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大众亲近敦煌艺术的通识读本。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杨琪,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从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等角度,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把艰涩深奥的敦煌知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中。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为大众提供一本入门的通俗读物,轻轻松松地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看见敦煌艺术千年流变之路。
本书围绕东方艺术进行叙述,分为三个部分——“远古的绝响”“古代的辉煌”“近世的繁华”,以时间和国别为经纬,结合大量的作品图片,对中国、印度、日本、柬埔寨等国重要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形式风格、艺术内容以及历史地位进行解读,进而探讨东方艺术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和高潮迭起的演进历程。这既是一场领略传统东方文化璀璨光芒的艺术之旅,也是一场跨越千年、辗转多地的文明对话。
既是了解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手册,同时也是从图像风格中解读社会历史的样本。 书中将意大利绘画纳入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和商业体系中,通过梳理合同、书信、账目材料,考证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贸易,解释了当时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例如祷告、舞蹈、测量、战争等对绘画风格的塑造。从社会史的角度叙说一幅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从构图、设色、线绘等方面解说画家是如何作画的,提供了评价和鉴赏画作的专业话语体系,并且列举了诸多名家作品告诉读者如何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该书显示出了艺术史对社会史所具有的重要洞察,是本世纪西方艺术史的重要著作。作者巴克森德尔是英国文化史家、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英国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古典传统史教授,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艺术史家之一,《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朱良志著的《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精)》这是一本有关中国画的品味之作。通过对国画历目前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本书将诸位画家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也将作者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走到绘画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读来颇具启发意义。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2015年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其亚洲艺术部建立100周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将在整个2015年度举办多场次展览活动以展示其丰富的亚洲艺术馆藏精品。过去四十年中,大都会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世上最重要的中国书画收藏机构之一。馆藏囊括唐朝(618–907) 到当今的历代笔墨精华,从祥和的佛经,到浮夸的宫廷肖像,再到遣兴的文人画。 《如何读中国画》原色精印此次展览的众多难得一见的中国书画。
本书从黑格尔美学所启发的思辨艺术史开始,跨越至当代后殖民主义的广阔视野,清晰勾勒出整个艺术史研究方法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索两百年来艺术史研究历程的力作。针对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具体评介,本书均将其嵌入生动的视觉与历史分析案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辨析这些方法之间的思想交锋、理论演进,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揭示出各自背后的哲学根基与政治假设。本书以其批判的视角、丰富的案例、严谨的逻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通往艺术史研究核心地带的坦途。
从被“凝视”和“欲望”的对象,到艺术创作的主体,她们曾被遮蔽,但从未缺席;她们是画家、雕塑家、摄影家、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电影导演、舞蹈家,她们的艺术作品是女性创造力最直接的表达;她们摆脱历史重负勇往直前,打破禁区,彰显天赋,自由开拓新的艺术审美观,使原处于边缘的女性艺术,日渐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坚力量。一份掷地有声的女性宣言!对千百年来女性艺术被边缘化的境况“SayNo”!本书为是国内著名诗人翟永明关于女性艺术的随笔集,详实地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介绍了世界范围、中国范围内女性艺术发展历程及具体的艺术家成就,探讨了女性内在的艺术天赋与艺术能量。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辑是探讨女性艺术中宏观的结构性问题的评论文章,通过梳理介绍多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分析了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第二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境遇和文化思想背景下,围绕现代中国诗歌与绘画的关系这个核心,本选题从写实主义、大众主义、现代主义、传统主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对现代中国作家作品、艺术现象的梳理是论述的基础,由此导向对二者关系的爬梳,着力发掘隐含其中的问题,旨在引发新的思考。选题在对诗画传统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中国现代诗歌与绘画表现出新的关联。传统主义诗画是对中国古典诗画一律的继承和现代发展。现实主义诗歌绘画在主题题材上由分离到靠拢的过程中出现了诗画交流。现代主义诗歌绘画在 具实质意义的艺术技法的形式层面上互联互通。大众主义诗歌绘画则综合了上述关系,并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性。不同思潮的诗歌绘画或以文字或以图像记录下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成为珍贵的诗画文献,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推进了中
