差 ,并揭示由其造成的批评话语的断裂。本书受到了德勒兹,特别是本雅明的影响,它将达弥施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字集成一册,使读者得以看到一种摄影思想的全貌。从作为序言的《关于摄影现象学的五点想法》(1963)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随笔,本书呈现出一些相同的思考,相同的疑问,并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即:无法为摄
荒木经惟向读者讲述其钟爱作品背后的故事,讲出“写真”的话;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对于摄影和摄影生涯的“真”的话。本书通过“早晨”、“正午”、“夜晚”三个篇章来象征荒木不同阶段的摄影人生,带读者深入荒木的摄影世界,在“生·死·欲望”之中,体味他所理解的人生之意,感受不朽名作带来的视觉震撼。他精心挑选各个阶段*代表性的作品,从 “ 摄影的修业时代 ” 开始,风趣幽默地向读者叙述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并且穿插许多对于 “ 摄影是什么 ” 的精彩见解,后则以 “ 摄影的绝顶时代 ” 作结。他说: “ 摄影集依照年代顺序,列出我从二十三岁开始所拍的照片,这种做法实在很有趣,因为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人生看起来就像是不断地拍照。而且,这种编排方式印证了我长久以来的想法:所谓的摄影,就是人生。 ” 在《写真的话》
《摄影新批评丛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对中国当代摄影的现象和特征进行梳理和思考,以摄影批评、摄影史研究、随笔以及访谈等灵活多样的文本样式,全面呈现中国摄影历史与现状的文化图景。本书为《摄影新批评丛书》之一。中国摄影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摄影批评家和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佚在各种报刊文集杂志网络中,它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对中国摄影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本书在各方专家意见的指导下,海选出52位批评家和学者共76篇极为重要的摄影批评文章,呈现出跨越1929—2013年中国近百年的摄影批评文本流变。从批评的角度呈现了一段更为真实的中国摄影文化史。
本书根据高等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特点进行编写,将主要内容与就业市场对实用性人才的要求相匹配,实现教学与市场一体化,突出其实用价值。内容涵盖 摄影简史 摄影的定义 照相机与镜头 曝光、白平衡与景深 摄影构图 摄影用光 人像摄影 商业产品拍摄 风光拍摄 。书中将摄影基础理论结合到大量的案例中,以利于读者对技术基础进行综合运用及掌握。在案例的选择上又具有较强的启发性,通过读者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读者的创作能力。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摄影专业、设计类专业师生,也可作为摄影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十面埋伏等著的《摄影眼的培养(关键思维)》邀请11位台湾摄影达人,通过10个风格迥异的主题,帮助读者找到培养自己“摄影眼”的关键思维。无论你是摄影“麻瓜”,还是获奖连连的高手,本书都能够重新唤醒你的“摄影灵魂”。从找寻新主题、创新表现手法、运用很好拍摄技术,一直到如何将你的想法转化成影像,让照片传递出你的意念。不管你用什么器材,喜欢什么主题,一个发自内心、匠心独具的“摄影眼”,便开启了联系你我的共通语言。
本书从光线、构图、拍摄角度、视觉效果以及瞬间捕捉的构思出发,引领大家发现生活之美,普及手机摄影的瞬间抓拍思路,指导普通人用手机镜头发现身边的美好,让手机摄影不再是触不可及、高高在上的艺术。同时,本书也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手机摄影后期App以及与手机摄影有关的外接设备等。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摄影师。对于普通人来说,摄影的*意义其实不是创作光影的艺术,而是记录回忆的*方式,拥有一部随身携带可以随时拍摄的智能手机,就拥有了一部储存回忆的时光机。即使是从未接触过摄影的手机用户,通过阅读本书也能够拍出漂亮的大片,让你在朋友圈获得 点赞 无数。同时,本书还赠送海量配套资源,方便读者学习使用,其中包括180分钟手机摄影主题分享课(读者购书后专享)、300张手机摄影美图、100个手机摄影配件推荐、100种手机摄影后期App
摄影,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至中国也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曾经,它显得是那样的高贵和奢侈,是中国普通老百姓不敢问津的领域。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摄影终于逐步普及起来。许多年来,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一一理论的、创作的、传播的以及纪念的,涉足了摄影领域。时至今日,摄影几乎已不再是摄影艺术家的专属领域,而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基本人文素质,读图时代的迅速来临。又给摄影以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代艺术摄影似是而非。任何人都可以浏览一眼,然后对看到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看法。然而它代表了一种批判的立场,一般只有很少一部分见多识广的观众才能深刻体会。当代艺术摄影似是而非,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谜。《为什么是艺术摄影?》对当下引人瞩目的摄影影像背后的概念,进行了生动、直白的介绍,探讨了一些关键问题,例如模糊性、客观性、摆拍、本真性、数字化和摄影的拓展等,为目前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主要着眼点在于当下,但追溯了概念和视觉风格的源头,借鉴了经过认真选择的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摄影师和作品范例,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描述了影像、理论和历史,同时定义了一些关键的术语。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摄影,本书是理想之选。
约翰 伯格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他的文章,如同瓦尔特 本雅明的《摄影小史》、苏珊 桑塔格的《论摄影》和罗兰 巴特的《明室》一样,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爱好摄影的普通读者、摄影师和像他一样 写摄影 的人。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 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 写摄影 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 戴尔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从摄影大师奥古斯特 桑德、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尤金 史密斯,到至今仍在活跃的摄影师伊特卡 汉泽洛娃、阿拉姆 谢卜利。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 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水准。 全书收录近三十张经典黑白摄影作
针对摄影初学者,作者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配图讲解了学会人像与风光摄影必须要掌握的核心理论和实用技法,涵盖了进行人像与风光摄影时应该掌握的构图、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摄影知识、拍摄技法与常见误区。为了使学习方式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本书加入了大量视频和微信学习二维码,内容丰富、实用,并与图书主体内容息息相关,是对图书内容的合理补充与扩展,读者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浏览学习。本书内容简练、通俗易懂,阅读和学习方式灵活,相信摄影爱好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摄影水平,拍出令人满意的人像与风光大片。
《大学摄影基础实用教程》将摄影基础分为技术和艺术篇两方面进行讲述,这样摄影知识的脉络更为清晰。但需要指出的是,技术与艺术其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技术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作品的艺术性是目的。本教程技术篇从摄影的发源开始,讲述摄影的基本原理、基本工具的认识和使用,着重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工具——数字照相机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之后是摄影的基本控制技术:摄影曝光控制和景深控制以及附件的使用等。艺术篇主要讲述摄影造型法则、画面构成、影像组成的要素以及主要门类专业摄影基本知识和技能、摄影艺术流派的发展史,等等。全书着眼于摄影的实用性,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图文并茂,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推荐理论与实践的时间比应在1:1左右,重点在摄影技能的掌握,其他相关内容以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