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至1985年期间,日本摄影师久保田博二花了1000多天,几乎走遍了中国全部省份,拍摄了超过20万张彩色照片。他敏锐的政治学眼光注意到中国正处在一段历史的起点。他来到中国,和老百姓一起住人民公社、上旱厕、坐牛车,不动声色地观察中国的方方面面,用镜头记录中国人的衣着、饮食、工作、旅行、娱乐。他同时捕捉到深刻的传统元素和新的表达方式。本书以《早春的中国》精装版为基础,挑选出200余张尤为经典的作品,以更加方便阅读的开本和装帧方式,为读者呈现一个如早春般萌发新生的中国。
以震撼人心的微距摄影呈现种子终极之美,继畅销书《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之后又一自然科普力作! 英国摄影艺术家列文 比斯受爱丁堡皇家植物园邀请,在皇家植物园种子库中挑选100种果实或种子进行微距摄影。他用震撼人心的镜头捕捉种子与果实的细节。每一幅图片都展示了肉眼难以看见的种子纹理和质地,让读者得以想象植物种子数千年来的奇异惊人演化。每一幅种子图片均配有一段科普文字。
本书是一本全面反映尼泊尔自然、人文风情的图文书,内容均来自摄影师苏学的亲历拍摄,其中,既有拍摄的行走线路和注意事项,又有作者拍摄时的感悟和总结。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尼泊尔,是南亚山区内陆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青藏高原南底),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喜玛拉雅山脉是中尼的天然国界,包括珠峰在内,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在中尼边境。全国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850万人。在尼泊尔,通过奉献贡品、宗教仪式遵循神的法规和受神的安慰是每日生活的重要部分。本书作者苏学,十余年来三十多次往返尼泊尔,拍摄了数十万张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精美摄影作品,无论是加德满都还是博卡拉,无论是生活的日常还是绝美的风光,尼泊尔无不令人神往。
一张照片执着地存在着,却又神秘莫测。在每一张照片中,都有一种疯狂。 照片的意义从何而来?是什么塑造了我们对照片的反应?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对我们理解照片有多重要?作者大卫 坎帕尼通过对120幅经典照片进行精辟阐释,给出了他对这些问题的答案。 书中精选的照片或为大众熟知,或陌生却耐人寻味,让人爱不释手。作者不是按照年代、体裁或摄影师的分类讲述,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我们可以观赏到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沃克 埃文斯、罗伯特 弗兰克、威廉 埃格尔斯顿、斯蒂芬 肖尔和薇薇安 迈尔等名家作品,也能品味当代摄影领军人物杰夫 沃尔、安德烈斯 古斯基、路易丝 劳勒和卢卡斯 布拉洛克等120位世界知名摄影家和无名氏的杰出摄影作品。每张照片都附有坎帕尼清晰且深刻的摄影评论,他结合照片的创作历史,向读者解释其内容和意义。
骨骼是脊椎动物身体的基础,通过骨骼,我们可以看出其主人的生活形态,得知其运动方式。骨骼是生物在演化中产生的不断 升级 的精密结构,造就了脊椎动物独有的魅力。然而,与其他展现生命魅力的因素相比,支撑着每个运动的骨骼,很少有机会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前半部分是摄影师汤泽英治用特殊手法所拍摄的骨骼照片,除了令人惊叹的生物演化的鬼斧神工外,独特的黑白色彩更传达出一种幽异的美感。后半部分则是由兽医东野晃典撰写的详细解说,内容包括各类动物的生物特性、骨骼构造、骨骼如何与附近肌肉组织协调工作*终完成肌体的运动等。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艺术和生命科学融合的全新摄影集。
本书通过百余幅高清卫星图像,遍数七大洲中那些人类活动后产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环境变化。雄伟的建筑轮廓、一望无际的住宅区、城郊的村庄布局,无不显露出大都市的发展轨迹。各个大洲的高清图片记录了人类为开垦与采矿而不断占用土地的情形,但从48万米到68万米的高空向下看去,这些地方也有令人惊叹的美。本书还呈现了格陵兰岛上的居住点、沙漠中的绿洲以及南极科考站等*生存环境下的景象。 这本大开本的卫星图集显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聚焦于人类生存空间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细节,并期望以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公众在意识到自身改变自然的能力后,也相应地承担起对未来应负的责任。
《百名摄影师聚焦改革开放40年》摄影画册由中国日报社策划编辑、我社出版发行。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 画册以 砥砺奋进的40年 为主题,反映中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成果,体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经济特区的发展现状。画册预计收录百名摄影师的精品摄影作品,分四个部分展现我国40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来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百姓社会生活等多角度的风土人情。突出特点是,通过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用镜头语言给全国广大读者传递和展示了改革
