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光的艺术, 摄影家以光作画。可以说光是摄影的灵魂,黑白摄影尤其如此。而黑白摄影从五颜六色的图像中提取出仅由不同亮度组成的灰度图, 形成由不同波长光线信息的一幅图像。从摄影发展的历史看,黑白摄影虽然早于彩色摄影,但从科学原理上来看,黑白摄影却可以看作是彩色摄影的升华和抽象。廖增益先生是终生热衷于黑白摄影的老一辈摄影家,本书稿为读者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契机。当前,数码科技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一个全民彩色摄影的时代,本书稿或可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个与黑白摄影久别重逢的机会,为摄影实践带来新的思考与探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屠呦呦先生寄语、王志珍院士序言、梅花香自苦寒来、廖增益黑白摄影欣赏、廖增益黑白摄影解析等。 从科研工作者的视角赏析黑白摄影,并以量化的模式寻找摄影作品的特色与风格。这是
如何拍摄身临其境的半水面照片;如何为半水面照片锁定焦点;半水面照片的用光技巧;拍摄时如何防止镜头罩挂水珠;三十三张半水面摄影大师杰作;二十五张黑水摄影佳品;二十位世界知名水下摄影师倾囊分享。 本书不仅呈现了业内知名摄影师拍摄的半水面摄影作品,讲解了水下摄影的技巧;还结合书中摄影作品的拍摄地点,介绍热门潜水地点及代表海洋生物,便于潜水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参考。
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写有文字内容的带有图像卡片,图像可以是摄影,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设计……投寄时必须贴有足够面值的邮票。 富士山是一座跨越在日本静冈县(富士宫市、裾野市、富士市、御殿场市、骏东郡小山町)与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南都留郡鸣沢村)之间的活火山。标高3776.24米,是日本的 峰,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富士山不仅作为众多艺术作品的题材在艺术层面影响深远,其在气候、地层等方面也给与地质学很大影响。它是由有着悬垂曲线容貌的玄武岩质层火山构成,其山体延伸到骏河湾的海岸。 本书是以富士山下为题材的明信片。
本书为 摄影师、国家一级导演萧加先生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积累的精彩摄影作品集。萧加先生担任过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单位的导演,并加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导演组,同时也是多家艺术机构的艺术指导。他在从业过程中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照相机,在各种场合拍摄下了无数张精彩照片。他从中精选出200余张,内容涵盖了奥运生涯和他在世界各地的旅途,可谓精彩纷呈。萧加认为,照片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图像, 在于艺术的拔高,在于将拍摄对象的精气神保留在方寸之间。从他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中,读者可以领略到那些被艺术家用照相机凝聚起来的神韵,同时也感受到萧加先生凝神屏息创作时的认真态度,本书书名,同时包含了以上两种含义。本书记录了这个 和人民盎然向上的风貌,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是不可多得的摄影佳作。
昆明是作者的故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作者从个人记忆和时代变迁两个维度,叙述了他眼中昆明的种种样貌,包括这座城市的历史、自然环境和人们鲜活的生活。书中的摄影作品来自作者1980年代以来在昆明各地的“街拍”,老的照片中充满了苍凉,而新的照片在活力之外也透出一种城市特有的疲惫。文字与照片相结合,这本书稿将“昆明”这座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埋藏着对“故乡”变迁的千思万绪。
......
这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真正看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少数民族如何生活的摄影集,它收录了来自17个不同民族的32位少数民族摄影师的200幅摄影作品。平和、真实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十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的变迁情况。 所有摄影师的拍摄对象都以本民族为主,使少数民族摄影的视角完成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换,呈现了主体性的视觉与关怀,并使用了 为多样的摄影手法和表现方式,聚焦于传统的变迁、故乡的消逝、农耕的告别等主题。 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在匆忙奔途中,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回不去”的不仅是遥不可见的空间故土, 指向刻骨铭心的传统与历史,以及曾经安身立命的生存样态和生活方式。
摄影圈中一直有些热门话题困扰着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人们总是在争论,却总也说不清。 知名摄影家、摄影器材专家和 摄影媒体人陈仲元长期从事摄影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以及摄影教育普及工作。他根据自己40余年的摄影经历和思考写成了30篇随笔,其中很多文章颇具话题性,例如照片的出路、摄影作品的看懂看不懂、摄影的“三段论”等。这其中既有作者对于摄影的深刻思考,也有他与圈中友人对谈的总结,每篇都是有感而发,值得我们深思,看后让人颇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 陈仲元著的《摄影杂谈(精)》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阅读与参考。
本书为知名摄影师、策展人傅拥军的策展项目“七条小巷”成果的 书面呈现,也是一本展览艺术作品集。七条小巷分布于浙江丽水老城区,是当下新中国老城区现状的一个样本。2017年以来,作为“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策展人,傅拥军带领团队深入社区进行田野调查,与居民充分互动,指导居民自主拍摄照片和纪实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鼓励小巷居民参与创作《小巷画报》、《小巷诗集》以及小巷纪录片,并在小巷展出和上映;还开启了“影像教育计划”“真吾照相馆复兴计划”等,帮助小巷恢复昔日活力…… 终呈现了一场专属于七条小巷的艺术展览,并在日渐疏离的小巷生命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本书真实记录了这一过程,并结合摄影作品和口述实录,讲述小巷人物的平凡故事,还原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意在留下一份既有文献价值又有人文温度的
\\\"本书通过原创漫画,全景展现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间,武汉这座城市中所有平凡英雄所经历的故事,以小人物的视角,通过刻画如志愿者、医护家属、配送员、患者等人物形象,记录那些温暖和感动的瞬间,成为2020年全武汉乃至全中国人民珍贵的记忆。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以漫画形式穿插科普知识,为读者增强防护意识与知识提供实际的指导作用。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为开篇,主要介绍武汉抗击疫情的时间轴,厘清时间线索,为后续故事展开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为全书重点,通过在武汉做小本生意的主人公刘杰,串联起志愿者、医生家属、医护人员、配送员、社区工作人员、轻症患者、警察家属、餐馆老板、记者等数十个在武汉抗疫过程中的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小人物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从矛盾走向坚定的挣扎和转变,其中既有忍俊不禁的
有时,我们把人类栖居的家园视作惯常,忽视了她的独特。 不过,对一双真正渴望捕捉美的眼睛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令人惊叹的艺术:自云巅到深海,无数如梦似幻的景观与色彩交织联结,万千生命在此孕育、延续、生生不息。 这一次,借助卫星提供的独特视角,去看一眼那在百万年间孤独悬浮在太空里的、壮丽的人类居所。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离开大地,只有那时他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他身处其中的世界。 这里讲述的所有,是一直在地面上的人想象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