《历代名画记校笺》,唐人张彦远撰,许逸民校笺。《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通史的鼻祖,全书共分十卷,前三卷为画史画论,后七卷为各时代画家小传,共汇载历代画家三百七十二人之逸闻佚事,引据浩博。本次校笺取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及类书引文进行校订,并对书中涉及的典故进行笺释,旨在为当今读者利用《历代名画记》一书提供更好的帮助。书末还附有张彦远《法书要录序》,以及历代书目著录、版本序跋等相关资料,以便读者使用。
中国画学“术语”,即传统画学里的“关键词”,是描述中国传统绘画内容、形式、技法、风格、意蕴及观念等方面的专门词语。理解把握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欣赏、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及其相关创作、相关理论。 本书在梳理大量古代文献和绘画作品,广泛吸收今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证分析了丹青、水墨、设色、赋彩、笔墨、泼墨、破墨、白描、没骨、界画、写意、写生、院画、文人画等近三十个传统画学术语,从概念的生成、内涵的衍变等方面进行细致梳理,纲举目张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轮廓,为中国美术史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理论借鉴。
传统美术史的概念需要不断 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断改变,甚至放大。我有一种感觉,以后的学者可能只关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学术上的进展,而不太关注门类,即到底是社会学、哲学史、文学史,还是美术史。 我的目标是促进整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中国和外部互动中的那些中间环节,以后的学术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西方人提问题中国人回答,而是中国学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发 的学者回答。到那时候,中国学术的生产时期就真正到来了。 ——尹吉男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 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
说到山水画写生教学,其任务也主要是围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行。具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写生写生状态走出写生状态。
《红云》是法国 诗人、艺术史家伊夫·博纳富瓦撰写的一部有关绘画及画家研究、诗歌及诗人研究的评论集。书中共收录十九篇文章,评论了西方绘画和诗歌艺术发展 几位重要的画家和诗人。从贝里尼、埃尔斯海默到莫兰迪、蒙德里安,从马拉美、兰波到皮埃尔·让·茹夫、保罗·策兰,《红云》既描绘出艺术家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又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肯定了他们的艺术成就,也明白地揭示出其问题症结和前进方向。博纳富瓦站在诗学理论的高度上评论画家和诗人的作品,目光如炬,切中要害,在探寻现代性的种种表现的同时,也深入表述了自己的诗学主张。
一九二二年,分散在各国的达达派相继分化,有的趋向革命,有的陷于彷徨、苦闷。一九二四年,由法国医生兼诗人,原达达派骨干分子布雷东出面组织成立了超现实主义派。他们由于个人理想在现实社会中遭到幻灭,便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寻找出路,把达达主义的荒谬、怪诞引往超现实主义的虚无、梦幻和超脱。在他们看来,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提出了“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依靠所谓自动记述法,利用图画象征、造型隐喻改变环境等手法,表现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形象,构造了许多变形、幻想、魔术般的奇异世界。
五代张彦远撰,全书共十卷,前三卷为画史画论,即《四库提要》所言“一叙画之源流,二叙画之兴废,三叙自古画人姓名,四论画六法,五论画山水树石,六论传授南北时代,七论顾陆张吴用笔,八论画体工用搨写,九论名价品第,十论鉴识收藏阅玩,十一序自古跋尾押署,十二叙自古公私印记,十三论装禙褾轴,十四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十五论古之秘画珍图”。第四卷至第十卷为各时代画家小传,汇载历代画家三百七十二人之逸闻佚事,引据浩博,书末附录张彦远《法书要录序》,以及历代书目著录、版本序跋,以及有关传记资料。本次校笺取明毛晋刻《津逮秘书》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及类书引文进行校订,并对书中涉及的典故进行笺释,旨在为当今读者利用《历代名画记》一书提供 好的帮助。
威廉·透纳以擅于描绘壮丽景色和捕捉光、空气、水之间的微妙关系而闻名,被视为现代艺术的奠基者。可他对后世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技巧层面,可谓与莎士比亚并肩的文豪。透纳的一生,经历了18—19世纪欧洲社会的动荡与大英帝国的兴衰;他的画作,或隐或显地反映着时代的重大事件,揭示出画家内心对西方文明体系以及人类未来的前瞻性理解。
李凇著的《神圣图像(李凇中国美术史文集)(精)》辑入的是作者近年发表在有关期刊或参加学术术会议的论文,收进本书时有些文章做了修订和补充。文集以中国宗教艺术为论题,以个案研究为主要形式,涉及道教、佛教、摩尼教及祆教。时间起自汉代,历唐宋,至元明。聚焦于视觉材料,有汉代帛画与摩崖石刻、北朝造像碑、唐宋石窟、宋元明卷轴画、书法和宫廷艺术。作者重视实地考察和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体验,继承传统的实证办法,从艺术形式细节入手,试图挖掘视觉语言的独特表现力和历史文化内涵,寻证中国图像的逻辑。立足于艺术史学科,跨越考古学、历史学和宗教学诸领域。书中所附图版多为作者自己拍摄或制作,有些为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