由中国日报社策划主编的《百名摄影师聚焦巴西》,是为中巴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巴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深入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中巴新闻媒体拓宽合作领域,由中国日报组织中巴两国摄影师在巴西用镜头聚焦巴西摄影活动,从而对巴西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有我社编辑出版《百名摄影师聚焦巴西》画册。为 聚焦系列 再添一本新血液。 该画册汇集了中巴两国百余位摄影师的近两百幅摄影作品,从经贸、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生活等多角度,展现了巴西的今日新貌与独特的风土人情。突出特点是,通过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摄影师的摄影作品,用镜头语言给广大读者传递和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巴西。
三十余年来,萨姆·埃布尔周游世界,用一双慧眼发现并解读着一切美丽的花园。这本书按照年代顺序,用图片和文字记载了他的旅行,记载了他沿途用独特视角在一切场景中发现的花园奇景,不论是预计到的美景,还是未曾预计到的意外惊喜。除了他著称于世的风景照片和装饰华美的花园照片外,萨姆能在别人无法体察的环境中“看到”花园,与花园邂逅。不论是在俄罗斯沿着窗台静静摆放的一排梨子,还是在美国锡安国家公园的砂岩上艰难生长的一棵小树,或者是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湖水中一艘铺满鲜花的小舟——这些都给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添加了活泼的亮点。这些照片在本书中首度集结,公开发表。终你会明白,整个地球,原来就是一个大花园。
本书作者托马 佩斯凯希望能够从纯艺术的角度出发设计这本摄影集。的确,除了肩负科学研究的重任,他本人还是一位极其敏锐的摄影师。在空间站的六个月中,他已经充分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 在本书的摄影作品中,地球这一主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形貌,她丰富而细腻,与我们若即若离。这颗蓝色星球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财产,同时她又如此脆弱。犹如风情万种的多面夏娃,随着时间的流变推移,她才一点点地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示出全部魅力:从无边无际的沙漠到人工耕种的农田,从蔚蓝大海上的无名岛屿到华灯初上的繁华都市。我们为她变化无穷的地形所折服,为她神秘莫测的色彩所着迷。在托马 佩斯凯眼中,地球绝非一幅普通的艺术品那么简单,她是至高无上的完美杰作。 地球的千变万化有目共睹 既有美丽的岩石地貌,也有广袤的森林景观
《自然的影调》是继《自然的艺术》之后,一本全新的黑白摄影作品集。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自然的影调》都表达了对自然和生物的一种全新而大胆的观点。从视觉元素中去除色彩,范登伯格鼓励观众在主观层面上直接与每幅图像互动,并从中获得独特的个人体验。 文本采用图注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多层次的效果,富有诗歌和哲学的意味。通过范登伯格精心提炼的思想,读者再次被诱使去思考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并探索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思想缩影。 《自然的影调》摒弃了所有关于经典野生生物摄影应该是什么样,以及应该如何向世界描绘它的先入之见。它毫不费力地挑战规范,说明了情绪和运动、能量和情感才是这一工艺的真正精髓。经验的深度取决于艺术,而不是色彩。
显影是胶片时代暗房操作中的一道主要工序,当下“显影”的内涵无论是从胶片到数码,从拍摄到成像,从实践到理论都已发生了质的核变。尤其是摄影的新理论或新理念的不断浮出,自然也就形成了当代影像的新语境。本书作为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主要学术成果之一,以“当代语境中的‘东方向度’”为学术主题,分起点与归途、呈现与反观、阐释与批评等三个重要部分,完整回顾了自2012年第四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以来,当代摄影艺术家影像创新的脚步,以及由此引发的崭新思维观念和影像实验成果,是一本较为厚重的学术文献。
这本图集记录了一个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人类历史,那些震撼的图片是四位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摄影师职业生涯的经典之作。他们用创造性的手法,记录了这迅猛变革的时代。几十年来,这两百多幅作品一直深藏于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档案室中,它们描绘了壮美的山河大地,摄影大师们的天赋和智慧因此得以体现。 密友和亲人发表的传记公开了摄影师们的私藏,即他们用镜头记录的旅程中的美景和真实的奇闻逸事。这些感人的故事和动人心魄的影像,展示了20世纪独特的视觉风格,让人们得以一窥“国家地理”人的幕后生活,还有人类冒险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和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