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山西古典艺术和建筑之美 山西拥有500多处、数量居中国之冠的国保单位,不论是在熙攘城市中狭隘的小巷里,还是在郊外恢宏的殿宇中,无论是在塞外高坡寂寥的千年古刹里,还是在汾河边上风情依旧的古镇中,能有机会瞻仰一座座古建筑,仔细欣赏每一尊塑像的细腻,品味每一幅壁画的含义,追溯其所呈现的精彩历史,寻觅古人朴素的信仰脉络,都是一件十分有趣而幸福的事情。 跟着《国宝之旅山西》游山西 《黑神话 悟空》带火了山西,也带来了迷茫:去山西看什么?当你怀揣着好奇踏上这片土地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民俗所构成的一段段妩媚故事,犹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慢慢地铺展开来:曲沃晋国博物馆里精妙的战车、青铜器,带你穿越遥远的历史;大同云冈石窟中空前绝后的精美雕刻,让你心旷神怡;五台山佛光寺里恢宏的大跨度唐代
侗族,一个以大歌、木寨、梯田闻名的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不为世人所熟悉。法国摄影师阎雷和他的朋友西梦是走进深山里的侗乡的*批西方人,也是*批用彩色胶片拍下那片神奇的土地的摄影师。阎雷从1988年起,四次长途跋涉前往位于广西和贵州的侗族聚居地区,那里有*有侗族特色的风雨桥,壮观的梯田,贯穿日常生活的歌声,羞涩又友善的村民 在侗乡生活的六个月里,阎雷兴奋不已地用照相机拍摄侗族的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木质建筑、热闹的斗牛节和花炮节,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侗族文化。
本书引用山头火最后一次流浪之旅中所写的日记与俳句,加以解读的同时,结合对这段旅途的重走记录,配以日本著名摄影师山本昌男的摄影作品,集文字与摄影的深度为一体,展示极具东方禅意魅力的、追求超脱的人生哲学和万物之美。
本书收录了作者陈华四十年来拍摄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老校园照片一百五十余幅。作者以一位老南大人的视角,将历史建筑遍布的老校园比作每一个南大人的家园,用相机记录下老校园数十年时光流转中的不同相貌,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码,从笨重的大相机到小巧的手机,着迷地拍了四十年。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镜头,邂逅南大老校园的春夏秋冬、一砖一瓦,抚触老校园数十年的光和影,体会作者用最简约的视觉形式和摄影手段所记录的每一次与老校园的美好 遇见 。希望本书的编辑出版,可以让这些美好的 遇见 成为更多人的记忆,成为我们的公共记忆。
《被选中的摄影师》 《被选中的摄影师》为薛忆沩 文学三十年(1988-2018) 虚构作品集,篇目、装帧设计皆由作者自选自定,具有纪念意义。 这本由短、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节选)构成的作品选集包括薛忆沩曾高居国内文学和图书榜首的,被《新华文摘》转载的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流动的房间》《上帝选中的摄影师》,获奖作品《生活中的细节》,中篇小说《通往天堂的*后那一段路程》以及长篇小说《空巢》(节选)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风格。 《大地的回报》 《大地的回报》为薛忆沩 文学三十年(1988-2018) 非虚构作品集,篇目、装帧设计皆由作者自选自定,具有纪念意义。 这本随笔选集包括薛忆沩曾被《读者》和几乎所有文摘类杂志转载的散文《外婆的〈长恨歌〉》《献给孤独的挽歌》《面对卑微的生命》,广受好评的
本书选取了北大各学科具有代表性的15位老师,展示他们的书房、教师风采,讲述他们的阅读、学术研究、勤勉教学的故事。每位老师还提供了珍贵的影响人生的阅读书单,是献给读者的阅读索引。这些老师分别是董强、韩茂莉、张慧瑜、曹文轩、徐湘林、戴锦华、秦雪征、 王余光、张帆、穆良柱、林毅夫、朱青生、方博、王诗宬、孟涓涓。 这本书能够让莘莘学子深度了解北大、北大名师,乃至中国学者的阅读人生,这无疑会对青年学子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书是人生的真正伴侣。好书就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同样,我们需要带着全部的人生经验去读书: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领悟。——董强胸中千家诗文,眼前万里山河。——曹文轩我生命中 深切的感知,都是在文学阅读中发生的。