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原朔太郎被誉为 日本近代诗之父 ,以前所未有的口语自由诗,打破旧制开创了日本近代诗歌的新局面。他的部诗集《吠月》,受到文豪森鸥外盛赞,一跃成为诗坛宠儿。他诗歌中充溢的寂寥感、阴郁和时而怪异的情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从《吠月》《青猫》《纯情小曲集》《冰岛》等萩原朔太郎的代表诗集中,精选百余首结集成册,为读者全面呈现这位天才诗人的诗歌与人生。
本书由鉩印篇、篆刻篇及附文三部分组成。鉩印篇浅显地解析了我国鉩印的产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过程,以及春秋战囯到近代,历代官私鉨印的艺术特色。篆刻篇则简述从元代到明清及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跡,引用文献资料客观地介绍各朝代篆刻代表人物的生平、艺术成就和对印学发展的历史貢献。附文 战国古鉩中的先秦医药 名医与印章 ,则尝试讨论历史上中医药行业和鉩印篆刻艺术所产生的相互交集和具体应用状况。
本套丛书的主要内容为精选的传世碑帖的放大本。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利用当代高超的印刷技术,限度地还原碑帖的气息,放大其精妙的细节,且每册均附有对应的碑帖技法分析,让广大读者能程度地体味传统书法之美。本册《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其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乃后人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由孙宝文编
本套书是专为初学者临摹碑帖而编,所选碑帖均为历代代表性、受众面广的碑帖范本,特点是高清、全文录入。套书采用长条形、书脊穿孔的装帧形式,一是方便案头摆放、翻阅;二是每页有6 10字,旁有简体释文,是初学者日课练习内容;三是每种碑帖是全文收录,不漏一字。本套书的出版,将极大地满足广大书友对高清临摹范本的需求。 《滕王阁序》是文徵明行草书的代表作品,作品内容为唐代诗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全篇。通篇书法节奏感很强,行笔流畅,毫无迟疑,行书草书互为参杂,古朴高贵。本作拥有典型的王羲之《圣教序》风格的同时,又具有赵体韵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傅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白谦慎著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精)》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借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很优秀的著作之一”。
北魏时期的墓志铭均属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魏碑笔法严谨、朴厚灵动,具有刚毅、质朴、劲健、豪迈的特点。本套墓志铭是字迹清晰、结体规范兼具艺术性的精品墓志,每册书内容大小字兼顾,并附赠一张完整的墓志拓片,裸脊装,便于翻阅。本套书计划出版100册,力争打造成我社继《历代碑帖精粹》之后又一书法板块的畅销品种。 《穆亮墓志》,北魏景明三年(502)刻。志石呈方形,高66厘米,59厘米。志文正书20行,行22字,书法俊美挺劲。在北魏众多的墓志中亦是难得佳作。
书法是中华文化中一门独特的艺术,故宫博物院之书法藏品更是极为珍贵。本系列从中精挑细选名家名篇,全篇完整收录,其中大多为该名篇同一书法体中公认*好的版本,极具典藏价值。 本系列特点在于一书多用,既可欣赏印刷精美的书法作品,针对某些特别值得点评的字体提供书法赏析,又将名作中*精彩的部分制作为字帖供读者摹写,还附上释文及注释以便读者了解名篇的内容。此外,每一册都精选一幅作品做成拉页,可供读者裁下装裱之用。 本卷收赵孟頫、鲜于枢所书《道德经》和文徵明书《前后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透过赵、鲜于之书,可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书法家之风神。透过文书,则可体会同一书家,不同年纪之笔墨韵味。
品读中国历代碑帖,玩味古人的笔墨风神。胡竹峰品读的不仅是书法之美、文人雅趣,更有烟火日常。王羲之为友人送橘呈上一份《奉橘帖》写有“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的情谊;金农的《金农题画记》写着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道出四时风物的生活妙趣;张旭有一日肚痛,狂笔书就《肚痛贴》……这一切正是“一半是尘土,一半是清风,一半是生活,一半是艺术”。在流动的清澈行文中,作者带我们通往明、清、唐、宋与魏晋,这是碑帖之路也是古典之路,更是一个人的心路。
《书法三步》的章,始于书法概念界定之困难,在厘清了各种定义所存在的漏洞之后,作者放弃了重新界定的努力,而将全书的讨论引向对书法一般的描述,也是就“什么是书法”,和对书法历史形态的演进—由实用书法、艺用书法到美术书法—及其与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间关系的描述。这两个问题,构成了全书第二至四和第五至七章。而在后的第八章,作者在对近30年书法研究成果进行反思的同时,指出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准确把握书法史演进的逻辑,并为创作提供支撑。而就作者所描绘的书法逻辑发展史而言,美术书法将成为今后主要的创作形态,因此今天的理论研究的目标便不言自明。
本书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发展为脉络,从艺术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在不同时期的视觉形态与特点,并以此研究总结了汉字的造字方法及设计方法。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绪论、文字之美、字在云南、彝族文化与文字形态、纳西族文化与文字形态、藏族文化与文字形态、傣族文化与文字形态、基于云南民族文字造型的汉字字体设计研究。 本书图文并茂,将字体设计与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内容丰富有趣,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字的发展和文字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书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以及对少数名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此碑在运笔上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为唐各碑之冠,也是书法爱好者的入门典范。郭少峰、洪亮编*的《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书法入门者以及青少年学习书法的重要资料。
《孔子庙堂碑》为初唐碑刻之杰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本书是日本二玄社 新装版扩大法书选集 之一,针对初学者需求,自《孔子庙堂碑》卷首摘录一部分易于学习的字集锦成帖,适当放大,适合临摹。
《书谱》由唐孙过庭撰并书于垂拱三年(687年)。《书谱》不仅是宝贵的草书墨迹范本,更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理论巨著。他提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等重要书学观点,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深得魏晋书风。《书谱》上卷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下卷早佚。 《孙过庭书谱》问世以来,历代习草者都奉为墨宝,心悟手摹,然历代大家临习墨迹鲜有传世(不象“二王”书有多种临习版本),以致“一花独放”。 王爱本所书《孙过庭书谱(古今对照原著首版)》,除书写了现存真迹的全部内容,还根据文字记载,补齐了真迹中已残缺的200多字。通篇字字规范,笔笔到位,笔法以中锋圆笔为主,既注重了“二王”结体