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铅笔字 楷书常用笔画、偏旁与结构》从基本的执笔方式和书写姿势入手,讲解铅笔的硬笔书法的入门学习,进而涉及了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独体字、合体字、包围结构字等内容。本书共包含86课内容,每一课都有基本特征、结构分析、常见错误、描写范字、补写结构、临写范字等板块,使小读者们对所讲范字有更为全面扎实认知和书写体验。
黄自元自幼学习书法,初学颜真卿、柳公权,又师法欧阳询、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从创作《楷书千字文》到《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黄自元研习书法的行进脉络清晰可见。《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即本版《黄自元楷书九十二法》,是黄氏成名之作,付梓于光绪甲申年(1884年)。当时黄自元四十七岁,书法认知、技艺已日臻纯熟,极富个人见地。需要说明的是,《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是黄氏临摹清代名士邵瑛(乾隆四十九年进士)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的心得,以心得化口诀,辅以临字说明,由此成为书法入门的珍贵启蒙法帖。《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是黄自元一生钻研书法钻研楷书的总结之作。他介绍推广前辈邵英的作品,也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让世人知道了邵英的存在与其不凡的成就。其推广之功,与成集之功相得益彰。
路振平编*的《魏楷楷书教程》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本书对楷书这种基本字体进行详细指导,以名家原拓本《张猛龙碑》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
可临可写 可摹可写 编排合理 易教易学 着重结构 繁简对照 ●本书分为精临篇、通临篇、原帖篇三个章节,体系完整,循序渐进。 ●精临篇与通临篇着力于临摹训练,强化用笔和结构练习。 ●精临篇和通临篇正反面内容相同,正面适合老师上课讲解指导,反面适合学生课后巩 固练习。 ●无论有无老师指导,都应对照原帖仔细揣摩,反复练习。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令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多在历代儿童教材中得到了宣传,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儿童教材,经过历史的检验,确为传授知识、通晓事理、进行道德教育且易诵易记的通俗读本。 《增广贤文》是清代流传很广的一部蒙学读物,旧时民间有“学会《增广》会说话”的谚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国学热不断升温,蒙学经典更是波推浪涌、方兴未艾。在今天,许多读者慧眼识珠,仍然选择《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自己人生的书目,就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增广贤文》的作者已无从考证,相传是明代中期的一个书生。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谚语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交错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其内容主要是前人
甲骨文书法是一个完整的书法领域,书写甲骨文书法应具备笔法、字法、章法与墨法等书法艺术的因素;书写甲骨文必须具备一般书法基础,提高书法艺术修养;甲骨文书法创作要想艺术境界发展,要走出甲骨拓片法贴,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淡墨秋山诗帖》 行书,纸本。纵29.1厘米,横31.9厘米。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楷书,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子少保时自书之告身。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颜真卿写这篇告身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是他晚年的力作,历来为世所珍重。《自书告身帖》,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字多藏锋下笔,点画偏于圆,除横细竖粗的特点之外,有些竖笔,中间微微向外弯曲,因此显得骨肉停匀,沉雄博大。《竹山堂连句》,楷书,“遒劲雄逸,结字端严,运笔裕如,有天然沉着之气。此两帖尤能反映出颜书的风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中,现藏故宫博物院。《快雪时晴帖》的内容是王羲之大雪之后向友人问候,此迹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用笔多圆钝,结体平稳匀称,在优美的姿态之中,流露出质朴内敛的意韵。《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草书3行,共22字。《伯远帖》因首行有 伯远 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此帖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明代文征明以诗文驰名江南,而书法和绘画的声誉更高。就书法来说,大字端劲蕴藉,小楷精工温纯,对真、行、草各体,都有一定的造诣。他早年从苏轼入手,后来参合了米芾和王羲之书法的笔意,墨迹淳和圆熟而不失清劲。《前后赤壁赋(古今对照版)》收录文征明所写的《前后赤壁赋》,行、草兼用,虽是文征明八十七岁的晚年之作,但笔笔精到,绝无衰飒之状,可谓“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人书俱老”,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神品。 本卷收录的王爱本草书《前后赤壁赋》墨迹,是在研习文征明书法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博采草书众家之长而作,用笔圆劲、结体道美,注重单字的间架结构,笔笔一丝不苟。篇章布白疏朗、清秀。本卷编纂