——戴锦华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本书为第一卷,收录了姜维朴、张崇岫、孔繁根、何如、乌勒、铁矛、思勤、昌鸿恩、赵黄岗、尹福康、张其军、李荣卿、李仲魁、韩三当、左家忠、孙桂琴、杨长福、任用昭、张甸、伍振超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本书为第二卷,收录了肖野、邵柏林、徐永辉、彭邦卿、夏念长、张书永、廖衍强、乐金林、顾东昇、佟树珩、张谊、钟达、蒋少武、袁国祥、金桂泉、陈雷生、郭沫水、茹遂初、李开聪、晓庄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系列丛书共三卷,结合影像资料,通过60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一辈摄影师本人的口述整理和采访,将口述、访谈与文献资料互为对照,深入挖掘了历史的真相,展现了中国摄影师的群体形象。摄影者的口述复活了他们生活其中的那个年代,使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新中国摄影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史料和影像文本。本书为第三卷,收录了徐 邦、唐大柏、杨立森、温泉、马英、王东、魏德忠、刘恩泰等20位老摄影家的口述和摄影作品。
意大利德阿戈斯蒂尼出版社编著的《365开开心心(精)》是一本教你学会微笑的小册子,能做你的枕边书或早餐读物,就像在用微笑给咖啡加点糖…… 每天对着一张非同寻常或不可思议的图片做一点点微笑练习,好似给你365个微笑的理由,让你脸部肌肉都动起来,用恰到好处的幸福感笑对人生。
本书是一本外版旅游指南类图书,作者搜罗了世界上绝美的52处景点,以图文搭配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除了每一处景点的人文、历史背景介绍,还为读者做出了旅行小贴士,例如到那里的交通、很好时间、穿衣情况及难度等,是一本实用性、可读性较强的旅游图书。
三影堂摄影奖创办于2007年,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办,旨在以开阔而具有深度的学术思想为基础,以对当代摄影的独立认识和判断作为出发点,邀请 评委,在不断涌现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中,选取具有独立精神和艺术潜质的艺术家及作品,对当代摄影的 动态进行考察、梳理和研究;同时以专业制作、评论、展览和出版的方式,加以整合和推广,将中国当代摄影的 成就介绍给大众,支持新人艺术家,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摄影的健康发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编著的《转译(2019年度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以画册形式收录本届获奖作者的作品与介绍,并配以评委点评文字。
2012年1月, 图书馆古籍馆举办“旧京风物: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老北 京”图片展,展出了德国摄影师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于 1914—1927年间拍摄的100张珍贵的北京照片。这些照片“捕捉到了这座从地平线 上缓缓陷落的城市的美丽”,为当下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老北京风情画,具 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共分三部分, 部分是《北京美观》(初版于1928年),第二部分是 《中国与中国人》(初版于1930年),第三部分是50张同生照相馆制作的关于北京三海的照片(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
赵幹、赵佶绘的《赵幹江行初雪图赵佶雪江归棹图》介绍:雪景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绘画中的特殊题材,它所营造的荒寒、高古、清冷、空寂的韵致,是古代山水画追求的 境界。因创作难度颇大,历来鲜有画家敢于挑战。南唐赵斡所作《江行初雪图》描绘了渔夫捕捞、商贾旅者沿江活动.应景于寒天冷寂之景中的动感场景;赵佶所作《雪江归棹图》以渔夫、船家作为点景,画出茫茫寒江,远山飘渺之感。前者为职业画家,后者为一代帝王,对雪景山水的描绘各有不同,却都表现出江天雪景孤独、荒寒、冷寂的意境,为雪景山水画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