《崔子玉座右铭》,主要内容为清代书法大家吴让之为崔子玉书写的篆书座右铭,以此座右铭为内容书写的还有清代大家邓石如。本篇为中国历史上篇座右铭,被萧统作为铭文典范二篇之一,收录《文选》,受到后人景仰。无让之所书此篆书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无让之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此作品为广大篆书学习者的绝佳范本。
《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碑阴碑阳各15行,两侧各3行,每行30字,大字楷书。碑文内容是对东方朔的高度赞誉, 简称《东方朔画赞碑》。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笔法刚健雄浑,遒劲严正,为颜碑中的珍品。
邓石如(1837-1916年),即著名的 完白山人 ,是清代书法金石学家、文坛泰斗、经学宿儒, 邓派 创始人。他的篆书融入了汉碑篆刻笔法,沉雄朴厚,以圆劲取胜。姿态新颖,笔力雄健,体势大度,用笔灵活而富于变化,骨力坚韧,一扫当时呆板纤弱、单调雷同的积习,自成一家风范。本书收录了邓石如数篇篆书精品,为广大学书者欣赏、研习之佳品。
历代遗存的书法经典不可胜数。尤其是存纸张出现之前,文字铸刻在金石之上,以拓片流传,化身千百,存在诸多版本。遴选尤为关键。首先是书家的选择,应先找到适合自身的经典范本。概而言之,一要左顾右盼,碑帖就如同人体细胞,天生就有一种血缘关系,找准彼此的相关性,二要瞻前顾后,碑帖临摹细化到具体步骤,看起来随意杂取的碑帖,实有先后之分,如何切入和转换,让碑帖与个人的思维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其次是出版选择,把*版本的碑帖呈献给书家,引导书家去认识和了解各种经典。 本社基于这两点,出版了经典碑帖系列。通过整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提示内在的关联性。与此同时,针对每一种碑帖,配备翔实的技法解析,就具体字例进行归类,给予学书者以丰富、可靠的启示。 篆书为五体之祖,从金文大篆《大盂鼎》《
《紫金研帖》 行书,纸本。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紫金研帖》为米芾与苏轼交友的珍贵记录,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苏轼对米芾的书法诗文称誉有加。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晋 王羲之远宦帖》 草书,纸本。纵24.8厘米,横21.3厘米。唐人摹本。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
《张猛龙碑》为北魏刻石精品,书法以方笔为主,兼施圆笔,结字中宫紧收,四面开张呈放射状。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 从心所欲 但绝 不逾矩 。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 精品上 ,并称 《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 , 为正体变态之崇 , 结构精绝,变化无端 。本书是书法经典的*版本,永不落伍的综合书学,个体自学的良师益友,集体培训的*教材。本书的特色:逐字简体对照,读帖更方便;原碑适度放大,临帖更合意;原碑典型笔画48字,重点临摹;原碑典型部首48字,强化训练。
《小草千字文》,共八十四行,绢本墨迹,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趋于平淡古雅。用笔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大草千字文》,所书内容为南朝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该书笔力精妙,飘逸自然。
本书所书内容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颁布的《与臧焘敕》,是其整顿时弊,崇师重教的例证。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吴让之以篆书书写了这篇敕文,通篇文字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可供篆书爱好者研习与欣赏。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现在国家也在提倡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大有全民习书的趋势,因而策划这套书法碑帖丛书。希望此书成为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手上不可缺少的一手珍贵资料。
本书将沈尹默先生关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文字汇为一帙,分为四部分。部分 学书有径 ,收录作者较为浅显、引导入门的书法教学文字。第二部分 金针度人 ,收录作者略显艰深、理论性强的书法研讨文字。第三部分 序跋文札 ,收录作者关于书法的序跋、书信。第四部分 论书诗词 ,收录作者有关书法的诗词作品。各部分大略以写作时间排列。沈尹默的论书文字博大精深,本书希冀尽可能呈现其学习书法的历程,以作书法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本书为 书法自学丛帖 之一。由横、竖、撇、点、折等基本笔画和部分偏旁部首入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为了方便习字者临摹,尽可能地选用原帖中清晰、美观、易认的字并将其放大、归类,习字者只要按照本帖的习字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书写水平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本书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